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杨跃明

季刊

1673-3177

kjxxs.xn@petrochina.com.cn

028-8601544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12号石油科技大厦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Journal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天燃气勘探开发方面的科技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致密砂岩微观特征及沉积古环境——以梓潼—秋林地区须三、二段为例

    杨强徐少立袁倩张洋洋...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纵向上发育多套致密砂砾岩气藏,具备多层系立体勘探的广阔前景.目前针对该区域须家河组沉积古环境及物源体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勘探上有点无面,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攻关方向,需要加强该区域沉积古环境的研究.通过显微薄片鉴定、全岩矿物X衍射、稀土微量元素分析,结合井、震资料,对主要层段须三段—须二段含气砂体岩石类型、矿物含量、物源条件、古气候、古盐度及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须二上亚段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石英及长石矿物发育,石英含量超过 50%;②受龙门山碳酸盐物源供给影响,须三下亚段普遍含钙质,岩屑成分以碳酸盐岩为主,方解石与白云石矿物发育,石英含量低于 50%;③须三下亚段砂体稀土元素特征较须二上亚段更为复杂,指示多物源特征,两者沉积时该区整体处于潮湿性干热古气候,沉积环境偏淡水氧化环境,但须三下沉积期比须二上沉积期气候更为潮湿、古盐度略高、氧化性也更强.研究成果对川西北部须家河组重点砂岩层段微观特征、沉积古环境及地层划分新方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川西北部上三叠世微量元素沉积古环境物源体系

    胜北洼陷致密砂岩气储层分类方法

    高成全张永军陈杰吴都...
    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层岩性致密、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纵向非均质性强、油气水同产、储层分类困难等问题,需要明确储层分类方法,为水平井甜点段优选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优选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排驱压力、核磁T2 几何均值、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等资料,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储层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胜北三间房组岩性成熟度中等,黏土和碳酸盐岩矿物填充孔隙空间,强压实作用导致储层致密,孔隙结构变差;②三间房组致密砂岩气藏含油气性受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控制,以粒度中值、孔隙度、渗透率、最大孔喉半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和电阻率为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③Ⅰ类优质储层岩性为中粗砂岩、分选好、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低,声波时差和核磁T2 几何均值大,孔隙结构好;④三间房组储层横向连片发育,纵向非均质强,整体以Ⅱ类储层为主,局部Ⅰ类储层发育,Ⅰ类优质储层富集区的水平井体积压裂能获得较高效益.

    致密砂岩聚类分析储层分类评价T2几何均值胜北洼陷

    川中地区侏罗系致密储层渗流规律

    李秀清白蓉周红飞丰妍...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中地区侏罗系致密油藏主要依靠地层的天然能量进行开发,原油溶解气油比较高,具有较好的气驱能力,因储层渗流主要受喉道和微裂缝控制,渗流阻力大,油气井产量小,一次采收率低.为了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需要更深入了解川中地区特低渗储层气驱油过程中的渗流机理.通过岩心人工造缝,对基质岩心和造缝后裂缝岩心的渗透率、相渗、饱和度等进行分析,并开展同一束缚水条件下的油气相对渗透率测试和溶解气驱渗流阻力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基质岩心和裂缝岩心均随岩心渗透率升高,两相共渗区饱和度升高,残余油饱和度降低;②岩心渗透率越低,流体渗流阻力影响时间就越早,脱气形成的气泡大小对其影响也越早;③当井底流压高于渗流阻力拐点对应回压时,溶解气驱存在有利压力区,且原油脱气对原油流动影响较小,可有效利用溶解气驱能量;④根据溶解气驱模型试算,依靠溶解气驱开采的油井,泄油半径较小,越靠近井筒,压力下降越快,压力分布呈非线性分布.通过对致密油藏储层渗流机理的研究,为致密油藏的开发方式优选和提高油井的稳产高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致密储层油气相渗溶解气驱渗流阻力

    四川盆地致密气藏开发指标评价方法

    高雅洁郭富凤邓清源王会强...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藏开发指标评价工作是衡量气藏开发效果、发现开发中薄弱环节、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助推四川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实用的致密气藏开发指标评价体系,优选指标量化评价方法.针对四川盆地致密气藏实际数据特点,基于地质、井筒、地面一体化经验认识,筛选能全面反映致密气藏勘探开发情况的指标,搭建出致密气藏指标的基础框架,开展四川盆地致密气藏开发指标评价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大数据分析包括AHP层次法、CRITIC法、因子分析技术,和传统方法相结合,主客观融合,建立一套具有 3 维度、3 阶段和分级的开发指标评价体系,实现致密气藏开发指标关键表征参数优选及综合权重分析;②采用功效系数法、等级法、k均值聚类法等数据融合治理与指标分数确定方法明确指标评分量化标准,将关键指标真实值转化成为数值得分,实现致密气藏精细化定量评价方法;③通过典型致密气藏实例验证,评价结果符合气藏实际,发现气藏开发存在采气速度过快、措施井比例低等短板与不足,对类似区块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四川盆地致密气藏评价方法大数据分析指标优选指标量化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可采储量评价方法

