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紫色土丘陵区生物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分离水动力学特征

    李少华何丙辉李天阳郭正曙...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外采集紫色土区六棱型预制网格式护坡生物埂内不同植被类型原状土样,通过室内模拟细沟水槽(长4 m,宽0.12m,深0.1m)冲刷试验,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影响下土壤分离能力与水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选择麦冬、韭菜2种生物埂类型,以单一网格式裸坡为对照,在3个坡度(15°,20°,25°)、5个流量(39.86,59.98,79.67,100.45,121.16 L/min)组合条件下进行冲刷试验.结果 表明:生物埂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分离能力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麦冬(均值2.24 kg/(s· m2))>对照(均值1.34 kg/(s· m2))>韭菜(均值1.09 kg/(s· m2).幂函数方程可用于描述土壤分离能力与水流剪切力(R2=0.75)、水流功率(R2 =0.73)、单位水流功率(R2 =0.46)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R2=0.63)间的数学关系.生物埂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发生分离的临界剪切力t表现为τc麦冬(8.75 Pa)>τc韭菜(6.47 Pa)>τc对照(1.93 Pa),表明植被可增强网格式护坡生物埂土壤抵抗分离的能力.

    分离能力水动力学土壤可蚀性植物根系紫色土

    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

    文利军史文娟庞琳娜
    76-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acid,γ-PGA)是一种优良的新型环保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超强的吸附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节水潜力较大.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γ-PGA施量(0,1%,3%,5%)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土壤的入渗能力与湿润锋运移速度均减弱,稳定入渗率显著减小,与对照相比,添加1%,3%,5%γ-PGA的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小16.22%,40.34%,54.72%,湿润锋峰值分别减小了17.74%,52.32%,61.61%;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Philip公式中的吸渗率(S)从1.669减小到0.854;Kostiakov公式中的经验系数(K)从0.855减小到0.792,经验指数(β)从0.356增加到0.480,且FPGA施量与S和K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其斜率分别为-16.583,-1.195;添加γ-PGA可改变土壤水盐的分布特征;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表层土壤(0 10cm 土层)的含水率呈增加趋势,10 cm以下土壤的含水率呈减小趋势,但含盐量的土壤剖面变化趋势则与含水量呈相反的趋势,表明γ-PGA可减少土壤水分的下渗,显著增加土壤的滞水能力,然而聚谷氨酸对土壤盐分运移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为γ-PGA作为节水控盐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γ-聚谷氨酸土壤水分入渗水盐运移

    蚯蚓粪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入渗过程水分运移的影响

    吴军虎邵凡凡刘侠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室内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试验和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探究蚯蚓粪对土壤团聚体组成、抗水蚀稳定性以及入渗过程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1)蚯蚓粪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0.25~2 mm粒级大团聚体的数量,分形维数D从2.84减小至2.65,减小了6.69%,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抗水蚀稳定性;(2)施加比例为1/20时,可以显著增加湿润锋的运移距离,而后随着施加比例的增大,湿润锋距离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均大于未施加蚯蚓粪的处理,且各处理下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描述;(3)蚯蚓粪比例的增大可以显著提高累积入渗量和稳定阶段的入渗速率,当施加比例为1/3时,累积入渗量较对照组增大48.74%;其中Kostiakov-Lewis模型对入渗过程的模拟准确度最高,也更接近实测值.

    蚯蚓粪土壤团聚体入渗水分运移Kostiakov-Lewis模型

    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白娜玲吕卫光李双喜郑宪清...
    88-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础单元,不仅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养分的生物有效性,而且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通过6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秸秆+缓释肥(SRF)和有机无机混施(OCF)4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各粒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土壤地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 表明:SRF和OCF处理0-20,20-40 cm土层土壤的SOC含量较CF显著增加10.06%,19.23%和9.84%,16.79%;3种施肥处理0-20,20-40 cm土层的TN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CK处理;OCF处理中0-20 cm土层的C/N比较CF增加16.44%(p<0.05).SRF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R0.25(10.93%);20-40 cm土层,OCF处理中R0.25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 32.62% (CK),19.75% (CF),19.44% (SRF) (p<0.05).相比CF处理,SRF和OCF提高了0-20,20-40 cm土层的平均质量直径MWD(1.54%~16.92%,2.17%~28.26%)和平均几何直径GMD(5.88%~14.71%,13.04%~39.13%),降低了分形维数D(1.11%~2.09%,4.99%~5.44%),且OCF处理更为显著(p<0.05).可见,秸秆+缓释肥和有机无机混施处理均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且后者效果更为显著.MWD和GMD与土壤SOC和TN的相关性较高,均适合用于揭示团聚体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含量之间的关系;但分形维数D与之无显著相关性关系.

    施肥措施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

    华北土石山区森林土壤大孔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的响应

    孟晨牛健植骆紫藤尹正聪...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空气、化学物质及污染物优先运移的主要通道,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往对大孔隙的量化局限于传统方法,大孔隙三维形态特征的量化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是目前大孔隙的研究重点.利用CT扫描及图像处理分析技术量化大孔隙三维形态特征参数,同时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根长密度,分析土壤大孔隙三维特征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的响应.结果 表明:土壤密度及土壤砂粒含量与大孔隙特征参数不存在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根长密度与大孔隙体积密度、大孔隙表面积密度、大孔隙数量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大孔隙平均迂曲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林木根系与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大孔隙三维特征产生积极影响,表现为根系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则大孔隙含量也越多,并具有更差的弯曲度.在今后对山地森林抚育管理、土壤水分运动机理及地下水污染评估等研究过程中不能忽略根系及土壤有机质差异对土壤大孔隙的重要影响.

