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遥感降水数据空间降尺度及干旱时空监测

    张寒博窦世卿温颖徐勇...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灾害日趋频发.为全面精细研究华中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合水汽(PWV)、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数据,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克里金插值分别对2010-2019年的GPM IMERG和TRMM 3B43数据进行空间降尺度,并利用区域内53个气象站数据进行精度评价.对优选的降尺度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耦合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及Hurst指数法,分析了华中地区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持续性特征,并对未来降水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构建归一化降水距平百分率(NPA)、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来实现研究区的干旱时空监测.结果 表明:降尺度处理后降水细节增强,能有效改善原始数据的高估现象,GPM数据降尺度数据比TRMM降尺度数据更接近实测数据;近10年华中地区降水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水较高波动变化和高波动变化共占全区69.21%;10年间降水变化以非显著变化为主,其中,轻微增加地区占全区54.88%,轻微减小地区占全区40.41%;10年间降水变化趋势以弱(27.33%)、中(34.93%)持续性为主;华中地区降水未来趋势以持续增加为主,主要分布在区域北部,未来趋势无法确定的地区占全区21.63%,主要集中在湖南;华中地区NPA空间分布有很大差异性,整体上处于无旱、轻旱灾害状态,NPA与SPEI12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所有年份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华中地区的干旱情况.

    GPMIMERGTRMM3B43GWRK空间降尺度干旱时空监测

    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轨迹特征分析

    左岍周勇李晴王丽...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识别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规律和轨迹特征,对科学推进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年、2005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序列,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各项指数、弦图可视化、标准差椭圆方法,从地类总量变化特征、数量变化轨迹特征和空间变化轨迹特征3个方面开展,揭示近30年来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 表明:(1)土地利用总量变化稳定性特征明显.林地和耕地始终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活跃但整体态势平缓.(2)土地利用格局数量变化轨迹主导性特征鲜明.1990-2005年以耕地和林地之间相互转换及林地的流出为主,2005-2018年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建设用地的进一步扩张为主,整体上地类的变化表现为空间位置上的转移.2005-2018年比1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更多样,土地利用变化行为更活跃.(3)空间变化轨迹集聚性和分异性特征显著.2005-2018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更大.近3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重心、面积、方向和扩散趋势存在空间变化.研究成果为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研究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轨迹特征分析弦图标准差椭圆鄂西南地区

    县域水生态空间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康丽婷胡希军罗紫薇韦宝婧...
    170-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地识别区域水生态空间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对水生态空间的规划和洪涝灾害等水生态问题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临澧县为研究区,构建水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借助GIS及RS平台,识别区域显性水生态空间,可视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3种隐性水生态空间,定量分析各水生态空间分布特征,并将整合的显、隐性水生态空间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分析.结果 表明:(1)显性水生态空间占临澧县总面积的4.73%,以点状、斑块状、带状及枝状分布于县域,处于低海拔、较缓坡区;(2)隐性水生态空间面积占比为49.97%,少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洪水调蓄空间面积占比总和69.68%,三者分别占比15.44%,38.07%,16.17%,均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识别结果直观地反映了维护区域水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特征;(3)水生态空间占临澧县总面积的49.99%,主要分布于道水、澧水及其支流周边区域,中小型水库区域呈斑块散布;(4)水生态空间中的耕地和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分别为44.40%,21.19%,表明水生态空间与人类活动剧烈的非生态用地类型存在重叠空间.研究结果揭示了临澧县土地利用现状与水生态空间存在冲突,后期可重新规划水生态空间中的非生态用地类型,以期高效保护水生态空间和规避水生态安全问题.

    显性水生态空间隐性水生态空间水生态空间识别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空间分布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陆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效应

    李彦旻沈育生王世航
    182-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对于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仍有限.以安徽省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碳源/汇角度评估了安徽省净碳排放,分析了碳排放时空特点,从碳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3个方面阐明了安徽省碳排放效应.结果 表明:(1)从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03.92万t,林地是碳排放的主要碳汇,但其碳汇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建设用地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碳源,其年均增加511.37万t;(2)2000-2020年,碳源变化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碳汇变化主要分布于西南高山和丘陵地区,且安徽中北部地区是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最大热点区;(3)由碳源/碳汇变化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中,生态承载力2000-2020年变化不大,但碳足迹和生态赤字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率分别为6.2%和8.7%.因此,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降低建设用地及增加林地面积可有效调节该地区碳排放效应.

