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炭对滨海盐渍土理化性质及玉米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赵铁民李渊博陈为峰王会...
    19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三角洲典型盐化潮土为供试土壤,设置12.5,25.0,50.0,100 g/kg 4个梯度生物炭添加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添加量下生物炭对滨海盐渍土理化性质及玉米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 表明:(1)与对照相比,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盐渍土的电导率、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及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下,盐渍土的pH、碱解氮含量略有下降,但各添加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生物炭对盐渍土可交换态钠含量无显著影响.(2)添加适量生物炭(12.5,25.0,50.0g/kg)可显著提高玉米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并降低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从而改善玉米幼苗的生理性状;然而,较高的生物炭添加量(100 g/kg)对幼苗抗氧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累积.因此,添加适量生物炭可以改善滨海盐渍土的理化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特性,但较高用量对作物抗氧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滨海盐渍土生物炭抗氧化酶根系活力

    微生物菌肥对干旱矿区土壤的改良效果

    毛骁孙保平张建锋武毅...
    20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干旱矿区土壤肥力,丰富植被重建及生态修复理论,通过盆栽试验,种植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3种干旱矿区常见草本植物,并结合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肥处理,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揭示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土壤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土壤改良效果的最佳组合.结果 表明:(1)试验组较对照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微生物量碳、氮、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均显著增加(p<0.05),而微生物量碳氮比和pH显著减小(p<0.05).(2)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微生物量氮和碳氮比有显著交互作用.(3)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土壤改良效果最佳的为种植紫花苜蓿并施入20 g/kg的微生物菌肥;施用微生物菌肥能有效改良水肥贫瘠的干旱矿区土壤,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的改良效果逐步提升.

    土壤改良微生物菌肥干旱矿区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海拔分布特征

    马剑刘贤德金铭赵维俊...
    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 900~3 300 m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容重、pH、全钾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含量先减小后增大,速效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脲酶活性总体上呈先减弱后增强趋势,蛋白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3)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密切相关,其中蔗糖酶、脲酶、蛋白酶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4)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酶促反应具专一性和共同性特点.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海拔梯度土壤酶土壤理化性质

    环境条件对麻纤维地膜降解及其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龙世方朱奇宏周建利黄道友...
    21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设置不同土壤pH、施氮量、季节和作物种植的土壤环境条件,采用盆栽埋袋试验方法研究麻纤维地膜的降解规律变化,并分析其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关系.结果 表明:麻纤维地膜的降解过程均服从Olson衰减模型(R2-0.689~0.996,P<0.05).施氮量和使用季节对麻纤维地膜的降解产生显著影响,在秋冬季节施氮量增加和种植小白菜呈抑制地膜降解的趋势,夏季地膜降解速率显著高于秋冬季,但土壤pH(5.80~8.34)对地膜的降解速率影响较弱.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试验末期麻纤维地膜的降解率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土壤环境条件改变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可能是其影响麻纤维地膜降解速率的重要原因.

    麻纤维地膜降解规律季节土壤pHOlson衰减模型

    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对土壤酶活性及桃树植株生长的影响

    郜怀峰肖元松彭福田张亚飞...
    220-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年生“瑞蟠21/毛桃”为试材,通过调控袋控复混缓释肥钼元素含量(0 g/袋: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0.1g/袋: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探究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对盆栽桃树土壤酶活性、养分吸收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相比,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肥后30,60天分别提高6.99%,7.61%,12.27%,22.86%和6.31%,11.58%,9.05%,32.14%,且差异显著;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提高土壤中全钼含量,增加侧根数量,与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相比,根系活力、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分别提高7.88%,6.12%,3.95%和9.19%;根冠比提高6.92%,干物质总量提高9.99%.与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相比,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植株叶、侧枝和根部全钼、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提高,但全钾含量无显著差异,并提高叶、侧枝和根部钙、镁、锌和硼等元素含量;显著提高桃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研究表明,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桃幼树根系活力,增加侧根数量,提高根冠比,并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效率,促进桃树对氮、磷、硼和锌等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桃树植株的形态建成.

    袋控缓释肥根系养分吸收

    山东省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吕斯涵张小平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农地利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秸秆焚烧4大方面25类主要碳源和17类主要农作物碳汇,测算了山东省2000-2015年及全省17个地级市2000年、2007年、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汇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农业净碳汇量和净碳汇强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2000-2015年间山东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和净碳汇强度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长33.05%和39.14%,农业发展的碳效应以碳汇为主,减排增汇效果明显;农业净碳汇量区域差异明显且随时间的变化呈扩大趋势,存在净碳汇量持续增长型、波动增长型、波动下降型和持续下降型4种类型区;农业净碳汇强度区域差异较明显,亦随时间变化呈扩大趋势,存在净碳汇强度持续增长型和波动下降型2种类型区;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将各地级市净碳汇量和净碳汇强度分别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区,2000-2015年间净碳低汇区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其他4个等级区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净碳高汇区向鲁西地区集中,净碳较高汇区向鲁东南地区分布;净碳汇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净碳汇高强度区由鲁中向鲁西和鲁西南地区扩展,净碳汇较高强度区由鲁中向鲁东南地区扩展.