    山地森林大孔隙三维特征CT扫描土壤理化性质

    桉树造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文效应

    侯宁宁苏晓琳杨钙仁于婧睿...
    101-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广西主要长周期人工林改为短周期桉树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文功能变化,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1,3,5年生桉树人工林及与之对应的桉树造林前米老排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与水分调蓄功能的差异.结果 表明:桉树造林后与造林前的长周期人工林相比,土壤蓄水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20-40 cm土层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饱和持水量、总孔隙度逐渐减小,同时,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也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桉树造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的20-40 cm土层,而桉树林对土壤的蓄水能力存在的影响与轮伐周期较长的人工林相比,主要表现为20-40 cm土层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增加,1,3,5年生桉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库容分别比对应的长周期人工林高11.25%,19.14%,14.33%;剩余蓄水空间则分别比对应长周期人工林高9.16%,113.01%,23.62%.而4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蓄水能力却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桉树造林的土壤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桉树人工林米老排马尾松杉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库容

    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林地积雪消融过程的定量化分析

    张云云张毓涛师庆东李吉玫...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选择典型区域设置林地、草地固定观测小区,在积雪消融期对林地和草地积雪特性(雪深、雪密度、液态含水率、雪温)、产流量、侵蚀量以及常规气象指标进行定量化观测,对比分析林地和草地的积雪消融过程.结果 表明:积雪消融期林地树冠对降雪的截留量约为56.8%,草地平均积雪深度是林地2.5倍;因树冠截留雪受重力作用下降使融雪产流后期林地积雪深度下降速率大于草地;林地融雪产流的时间比草地早,产流期林地和草地积雪层密度、液态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相似,“峰值”均在积雪中间层,但林地积雪的平均雪密度和平均液态含水率分别为0.48 g/cm3,0.61%,均大于草地0.29g/cm3,0.52%;林地雪温的“峰值”在积雪表层,而草地在积雪底层,林地平均雪温为-0.032 C,低于草地0.046℃;且雪液态含水率和积雪层温度呈正相关(r=0.611,p<0.05);草地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和对地表的侵蚀量分别是林地的2,6倍;林地、草地对地表的侵蚀量占总径流量百分比分别为0.21%,0.71%;林地在融雪产流过程中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小于草地,体现了森林的固土作用.研究结果为小尺度探讨积雪消融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积雪深度积雪密度液态含水率雪温径流量积雪消融天山北坡

    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张敏刘爽刘勇张红...
    115-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采用时域反射仪TDR在山西省五寨县分别对玉米农地、柠条林地、苜蓿草地0-100 cm土层进行连续3年的土壤水分观测,掌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1)农林草地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基本呈“M”形分布,三者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土壤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现为苜蓿草地>柠条林地>玉米农地;(2)玉米农地与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S”形分布,苜蓿草地的变化趋势与两者完全相反,玉米农地仅土壤表层0-20 cm含水量与降水存在显著相关性,柠条林地和苜蓿草地0-60 cm土壤含水量均与降水显著相关;(3)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在0-100 cm土层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玉米农地CV先逐渐降低后保持稳定,柠条林地CV始终持续降低,苜蓿草地CV先呈现波动变化后明显降低,三者整体表现为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大于深层;(4)0-100 cm范围内,玉米农地的土壤层自上而下依次可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2个层次,柠条林地和苜蓿草地的土壤层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3个层次.本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在涵养土壤水分方面优于农田,林地和草地为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为该区域土壤水分管理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变异系数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探究

    刘西刚王勇辉焦黎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特征,在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灌木、森林样地共13个,以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保护区内的草地区、灌木区、森林区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研究区草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在土壤层0-10 cm处出现最小值为0.69 g/cm3.草地土壤持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灌木土壤容重变化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0.98~1.63 g/cm3,最小值出现在土壤层0-10 cm处.各水源涵养能力指标含量在不同的土层深度上差异性显著(P<0.05),灌木持水能力大体表现为0-10 cm> 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蓄水能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森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和土壤水源涵养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在土层0-10 cm处出现最小值为0.45 g/cm3.森林土壤持水能力主要以0-10,20-30,40-50 cm为主,占总持水量的71.6%,蓄水量在水源涵养功能中占比较小.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草地区灌木区森林区土壤水源涵养

    辽东山溪河岸林群落特征对降雨再分配及其养分特征的影响

    王琼王善祥范志平李法云...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河岸林对降雨再分配及其养分特征的影响,于2014年5-10月对辽东山地典型河岸林群落(落叶松林、蒙古栎林和槭树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过程及其水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落叶松林、蒙古栎林和槭树林穿透雨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81.9%,77.9%,73.1%,树干茎流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1.2%,4.4%,4.3%.与大气降雨相比,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铵态氮、氯离子、硝态氮和总磷的浓度较高,不同林型铵态氮、氯离子、硝态氮和总磷的浓度和输入量差异显著.不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河岸林通过树木的形态特征及群落的结构特征对降雨进行再分配,通过林冠表层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改变降雨理化性质,加之雨量、雨强的影响共同作用使铵态氮、氯离子、硝态氮和总磷的浓度和输入量发生改变.

    穿透雨树干茎流群落特征物种组成水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