    碳排放碳源和碳汇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安徽省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表土层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黄倩丁明军陈利文谢坤...
    1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过程和生态承载能力关键因素之一,掌握其变化特征对于高寒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HOBO土壤温湿度仪器监测数据,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ND)、轻中度退化(LMD),重度退化(HD))下高寒草甸表土层土壤3个层级L1(0-5 cm)、L2(5-15 cm)、L3(15-30 cm)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夏季,低值区分布在冬春季.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表层含水量年内均值大小依次为LMD(0.320 cm3/cm3)、ND(0.284 cma/cm3)和HD(0.211 cm3/cm3).(2)夏季降水事件结束后,土壤含水量24 h后开始明显减小,其中,L1层变化幅度最大,L3层变化幅度最小.(3)ND和LMD高寒草甸0-5 cm土层,HD高寒草甸5-15 cm土层对应的是相对较高含水层,这是由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C/N、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水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表土层三江源区

    油松人工林重度火烧后凋落物分解及水文效应

    邱聪秦倩倩郑大柽刘艳红...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京市重度火烧迹地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基于原位采样法和室内浸泡法于2020年7-12月在对照样地和火烧样地采集凋落物样品并测定分析其现存量、持水量、有效拦蓄量等指标,探究林火干扰下凋落物的分解及水文效应,为更好促进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以及水土保持功能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1)油松人工林半分解和完全分解层凋落物平均现存量分别为16.18(叶占比>80%),31.88 t/hm2,平均厚度分别为2.77,2.79 cm;与对照相比,火烧后半分解层凋落物厚度及现存量分别降低39.35%,53.77%.(2)油松人工林半分解层凋落物平均自然含水率(41.94%)略高于完全分解层(36.07%),平均最大持水率为201.88%,其在7-9月低于完全分解层,10-12月则反之;半分解层凋落物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35.80,19.85 t/hm2,在8-12月均显著(P<0.05)低于完全分解层(69.28,46.64 t/hm2).与对照样地相比,火烧后半分解层凋落物自然含水率降低32.19%,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分别降低13.36%,60.05%,有效拦蓄量降低了62.47%.(3)在24 h浸水过程中,7-9月对照样地半分解层凋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小于完全分解层,10-12月则反之;火烧后,半分解层凋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较对照样地半分解层凋落物减少.综上,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半分解层)分解表现为先快后慢,火烧后其分解加速;凋落物持水性能及持水过程主要呈现完全分解层>半分解层,未火烧>重度火烧,即凋落物水文效应受分解阶段和火烧干扰影响.

    林火油松凋落物水文效应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隔离降雨的响应

    曹平丽孙思怡卢胜旭张锦新...
    205-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降雨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土壤酶是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快速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因此研究亚热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有效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影响.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隔离30%降雨(TE1)和隔离60%降雨(TE2)3种处理,于2020年9月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 cm)土壤进行取样,研究9年的隔离降雨对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程度隔离降雨后,4个土层的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与CT相比,TE2处理0-40 cm土壤AP、βG和NAG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40-60 cm土壤AP酶活性在TE1和TE2处理中降低均较为显著.随着土层加深,3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逐渐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在0-10 cm土壤中,土壤含水量(SWC)、总氮(T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的主要因素,10-20 cm土壤胞外酶活性主要受控于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铵态氮(NH4+—N),而可溶性有机氮(DON)和硝态氮(NO3-—N)是调控20-40 cm土层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素.在40-60 cm土壤中,碳磷比(C∶P)主要影响着3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可见,不同深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减少的响应及调控因素不同.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机制.

