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全国天然气化工与碳一化工信息中心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全国天然气化工与碳一化工信息中心

古共伟

双月刊

1001-9219

magazine@swrchem.com;trqhg@mail.sc.cninfo.net

028-85962641 85964717

610225

四川成都双流航空港445信箱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Journal Natural Gas Chemical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与天然气、合成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醇等一碳化学品及其衍生物和低碳烷烃化工利用相关的化工技术和科研成果,同时也报道一些其它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对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应用和工厂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报道并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DTA间接滴定法快速检测CO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与碳酸根总量的研究

    李取超殷国栋姚国栋朱宁正...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化学吸收法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在化学吸收法中,用碱性溶液吸收CO2后,CO2吸收液中存在一定量的碳酸氢根和碳酸根,准确测定CO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的总量,可确定CO2吸收液的CO2吸收量。根据脱硫废水(作为CO2吸收液)的水质组分及其复杂性提出了采用EDTA间接滴定法快速测定CO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的总量(以碳酸根计,下同)。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系列标准溶液的测定结果表明,系列标准溶液的标准曲线线性拟合系数均大于0。9993,线性拟合范围为100~2500 mg/L,因此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碳酸氢根和碳酸根总量的检测范围为100~2500 mg/L。对实际工程水样的测定结果显示,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2%~1。28%(n = 5),准确性较好,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碳酸氢根和碳酸根总量具有现实可行性。

    CO2化学吸收定量检测间接滴定脱硫废水

    基于LNG冷能的膜-深冷分离碳捕集耦合系统工艺模拟与分析

    秦锋陈海平明红芳张帆...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经济、高效和节能的碳捕集工艺,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针对低浓度(体积分数小于12%)CO2烟气,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化天然气(LNG)冷能的膜-深冷分离碳捕集耦合系统工艺,弥补了采用单一碳捕集技术的缺陷,并利用了LNG蕴含的冷能,有望实现更低能耗的CO2捕集。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该工艺进行了模拟,对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液化温度、压缩压力和渗透气CO2浓度等)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该工艺可以得到符合工程或商业应用要求的液态CO2产品;工艺CO2捕集率与产品纯度随液化温度和压缩压力呈趋势相反的变化,即随着液化温度的降低或者压缩压力的提高,CO2捕集率增加,但产品纯度降低;在达到工艺指标要求(CO2捕集率大于等于85%、产品纯度大于等于90%)的前提下,工艺最低CO2捕集能耗为2。183 MJ/kg(即捕集1 kg CO2的能耗为2。183 MJ)。本研究为从低浓度CO2烟气中分离回收CO2提供了新思路。

    碳捕集膜分离CO2液化LNG冷能耦合工艺

    低温液氢加注技术研究进展

    耿银良李建立吴小华李敬法...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氢的安全高效加注是对其进行转移、储存和使用的关键。从加注模式、加注结构和加注工艺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液氢加注技术的研究进展。在常重力环境下,有排气和无排气加注均能通过加注结构和工艺的合理设计实现加注目的。典型的无排气顶部加注过程包含初始快速升压、相对稳定加注和末期快速升压3个阶段,而无排气底部加注无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常重力加注,不同的顶部加注结构主要影响加注初期接收罐内的压力和温度变化,而不同的底部加注结构还显著影响加注初期的流场特征。不同加注工艺主要通过初始闪蒸、壁面沸腾、液相蒸发、气相冷凝及气相压缩等机制对加注过程产生影响。对于微重力环境下的液氢无排气加注,加注位置和加注结构对加注过程的影响小于不同加注工艺的影响。加注过程中内胆壁面的热变形程度与其冷却程度呈正相关,热应力集中区域不依赖于热变形的分布。为加快实现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下的安全、高效加注液氢,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加注过程的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验研究,同时结合经济性,加强系统性加注工艺流程的仿真研究。

    液氢加注加注模式加注结构加注工艺

    深远海海上风电制氨场景及技术分析

    李海波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风电将朝着深远海化、规模化和浮式化发展,而离岸距离较远的深远海海上风电的储能和消纳是一项挑战。通过对国内外这一领域文献的解读,分析得出深远海海上风电制氨(海上风电制氨,下同)可以实现大规模储能和能量从海上向陆上消费端的转移,便于发挥下游大规模消纳和利用的优势。结合我国海上油气工业的技术与装备经验,提出了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氨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氨船和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分布式制氨3种适用于深远海海上风电就地制氨的创新应用场景,总结了适合于不同场景的制氨技术路线。结果表明,大中型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适合于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氨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卸氨船场景,小型橇装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和新型电催化合成氨技术更适合于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分布式制氨场景。分析了不同制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难题,并对未来深远海海上风电海上制氨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深远海海上风电绿氨合成氨

    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的PROII模拟分析

    李林蹇守华申莉李振光...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水蒸汽重整作为最重要的制氢工艺之一,需要消耗大量天然气,通过优化重整工艺,能有效减少天然气消耗。应用化工模拟软件PROII,对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工艺中转化及中变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反应后残余甲烷干基含量(物质的量分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小于1。5%,表明模型可靠有效。利用模型对转化及中变反应过程的操作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当水碳比(物质的量之比)为3。0、转化炉出口温度为820 ℃、转化气出口压力为1。2 MPa时,天然气甲烷转化率较高(约87%),燃料消耗量较少(约70 m3/h),此时是最佳重整条件,可作为该场景下实际生产的工艺控制指标。

    天然气蒸汽重整氢气模拟分析水碳比温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