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海省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王紫薇邵明安黄来明裴艳武...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高寒地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脆弱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和构建区域水文模型提供参数.通过测定青海省东部南北样线24个样点(0—3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饱和导水率(Ks),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Ks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Ks均值表现为林地(1.89 cm/h)>草地(1.62 cm/h)>农地(1.4110 cm/h),其中农地Ks(0.10~3.92 cm/h)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而林地(0.28~7.69 cm/h)和草地Ks(0.10~5.34 cm/h)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不同利用方式下Ks均与pH、容重、孔隙度、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及饱和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获得了农地以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为输入因子的Ks传递函数,林地以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为输入因子的Ks传递函数和草地以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为输入因子的Ks传递函数.研究结果可为其他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Ks的模拟和预测提供参考.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饱和导水率影响因素土壤传递函数

    基于多源数据的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

    李琪武志涛杜自强张红...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风固沙功能是评估区域生态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其时空变化和内部差异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京津风沙源区多源遥感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RWEQ)和GIS空间统计技术,评估分析了2000—2017年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区域内部差异.结果表明:(1)区域防风固沙功能明显提升,年均防风固沙量为40.06亿t,防风固沙能力为56.38 t/hm2,且均随年份变化波动增加,年均增速分别为0.41亿t,0.58 t/hm2.其中,二期新增区域防风固沙能力高于一期工程区域.(2)在亚区尺度上,5个亚区整体防风固沙能力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鄂尔多斯高原沙化土地治理区增加最为明显,为1611.35万t/a.其中,鄂尔多斯高原沙化土地治理区和坝上草原及华北北部丘陵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是防风固沙功能的主要供给区,占比达57.96%.(3)在像元尺度上,区域自西向东大致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评估期内有54.11%的地区防风固沙能力呈现增加趋势,变动值介于0.10~12.22 t/(hm2·a).此外,46.83%的地区防风固沙能力高于45.00 t/hm2,防风固沙功能较强.

    防风固沙功能修正风蚀方程时空分异京津风沙源区

    松嫩平原西部典型盐生景观土壤分形维数及盐碱化特征

    白玉锋孙静李秀军陈国双...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松嫩平原西部典型盐生景观土壤颗粒粒度组成及分形特征与土壤盐碱化之间的关系,采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6种典型盐生景观土壤表层0—30 cm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结合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分形维数与质地、盐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6种典型盐生景观中农田土壤分形维数值最小(2.35),碱蓬群落土壤最大(2.61),分形维数均值为2.48,分形维数随盐生景观土壤碱化程度增加而增大.(2)土壤质地越粗,砂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值越小;土壤质地越细,黏粒和粉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3)分形维数与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P<0.05),尤其与盐分组成中HCO3-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P<0.01),与养分中总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P<0.01).(4)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与盐分、HCO3-及总磷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不同盐生景观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用分形维数来反映土壤质地和指示土壤盐碱化特征.

    分形维数颗粒组成苏打碱土碱化度松嫩平原西部

    赣江中游水源涵养林乔木和蕨类植物凋落物持水和失水特征

    李素丽徐佳文丁翊东毛瑢...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赣江中游典型水源涵养林中常见的3种常绿针叶树、3种落叶阔叶树、4种常绿阔叶树和5种蕨类植物的凋落叶,通过室内浸泡试验和失水试验研究了植物凋落物的持水和失水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均显示出随浸泡时间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到8 h基本趋于平缓,24 h达到饱和状态,而失水速率随着失水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到12 h后趋于稳定;(2)蕨类植物凋落物的饱和持水量(202.5%)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树(173.0%)、常绿阔叶树(124.6%)和常绿针叶树(86.5%),而24 h内蕨类植物的失水量(65.4%)与落叶阔叶树(65.4%)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常绿阔叶树(53.6%)和常绿针叶树(42.8%);(3)凋落物饱和持水量和平均失水速率与其初始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2分别为0.428和0.266),而与初始比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488和0.398),这表明叶密度和比叶面积是决定物种间凋落物持水和失水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蕨类植物凋落物在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为赣江中游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林业管理措施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饱和持水能力林下植被水土保持植物功能群吸水速率

    近40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吴常雪田碧青高鹏穆兴民...
    177-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枯水期提前且持续时间延长导致水体面积发生变化.研究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73-2018年鄱阳湖枯水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及Pettitt突变检验对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双累积曲线法量化出入湖流量之差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突变点年份为2002年(P<0.01);(2)出入湖径流量之差多年来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80-2015年鄱阳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表现为城乡工建用地增加,其余用地类型均呈现减小趋势;(3)以1977-2002年作为基准期,2003-2016年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为87.48%,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为鄱阳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了科学依据.