    米槠天然林隔离降雨土壤深度胞外酶活性

    模拟地下水咸化对高寒湿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愚广灵陈末买迪努尔·阿不来孜胡洋...
    212-218,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寒湿地地下水咸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季节性地表积水区和常年干燥区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对照、微咸水、咸水和盐水4个矿化度,地下水NaCl含量分别为0,2,6,23 g/L,使用湿筛的方法将土壤团聚体分成不同的粒径.结果 表明: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对0-1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影响不大,对10-30 cm土壤团聚体有显著影响.在10-30 cm土层中,>2 mm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矿化度升高先降低再升高,在2 g/L处理下降至最低1%~14%,而在23 g/L处理下>2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显著升高达到5%~56%.季节性地表积水区>2 mm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均高于常年干燥区.季节性地表积水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常年干燥区MWD和GMD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1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显著高于其他土层,10-30 cm土层内23 g/L处理下的MWD(0.71~3.59 mm)和GMD(0.25~1.64 mm)显著高于其余处理.0-1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20-3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0-10 cm有机碳含量有着相似的趋势,6,23 g/L在2~0.25 mm粒径中分配的有机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对季节性地表积水区和常年干燥区10~3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地下水矿化度为2 g/L对土壤团聚体产生破坏作用,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而当矿化度升高为23 g/L时,对>2 mm的土壤团聚体形成轻微的保护作用.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大团聚体(>0.25 mm)中封存的土壤有机碳更多.

    地下水咸化高寒湿地土壤团聚体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50年林龄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及其土壤特性变化

    刘婧缑倩倩王国华赵峰侠...
    219-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50年林龄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在0(撂荒地),12,18,40,50年的时间序列上,分析柠条生长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特征等变化动态.结果 表明:(1)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柠条盖度和株高在时间梯度上显著增加,具体表现为,种植后期(40~50年)的柠条盖度是种植前期(0~12年)的1.98倍,柠条株高在种植后期(40~50年)是种植前期(0~12年)的1.48倍;柠条密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从种植前期(0~12年)的0.35株/m2减少到种植后期(40~50年)的0.11株/m2.(2)土壤环境因子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有机碳、pH、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在时间梯度上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和土壤速效磷呈下降趋势.其中0-20 cm表层土壤恢复程度高于20-100 cm的土壤.(3)在人工柠条林种植前期(0-12年),土壤养分恢复的速率明显低于人工柠条林种植中后期阶段(12~50年),灌丛对土壤表层(0-20 cm)养分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随着人工柠条林建立时间的延长,在种植后期(40~50年)时,"肥岛"面积向灌丛间扩展.(4)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环境改善,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种也在变化,从种植前期(0~12年)以一年生先锋物种(米蒿和野燕麦)为优势种,演变为种植中后期(12~50年)以多年生草本(披碱草)为优势种.由于天然半灌木(铁杆蒿)入侵,简单的人工柠条林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变.(5)种植人工柠条林对土壤环境因子及群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RDA约束排序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工柠条林、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天然半灌木与土壤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较为稳定的群落结构.研究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群落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柠条林植物群落土壤性状冗余分析

    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网内土壤季节性冻融过程及水盐运移

    郝可心肖辉杰辛智鸣王百田...
    2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内冻融期土壤水盐状况及运移规律,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实测土壤水分、盐分、温度及相关气象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表明:土体表层温度波动较大,随土层深度加深土体温度变化逐渐平缓.冻结期气温下降速率低于消融期气温回升速率,加之土壤温度变化的滞后性,冻结期比消融期长10天左右.季节性冻融冻结作用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升高、深层含水量降低,消融解冻时期,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两侧林带农田边缘(0.3 H、4 H)土壤表层含水量相比农田内部(1H、2H、3H)含水量低,近林带土壤含水率较小的现象随土层加深逐渐消失,在100 cm土层距离林带不同距离土壤含水率几乎没有差别.经过冻融过程土体盐分含量呈现增高态势,土壤冻结导致盐分在各个土层出现聚积,且不断积累,消融时融解层土壤盐分向地表汇聚,同时深层土壤出现一定程度盐分流失现象.近林带农田土壤盐分积聚程度强于远林带.土壤水盐运移基本呈显著相关,同时土壤盐分变异性大于土壤水分变异性,说明土壤盐分的运移过程更为复杂.研究结果揭示了冻融期防护林网内农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为灌区防护林内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季节性冻融温度土壤水盐农田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