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库布齐沙漠典型防护林土壤养分特征

    王涛蒙仲举党晓宏何丽娟...
    325-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库布齐沙漠典型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防护林的土壤理化性状,评估该防护林系统的土壤改良效益,为库布齐沙漠防护林的管理与养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1)库布齐沙漠防护林营建15年后,在植被改良的作用下,原有的流沙质量发生了明显改变.与流沙环境相比,研究区土壤的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分别提高了243.95%,37.89%,108.84%,138.71%,118.77%,42.41%,45.77%.与其他类型植被相比,沙枣防护林SOM、AK、TN含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增幅分别为188.36%,151.84%,158.67%.樟子松防护林AN含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增幅为481.86%.土壤物理性状随土层的增加规律各异,与流沙环境相比,土壤含水量(SWC)与孔隙度(PV)变化较显著.(2)研究区土壤的C/N变化范围为7.46~27.22;C/P变化范围为2.11~14.17;N/P变化范围为0.07~0.62.植被类型、土壤深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极显著的影响土壤质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主要受氮含量的限制.(3)通过冗余分析可知,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与防护林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相关性较显著,也是影响库布齐沙漠防护林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库布齐沙漠防护林体系土壤改良效益提供数据支撑.

    库布齐沙漠防护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改良剂施用对污染土壤养分转化及砷和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杨冰霜陈翰博杨兴吴小莲...
    332-339,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不同小龙虾壳基土壤改良剂对砷、铅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试验,探究施用1%(w/w)小龙虾壳粉(CSP)、甲壳素(CT)、小龙虾壳炭(CSB)及甲壳素-小龙虾壳炭配施(CT-CSB,CT∶CSB为1∶1)对土壤养分、酶活性、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青菜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改良剂施用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铅的含量,施用CSB对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铅含量的效果最显著,较对照降低了35.3%;添加CT、CSB和CT-CSB均可降低土壤中有效态砷的含量,其中,CT-CSB处理较对照降低77.2%.CT、CSB、CT--CSB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a-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木糖苷酶、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施加改良剂可降低重金属胁迫,提高土壤酶活性.添加不同土壤改良剂均可降低青菜可食部分对砷和铅的积累,提高青菜对氮、磷和钾的吸收量,从而促进植物生长,CT-CSB处理的青菜可食部分生物量较对照提高190.9%.综上,CT、CSB、CT-CSB在砷铅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均有较大应用潜力,CSB综合效果最为明显,可以作为土壤砷、铅原位钝化修复的一种新材料.

    生物炭甲壳素重金属土壤污染原位修复

    秸秆与氮肥配施对潮土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周孟椋高焕平刘世亮李慧...
    340-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砂质潮土微生物活性与土壤团聚体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在定量秸秆条件下,通过控制尿素用量,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与秸秆配施比例对砂质潮土的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CK相比,秸秆配施适量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29.04%~41.90%)、微生物量碳(53.34%~90.33%)、氮含量(25.41%~38.67%)、土壤脲酶(35.29%~44.12%)、多酚氧化酶活性(36.67%~53.33%)以及大团聚体(>0.25 mm)比例(8.81%~65.22%),增强团聚体稳定性(25.89%~91.96%)(P<0.05);其中,当添加尿素量为0.213 g/kg时最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提高大颗粒团聚体(>0.25 mm)比例以及团聚体的稳定性;添加尿素量为0.086 g/kg时,则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影响较为突出.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酶活性和WMD、GMD关系密切,呈现正相关性.综上所述,砂质潮土实施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秸秆还田技术、改善砂质潮土肥力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秸秆还田碳氮比微生物活性土壤团聚体