    沈童卢文涛郑爱维王立...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兴地区位于涪陵区块北部,地处重庆境内,为低山—丘陵地貌,地面海拔 300~600 m.构造上位于四川盆地川东高陡褶皱带万州复向斜,复兴侏罗系属于陆相页岩油气藏,页岩具有"高黏土、多隔夹层、中—低有机质丰度、中高热演化"的特征,通过体积压裂方式改造储层,定压或定产生产、变换工作制度等多种手段调整生产动态,实现油井的短期高产或长期稳产,使得复兴页岩油的渗流特征变得异常复杂,增加了油井的动态分析和产能的预测难度.为此,针对复兴侏罗系下统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陆相页岩地质特点及生产动态特征,基于弹性产率法、传统产量递减法、现代产量递减法 3 种主要的产量计算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复兴侏罗系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油可采储量的综合预测方法.实例分析表明:①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拟合历史生产数据,推测压后裂缝及地层参数;②预测单井可采储量为 2.1×104~2.3×104 t,与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的 2.14×104 t相比,平均误差仅为 1.96%;③单一的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可采储量的预测精度.结论认为,构建的复兴陆相页岩油可采储量综合预测方法体系,对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生产制度下的可采储量拟合及预测具备不同的适应性,能够较为系统、快速、准确地评价油井产能,也为同类型油藏可采储量预测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借鉴.

    复兴地区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可采储量预测产能评价

    J63-5H大位移井套管下入关键技术

    王纯全刘世彬石庆鲜明...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致密气资源潜力可观,开发前景广阔.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八角场气田先后开发了不同层位的多个致密气藏,其中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气藏是八角场气田致密气产量的主要贡献者,该气藏储层薄、砂体小,适用大位移井开发.由于大位移井的井眼轨迹复杂、垂深浅、钻进中存在岩屑床等因素,导致在完井过程中时常发生套管下不到位、被迫就地固井的情况,浪费了水平段,制约了致密气藏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套管下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试验.以J63-5H井为例,该井是八角场沙溪庙组致密气藏的一口大位移井,同时也是八角场构造定向井中水垂比最大的一口井,本次基于对J63-5H井套管下入难点的分析,研究套管下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参数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通井评价技术:通过同时评估加权刚度系数和等效刚度系数,判断通井钻具组合的相容性,既保证刚度要求,又能顺利通井.②井眼清洁技术:计算岩屑保持悬浮所需钻井液流速,采用稠浆+稀稠组合浆+重稠浆等携砂措施,通过循环时的环空ECD(Equivalent Circulating Density,当量循环密度)变化,以及返出岩屑量与岩屑尺寸来判断井眼是否存在岩屑床,消除岩屑床阻碍风险.③套管下入摩阻系数反演预测:基于短起下钻的大钩载荷,采用三维软杆模型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直井段、造斜段、水平井段的摩阻系数,摩阻系数预测结果相对准确.④漂浮下套管技术:漂浮下套管比常规下套管的摩阻小,更利于套管下入到位;漂浮接箍采用半球罩式玻璃盲板;施工前模拟分析漂浮接箍的最佳位置深度等参数.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自主开发的套管下入模拟分析软件,运用该软件指导套管顺利下入到位,J63-5H大位移井用时 30.83 h下套管至 5 447 m,预测参数与实测参数误差小,模拟分析准确有效,辅助完成固井施工中的关键一步,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非常规气藏定向井固井中的套管下入关键技术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助力非常规气藏的高效开发.

    固井大位移井通井携砂软件模拟漂浮当量循环密度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意义

    夏洋曲江秀丁修建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研究目的层烃源岩正构烷烃轻重比(ΣnC21-ΣnC22+)较低,萜烷化合物参数(C24TeT/C26TT)比值较高,规则甾烷以C27 和C29 含量较高,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结合相应判识图版显示,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②环境判识参数,姥植比(Pr/Ph)较低,伽马蜡烷指数(Ga/C30H)和β胡萝卜烷相关参数(β胡萝卜烷/Cmax)均较高,芳香烃数据显示在三芴系列中以硫芴含量相对较高,DBT/Phen比值较低,结合相应判识图版认为,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环境.③正构烷烃无明显碳优势和奇偶优势,三降藿烷参数(Ts/Tm)比值较高,甾烷成熟度参数C29-ααα20S/(20S+20R)和C29-αββ/(αββ+ααα)的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52,反映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结论认为,本次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结果,探讨了部分常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其意义,为进一步的烃源岩发育等研究提供参考,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助力.