    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山东省

    模拟氮沉降对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孙宇彭天驰李顺周培...
    235-24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氮沉降对次生林土壤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华西雨屏区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为对象,从2014年1月起进行野外定位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K,+0 g/(m2·a))、低氮(LN,+5 g/(m2·a))和高氮(HN,+15 g/(m2·a))3个氮添加水平.在氮沉降进行27个月后,按照腐殖质层和淋溶层表层进行取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浸提溶解性有机碳(EDOC)、易氧化碳(ROC)、全氮(TN)、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以及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 表明:模拟氮沉降显著增加该次生林腐殖质层土壤的TOC和NH4+-N含量,显著增加腐殖质层和淋溶层表层土壤的NO3--N含量,腐殖质层土壤C/N显著升高.淋溶层表层土壤TOC、NH4 + N、C/N以及2层土壤的EDOC、ROC、TN和NH4+-N/NO3--N均无显著影响.2层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着氮添加量的升高而降低,其中淋溶层表层达到显著差异.模拟氮沉降对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腐殖质层中,NH4+-N和NO3--N含量与TOC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层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与NO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果 说明,模拟氮沉降使该次生林中原本较高的腐殖质层土壤TOC含量进一步显著增加,并且促进土壤无机氮的积累,而模拟氮沉降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更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氮沉降次生林土壤碳组分土壤氮组分土壤酶活性

    杉木取代阔叶林后林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评价

    陈琦刘苑秋刘士余潘俊...
    24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杉木人工林取代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杉木纯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枯落物与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 表明:(1)枯落物平均蓄积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42 t/hm2)>杉木纯林(3.12 t/hm2),枯落物平均厚度表现为杉木纯林(9.17 c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42 cm).(2)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6.23 t/hm2)>杉木纯林(5.57 t/hm2),最大持水率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4.40%)>杉木纯林(179.50%);有效拦蓄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48 t/hm2)>杉木纯林(4.13 t/hm2),最大拦蓄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41 t/hm2)>杉木纯林(4.97 t/hm2).(3)枯落物层的吸水量与浸水时间符合对数函数Q=aln(t)+b,而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符合指数函数V=atb,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蓄水能力强于杉木纯林.(4)土壤水分最大吸持贮水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3.58 mm)>杉木纯林(41.88mm),可以看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的土壤可以更好地为植被提供良好的水分供其生长;土壤水分最大滞留贮存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8.20 mm)<杉木纯林(10.22mm),即杉木纯林内的土壤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能力.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以及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多个因素的计算综合推断可知,杉木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彭冲涧流域枯落物涵养水源土壤

    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侯贵荣毕华兴魏曦孔凌霄...
    25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并提供以功能导向型的林分改造理论依据.于2017年7 8月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选取475,900,1 575,1 850,2 525株/hm2不同密度的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密度刺槐林分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5种林分密度梯度中,当林分密度为1 575株/hm2时,刺槐林枯落物层能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而林分密度过高(2 525株/hm2)或者过低(475株/hm2)枯落物发挥水源涵养功能的能力均急剧减弱.为了使刺槐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其林分密度应控制为1 500株/hm2.建议现有林分改造中,宜将刺槐林向该密度进行调控.

    密度梯度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坐标综合评定法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季节变化

    赵满兴白二磊刘慧曹阳阳...
    258-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土壤可溶性氮养分积累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以志丹县永宁镇沙棘和山杏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退耕还林可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尤其是0-10 cm土层增加明显.0-10,10-20,20-30 cm土层间差异显著,沙棘林和山杏林间也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总体来看,硝态氮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3月最高,3-6月下降,6-9月上升,9-11月又下降,11月最低.各样地间0-3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6月最高,11月最低,3-6月上升,6-9月下降,9-11月又上升.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季节变化规律与硝态氮变化规律相反.沙棘林地土壤可溶性氮含量较杏树林地高,且阳坡高于阴坡.0-30 cm土层可溶性氮组分以可溶性有机氮为主,占73.3%~99.0%,其次是硝态氮,占0.9%~24.3%;铵态氮所占比例最少,在2%以下.退耕还林措施可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氮含量,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增加不同,沙棘林地高于杏树林地.

    黄土丘陵区可溶性有机氮退耕还林季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