    红薯藤及其生物质炭还田对旱地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郜茹茹周际海冯今萍魏倩...
    346-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红薯藤及其生物质炭还田对旱地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1)常规处理(CK);(2)3000 kg/hm2红薯藤还田(S1);(3)6000 kg/hm2红薯藤还田(S2);(4)1000 kg/hm2红薯藤生物质炭还田(BC1);(5)2000 kg/hm2红薯藤生物质炭还田(BC2),研究不同剂量红薯藤及其生物质炭还田对红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CK相比,在0-10 cm土层中,BC1的土壤基础呼吸增加17.93%,S1、S2、BC2的土壤基础呼吸分别减少20.33%,10.10%,2.66%;在10-20 cm土层中,S2、BC1的土壤基础呼吸分别增加17.29%,0.41%,S1、BC2的土壤基础呼吸分别减少13.61%,16.93%;在20-30 cm土层中,S1、S2、BC1、BC2的土壤基础呼吸分别增加8.26%,48.94%,50.21%,38.59%.与CK相比,在0-10 cm土层中,S1、S2、BC1、BC2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增加1.30%,6.09%,28.52%,39.64%;在10-20 cm土层中,S1、S2、BC1、BC2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增加9.76%,16.72%,24.20%,54.32%;在20-30 cm土层中,S1、S2、BC1、BC2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增加22.34%,39.27%,54.06%,84.09%.红薯藤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促进作用,促进了土壤FDA水解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较小,生物质炭还田抑制了土壤FDA水解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则表现为促进作用;红薯藤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生物质炭还田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红薯藤及生物质炭还田均提高了土壤中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对提升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和生物质炭合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

    红薯藤生物质炭微生物活性土壤养分

    干旱土壤中生物炭对黑麦草生长的促进机制

    朱自洋段文焱陈芳媛李杉...
    352-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控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降水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及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各项生长指标,探究不同添加量的生物炭对缺水植物生长促进的直接与间接作用.结果 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可以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率、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以及土壤的pH;干旱条件下,增加生物炭的用量能促进黑麦草植株的增高,但高剂量的生物炭抑制黑麦草的生长;生物炭加入并不能持续性的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高浓度(>15%)的生物炭反而增大土壤中水分的流失,但由于生物炭中钾元素为植物对抗干旱提供了必要条件.适当添加生物炭(5%)可缓解黑麦草在缺水时生长发育受到的抑制作用,并促进黑麦草的根系生长以及保证较高的发芽率.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对干旱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缓解植物受干旱胁迫的影响.

    生物炭毒性干旱植物根系土壤改良

    小麦秸秆及其生物炭添加对黄绵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涂坤胡斐南许晨阳马任甜...
    360-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是土壤具有肥力的重要基础,研究小麦秸秆及其生物炭添加对黄绵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可为黄绵土耕地质量的提升及可持续利用、减少土壤侵蚀提供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依据.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设置对照(CK)、1%秸秆(儿)、3%秸秆(J3)、5%秸秆(J5)、7%秸秆(J7)、10%秸秆(J10)和1%生物炭(S1)、3%生物炭(S3)、5%生物炭(S5)、7%生物炭(S7)、10%生物炭(S10)11个处理.培养10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物质表面性质联合测定法测定表面电化学参数,包括表面电荷数量(SCN)、比表面积(SSA)、表面电荷密度(σ0)、表面电位(φ0)、表面电场强度(E0),并通过冗余分析的方法解析了表面电化学性质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施用秸秆和生物炭后,土壤碳酸盐含量下降,有机碳(SOC)、电导率、全氮(TN)及碳氮比(C/N)增加.添加秸秆会降低黄绵土的pH,而生物炭则会增加土壤的pH.(2)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Zeta电位下降,施用生物炭后,各个处理的Zeta电位都小于CK,但总体上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Zeta电位增加.(3)随着秸秆和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的比表面积(SSA)和表面电荷数量(SCN)均增大.与CK相比,J10和S10的SSA分别提高114.0%和98.1%,SCN提高80.8%和88.3%.施用秸秆能够降低土壤表面电荷密度(σ0),与CK相比,施用秸秆的土壤σ0降低幅度可达5.5%~15.5%.总体上,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σ0减小,当添加量超过5%后,施用生物炭土壤的σ0小于CK.(4)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最主要因素,其解释量在秸秆和生物炭添加处理中分别占88.1%和89.5%.施用秸秆和生物炭会显著提高黄绵土的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电荷数量随秸秆和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表面电荷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机碳含量是影响黄绵土表面电化学性质变化的主控因素.

