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伙房水库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

    涂志华范志平孙学凯弓文艳...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大伙房水库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流域内3种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枯落物蓄积量为23.20~39.11 t/hm2,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且阔叶林枯落物半分解层蓄积量大于未分解层,而针叶林则相反.(2)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为50.24~109.19t/hm2,有效拦蓄量为41.70~90.71 t/hm2,均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刺槐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层持水功能较好.(3)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分别在浸水10,8h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R2>0.91);枯落物在浸水1h内吸水速率变化最大,4h左右吸水速率明显减缓,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3).(4)3种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为1.10~1.25 g/cm3,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27.96%~30.19%,土壤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1.11~29.39 t/hm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持水能力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0).综合3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功能表明刺槐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强,建议在该流域加强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和恢复.

    大伙房水库流域枯落物层土壤层水文效应

    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叶片氮、磷重吸收与生物固氮的耦合关系

    葛露露孟庆权林宇何宗明...
    134-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滨海沙地氮磷养分匮乏,季节性干旱严重.养分重吸收可以减弱植物对土壤养分供应的依赖,从而增强植物适应逆境的能力.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木麻黄、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叶龄(成熟叶、衰老叶)叶片N、P浓度及稳定氮同位素丰度值(δ15N)的测定,通过统计手段研究叶片N、P重吸收效率(NRE、PRE)、重吸收度(NRP、PRP)及其与生物固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叶片NRE表现为纹荚相思(52.80%)>肯氏相思(28.27%)>木麻黄(24.63%),纹荚相思叶片NRE显著高于肯氏相思和木麻黄,但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RE表现为肯氏相思(74.08%)>纹荚相思(63.99%)>木麻黄(40.47%),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2)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生物固氮率表现为肯氏相思(69.45%)>纹荚相思(69.15%)>木麻黄(34.59%),2种相思树种生物固氮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木麻黄99.88%~100.77%.(3)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生物固氮率与NRE、PRE和NRP呈负相关关系,与叶片PRP呈正相关关系.因而,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生物固氮与叶片的氮、磷重吸收存在耦合关系,并显著影响氮、磷重吸收效率和重吸收度.研究结果为揭示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对贫瘠土壤和季节性干旱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也为滨海沙地营林管理提供参考.

    滨海沙地养分重吸收生物固氮

    青冈栎混交林生物量及碳储量分布特征

    林立彬李铁华杨柳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南永顺43年生青冈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样品碳素含量,对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栎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20.03 t/hm2,各组分单位面积生物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林分单位面积碳储量高达389.43 t/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分别为249.02,140.41 t/hm2.林分内青冈栎、栲树和杉木单株平均蓄积分别为0.156 1,0.2912,0.296 0 m3,单株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3.85,99.15,97.90 kg.青冈栎属于生长速度较慢但木材密度大的树种,单株平均蓄积仅有栲树和杉木的单株平均蓄积的1/2左右,但其单株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却比栲树和杉木的单株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要高,表明树种碳汇能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树种生长速度的快慢,这对今后生态公益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青冈栎混交林生物量碳储量树种选择

    等高反坡阶对滇中云南松林乔木层碳储量及碳增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李学峰王克勤宋娅丽王震...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布设等高反坡阶后滇中云南松林乔木层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8年后各器官碳增量及分配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布设等高反坡阶后云南松各器官碳含量变幅为41.01%~47.35%,平均碳含量高低排列依次为干>叶>枝>皮>粗根>中根>细根.10~15龄的云南松林在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对照高32.75%,等高反坡阶显著提高了10~15龄和15~30龄地下部分生物量(30.73%和35.71%),总生物量随着龄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等高反坡阶显著提高了10~15龄云南松林地上部分碳储量(32.79%)和15~30龄地下部分碳储量(35.60%);布设等高反坡阶8年后显著增加了10~15龄、15~30龄地上部分碳增量(53.33%和20.45%)和地下部分碳增量(53.70%和73.43%).综上,人工造林时应对等高反坡阶予以高度关注,适度发展等高反坡阶措施,在等高反坡阶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人工造林,增加山地造林面积和植被碳储量,从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等高反坡阶生物量碳储量碳增量分配