    上干柴沟组生物标志化合物烃源岩柴达木盆地

    川中龙女寺—合川栖霞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王蓓朱占美刘微张锐铎...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龙女寺—合川区块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是川中地区薄储集层、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气藏的典型代表,该气藏储层具有低孔隙、低渗透的物性特征.仅依据静态资料对储集层精细表征存在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气藏井位目标部署及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岩心、岩屑、薄片、地球物理等资料,在明确储集层基本特征基础上,依据物性参数和孔隙结构参数,结合气藏地球物理响应和生产动态特征,形成了储集层分类评价体系.进而刻画了不同类型储集层分布和储集层发育模式,明确了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龙女寺—合川区块栖霞组气藏储集岩以晶粒云岩、颗粒云岩、灰质云岩为主,主要储集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②以物性参数和孔喉结构参数作为主要的储集层分类评价指标,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储集层分类评价标准,明确了研究区优质储集层类型主要为Ⅰ类和Ⅱ类储集层,以及不同储集层类型的空间展布特征;③气藏发育 5 个储集层厚值区,栖二上亚段储集层发育优于栖二下亚段,优质储集层纵向呈薄层叠置,平面连片分布,形成了"准同生期滩体+岩溶"与"准同生期滩体+岩溶+断裂"两类优质储集层发育模式;④沉积前古地貌斜坡为有利的滩体发育区,滩相沉积作用控制储集层分布,岩溶作用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构造作用改善栖霞组储渗能力,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形成.

    四川盆地栖霞组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气藏储集层分类储集层主控因素

    基于效益复产的控水采气技术——以磨溪气田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例

    胡秀银罗诉舟郑丽符一洲...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产水气井因低效或无效益关停后,井口压力恢复较高,井控安全风险大.按照原有常规开发模式复产将面临地层水处理成本高、无人值守生产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为实现磨溪气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气藏安全效益复产,综合考虑气藏生产管理、安全环保和经济效益等因素,提出新型控水采气技术作为高压、高产水、低负效气井复产的工艺措施.通过开展控水采气生产现场试验,分析不同产水量、产气量、生产时长和间开周期条件下油压、产量等动态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生产压差、产水规模和间开周期;同时结合气藏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等综合因素确定开关井制度,通过安装智能间开系统等配套工艺,进一步提升控水采气技术措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技术确保气藏关停井整体成功复产,有效降低了井控风险;②通过现场试验和推广应用,验证了选井标准和工艺参数计算方法的科学性;③"智能间开系统"等配套工艺进一步提升了现场运用效果.该技术为关停井复产、高压井管控、精细生产管理及提高气藏采收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同类气藏中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磨溪气田高产水井控水采气关停井复产低负效井效益开发

    准噶尔盆地中部永进油田超深井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

    秦涛孙金波王伟刘学明...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进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Ⅲ区块,储层为侏罗系西山窑组,油气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前期勘探中采用四开制井身结构,随后调整为三开制,二开及以下地层钻进过程中复杂情况频发,井壁稳定性差,钻完井时效低,且前期已完钻井储层污染严重,制约了永进油田勘探与开发进程.为此,基于对该区超深井钻井液技术难点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稳定井壁技术对策,据此针对二开长裸眼井段,研选聚胺强抑制钻井液体系;针对三开复杂地层,研选合成基强封堵钻井液体系.两种钻井液体系经过评价实验与现场应用,均获良好结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钻井液体系均具备较强的抑制性能、封堵性能,针对三开复杂地层的合成基强封堵钻井液体系兼具储层保护性能.两种钻井液体系在永进油田 9 口井的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①两种钻井液体系辅以现场施工工艺,所形成的超深井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切实可行,能够保证应用井在二开长裸眼井段及三开复杂地层钻进过程中井壁稳定,起下钻通畅,中完及完井作业顺利;②对比前期完钻的 8 口井,应用超深井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顺利完钻的 9 口井,井身质量明显提高,钻井、完井时效显著提升(平均钻井周期缩短 69.61%,平均完井周期缩短 65.29%,平均机械钻速提高 80.88%),取得了良好的优快钻井效果;③钻井液对储层的污染性小,取得了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应用井完井试油获得稳定高产工业油气流,首次实现了对永进油田油气储量的有效动用.结论认为,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在永进油田超深井钻井中的成功应用,为该区块的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其他区块超深井或存在井壁失稳问题井的钻井液技术研究亦有参考意义.

    永进油田超深井井壁稳定聚胺强抑制钻井液合成基强封堵钻井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