    秸秆还田生物炭物理性质表面电化学性质黄绵土

    生物质炭和腐殖质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陈峰刘娟郑梅群姜培坤...
    368-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生物质炭与腐殖质单独施用与配合施用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气体排放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浙江临安潜育性水稻土的稻田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水稻秸秆生物质炭添加水平(0,20 t/hm2)和3个腐殖质水平(0,0.6,1.2 t/hm2),共6个处理,分别为:(1)B0F0(对照,不添加生物质炭和腐殖质);(2)B0F1(腐殖质用量为0.6 t/hm2);(3) B0F2(腐殖质用量为1.2 t/hm2);(4) B1F0(生物质炭用量为20 t/hm2);(5) B1F1(生物质炭和腐殖质用量分别为20,0.6 t/hm2);(6)B1F2(生物质炭和腐殖质用量分别为20,1.2 t/hm2),研究生物质炭和腐殖质输入对水稻产量、稻田CH4和N2O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 表明:(1)与B0F0相比,单独施用生物质炭和腐殖质或生物质炭与腐殖质配施均降低了土壤CH4累积排放量,但增加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2)生物质炭处理对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和GHGI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没有显著影响(P>0.05),腐殖质处理显著降低了GWP和GHGI(P<0.05),生物质炭和腐殖质对GWP和GHGI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3)与B0F0相比,单独施用生物质炭和腐殖质或者生物质炭与腐殖质配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位水稻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B0F2处理的GHGI最低,表明单施腐殖质处理(腐殖质用量为1.2 t/hm2)稻田土壤的减排效果和环境效应最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稻田土壤固碳减排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生物质炭腐殖质温室气体综合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强度

    不同人工植被群落对铅锌矿废弃地径流重金属流失特征的影响

    陶晨斌竺宇航陈建军阎凯...
    375-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人工植被群落及土壤改良对铅锌矿废弃地径流重金属流失特征的影响,为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前期修复思路.采用径流小区试验,通过混合施加有机肥和钙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分别在铅锌矿废弃地原状土及改良土上构建不同人工植被群落(草、灌-草、乔-灌-草),对地表径流的产生量与径流中泥沙、Cd、Pb、As的含量和流失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1)原状土下,乔-灌-草模式相较于草模式和灌-草模式,累计径流产生量分别减少11.3%和0.8%,同一人工植被群落,改良土相较于原状土累计径流产生量减少3.2%~18.8%;原状土下,灌-草模式相较于草模式、乔-灌-草模式,累计泥沙量分别减少28.9%,14.0%,同一人工植被群落,改良土相较于原状土累计泥沙量减少40.0%~63.3%.(2)原状土下,不同人工植被群落溶解态Cd、Pb、As累计流失量分别为2.7~7.2,104.3~295.1,1.4~5.4 mg/m2,改良土相较于原状土,不同人工植被群落溶解态Cd、Pb、As累计流失量分别减少47.7%~61.0%,43.8%~64.6%,43.8%~63.8%.(3)原状土下,不同人工植被群落颗粒态Cd、Pb、As累计流失量分别为2.5~9.0 g/m2,437.5~1347.2,16.2~89.9 mg/m2;改良土相较于原状土,不同人工植被群落颗粒态Cd、Pb、As累计流失量分别减少53.7%~72.0%,55.4%~65.8%,60.2%~71.1%.(4)颗粒态Cd、Pb、As流失量分别占总流失量的99.8%~99.9%,77.1%~84.1%,85.1%~96.7%.综上所述,人工植被群落越复杂,径流量、泥沙和重金属的流失量越低;施加改良剂能进一步强化植被群落的截流功能;重金属的流失主要以颗粒态为主.

    采矿废弃地植被群落土壤改良重金属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