    基于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碳氮储量垂直分布

    弓文艳陈丽华郑学良
    152-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辽东大伙房水库周边防护林典型林分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林、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逐渐降低;4种林分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落叶松林(24.16 g/kg)>刺槐林(23.07 g/kg)>针阔混交林(16.06g/kg)>油松林(15.76 g/kg);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刺槐林(5.23 g/kg)>落叶松林(4.57 g/kg)>油松林(3.45 g/kg)>针阔混交林(2.42 g/kg);C/N平均值大小顺序为落叶松林(7.36)>针阔混交林(6.51)>油松林(4.67)>刺槐林(4.57);4个林分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大小为落叶松林(112.94 t/hm2)>刺槐林(107.40 t/hm2)>针阔混交林(105.42 t/hm2)>油松林(89.89 t/hm2);4种林分土壤pH无明显差别,各土层土壤pH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4种林分土壤容重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1.73 g/cm3)>油松(1.65g/cm3)>落叶松(1.64 g/cm3)>刺槐(1.56 g/cm3).4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互相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C/N之间则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在针阔混交林中,土壤容重、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pH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存在线性数量关系,而其他纯林则没有这种关系.

    有机碳全氮C/N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

    油菜不同生长期稻田土壤无机氮形态及氮肥利用率对控释氮肥施用的响应

    廖佳元宋海星赵东生王涛...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尿素、控释氮肥对南方稻田冬油菜生长、产量、土壤肥效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控释氮肥在油菜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试验选用油菜品种“湘油15”,参考油菜大田种植施氮量,共设4个处理,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在施氮量均为200 kg/hm2的水平下,设置了3种氮肥处理:尿素(Urea)、控释氮肥1(CRNF1)和控释氮肥2(CRNF2).对油菜生物量和产量、不同生育期下土壤无机氮、油菜氮素吸收、油菜生理特性、土壤微生物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较常规Urea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花期、收获期生物量,增产11.2%~20.1%;CRNF1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花期、收获期土壤NO3--N含量,相比尿素处理分别提高43.2%和61.8%,CRNF2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花期、收获期土壤NH4+-N含量,相比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8.7%和64.1%,保证了油菜生育后期土壤氮素供应;与Urea处理相比,控释氮肥显著提高了油菜薹期及生殖生长期油菜总氮吸收,最终氮肥利用率(NUE)提高23.1%~60.2%,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提高19.1%~30.5%;CRNF1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生长后期SPDA值和总叶绿素含量,相比尿素处理分别提高6.5%,10.1%;CRNF1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油菜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氮,较尿素处理提高142.5%;此外,控释氮肥显著提高了油菜生长后期土壤脲酶、FDA水解酶活性,相比尿素处理分别提高8.4%~12.9%,24.5%~32.4%.在总氮施用量不变的前提下,施用控释氮肥可提高油菜生殖生长期土壤有效氮含量,改善光合作用,增强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氮素的吸收,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加油菜干物质累积,最终提高产量.

    油菜控释氮肥氮素形态产量氮肥利用率

    亚热带2种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及化学计量比对混交的响应

    徐芷君刘苑秋方向民陈伏生...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叶林混交阔叶树是改善土壤肥力、增强林地养分循环的重要措施,而混交效应受到针叶树种自身特性的影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elliottii)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针叶树种,但目前2种针叶林对阔叶树混交的响应特征还不清楚.选取马尾松、湿地松纯林以及木荷(Schima superba)补植后形成的马尾松-木荷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剖面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容重、有机碳(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计算碳氮磷储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比较不同森林类型间的异同.混交阔叶树显著增加了马尾松林0-60 cm各土层OC含量,而湿地松纯林与其混交林间OC含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混交增加了2种针叶林土壤TN含量.马尾松林混交后0-60 cm土层碳储量显著增加95.8%,而混交阔叶树对湿地松林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影响.混交阔叶树后马尾松和湿地松林0-60 cm土壤总氮储量分别增加了15.8%和28.4%,但混交对土壤磷储量无显著影响.混交显著增加了马尾松林0-40 cm各土层C/N,而降低了湿地松林0-10 cm土层C/N.混交阔叶树后马尾松林0-20 cm土层C/P和0-10cm土层N/P显著增加,而混交仅增加湿地林0-10 cm土层N/P.混交阔叶树增加了针叶林土壤氮储量,但对磷储量无显著影响,同时混交改变了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湿地松林相比,马尾松林土壤养分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混交的响应更敏感.

    树种混交马尾松林湿地松林碳氮磷储量生态化学计量比

    闽江口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赖月婷吴如林龚开晟谢蓉蓉...
    171-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湿地植被、理化性质等对沉积物磷的各赋存形态的影响,评价闽江口湿地污染程度和潜在环境风险.2017年在闽江河口湿地由陆向海选取4个采样点,用SMT法提取各形态磷,测定分析了闽江口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变化规律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磷含量为0.176~0.369 mg/g,约占总磷的32.03%;而无机磷含量为0.308~0.666 mg/g,占总磷66.49%;总磷含量为0.491~0.998mg/g,其污染指数为0.819~1.618,总体上为轻度污染.各形态磷在不同植被类型沉积物中含量分布不同,其中沉积物有机磷含量芦苇最高,扁穗莎草最低;无机磷中的钙磷含量则是互花米草最少,短叶茳芏和扁穗莎草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铁铝磷含量是互花米草远高于其他植物;因总磷受无机磷影响较大,以致无机磷含量与总磷含量分布相似,均是扁穗莎草最高,芦苇最低.沉积物中钙磷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总磷与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现象可能由植被类型与生长阶段、理化性质、陆源物质、水文环境、凋落物、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导致.

    闽江口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风险评价

    中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磷库特征

    王留芳陈婵朱小叶陈金磊...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湘中丘陵区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4种林地为对象,采用Tiessen和Moir修正后的Hedley磷(P)分级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P各分级组分含量及其组成比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同一土层全磷(TP)、总无机磷(Pi)、总有机磷(Po)含量增加,NaHCO3-Pi、NaOH-Pi、HCl-Pi和NaHCO3-Po、NaOH-Po属于快速积累型,Residual P属于缓慢积累型,Resin-Pi属于稳定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Pi以NaOH-Pi为主,Po以NaOH-Po为主,土壤P以Residual-P和Po为主;随着植被恢复,同一土层Po含量占TP的百分比增加,Pi先增加后减少,而Residual-P逐渐下降;不同林地土壤TP及P各分级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植被恢复,群落植物多样性、群落生物量和凋落物层养分含量及质量的变化显著影响着土壤P各分级组分的含量及其组成比例.

    湘中丘陵区植被恢复Hedley磷分级土壤磷组成比例无机磷有机磷

    减氮配施有机物质对土壤氮素淋失的调控作用

    舒晓晓门杰马阳薛澄...
    186-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氮肥施用下l m土体中氮素的分布和移动特征,揭示土壤氮素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N(农民习惯施无机氮用量)、RN(根据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需求确定的推荐无机氮用量)显著增加了土壤上层NH+-N和NO3--N向下层淋失.RN+HA(与推荐无机氮纯养分相等的锌腐酸尿素)和RN40%+OMB(推荐无机氮肥减60%基础上配施自制有机调理物质)可延长上层土壤NH4+-N峰值出现时间,降低下层NH4+-N.淋溶结束后,等氮量下增施HA较RN降低60 cm以下NH+-N残留29.7%~54.2%;降低60 80 cm NO3--N累积17.4%.RN40%+OMB处理无机氮肥用量最小,0-20 cm的NH+-N最高,40-100 cm稳定在2.0 mg/kg左右;0-20,20-40 cm土层NO;-N较RN+HA增加12.3%和2.0%,显著降低40 cm以下NO3-N残留.RN+ HA和RN40%+OMB较RN的土壤总无机氮残留分别减少7.4%和20.2%,降低表观淋失率.因此,RN40%+OMB可较好地抑制氮素下移,降低氮素淋失风险,为减少氮素淋失、明确合理氮肥施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氮素减施有机调控NH4+-NNO3--N氮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