    鄱阳湖枯水期湖区面积径流土地利用

    鄱阳湖流域日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研究

    田杏敏李凤英何小武万小星...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定日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是提高基于日降雨数据的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精度的重要前提.利用鄱阳湖流域降雨数据,采用最小偏差法,确定该流域日降雨的侵蚀力雨量标准.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次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为14.0 mm,降雨侵蚀力偏差系数为1.8%,土壤侵蚀损失率2.8%,降雨场次错选度为14.9%.(2)流域内各站点的逐月降雨量均表现为6月达到峰值的倒"V"形规律;侵蚀性次降雨中,降雨时间跨越2日或以上的类型最多,占总次数的54.2%.(3)流域日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为10.0 mm,该标准下年均次、日降雨侵蚀力偏差值为0.11%.

    鄱阳湖流域侵蚀性雨量标准日降雨降雨侵蚀力

    天山北坡呼图壁河流域积雪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秦艳赵求东刘永强丁建丽...
    19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雪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暖引起的降水形态和积雪消融的改变势必会对流域径流过程及其组分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选取天山北坡呼图壁河流域作为干旱区积雪补给典型流域,利用站点气象数据及IPCC CMIP5气候情景数据,驱动改进雨雪划分方案、融雪径流计算模块的VIC模型,以观测径流和MODIS积雪面积数据进行模型多目标参数优化,定量解析呼图壁河流域径流组成、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呼图壁河径流呈暖季集中的单峰型分布,融雪径流、降雨径流和冰川径流分别占径流总量的27.7%,66.1%,6.2%.1978—2010年呼图壁流域在气温、降水量显著增加,降雪量变化不大,降雪占降水比例显著下降的背景下,总径流和降雨径流显著增加,融雪径流微弱增加.(2)RCP4.5情景下,预估未来呼图壁河流域气温将显著升高,降水缓慢增加,而降雪明显减少;流域总径流将缓慢增加,其中降雨径流显著增加,而融雪径流将显著减少;径流年内分配亦将改变,将表现为春季径流和峰值流量的下降,枯水期流量增加,融雪径流峰值前移.(3)春季融雪径流的占比最高,其变化直接决定着总径流的丰枯变化;预估未来融雪径流显著减少将导致3—6月灌溉期总径流减少,在现有农业生产模式下将进一步加剧灌溉用水矛盾.

    呼图壁河流域水文过程气候变化

    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影响

    汪东川张威王志恒陈俊合...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水电站建设对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影响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西瓦水电站周边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和DEM等数据,利用移动窗口法分析水电站建设各时期景观格局指数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InVEST模型研究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水电站建设对周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聚集模式,探讨高原地区水电站建设对周边区域生境质量时空聚集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2005—2010年水电站建设中期,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2000—2005年水电站建设前期与2010—2015年水电站建设后期几乎不变.(2)研究区的生境质量数值为0.3~0.7,在2005—2010年水电站建设中期,"中等"生境质量的面积占比由35.15%变成45.26%,"良好"生境质量的面积占比由48.23%变成40.28%.(3)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生境质量的Moran's I均为正值,在空间上呈现非随机性,"高—高"空间聚集主要为河流与裸土地地区,"低—低"空间聚集为稀疏草地与建设用地地区,2005—2010年在水电站位置的西北区域,"不显著"空间聚集转为"低—低"空间聚集.

    青藏高原水电开发景观格局生境质量空间自相关

    贺兰山10种典型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陈高路陈林庞丹波马进鹏...
    206-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贺兰山典型植物固碳释氧能力,运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贺兰山10种乔灌草进行了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计算10种乔灌草不同尺度的日固碳释氧量,并分析其固碳释氧能力.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的单株叶面积、单株叶干重、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物;苔草的比叶面积最高,且呈现出草本>灌木>乔木的规律;披针叶黄华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最高,乔灌草之间无明显差异.(2)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披针叶黄华、灰榆、山杨、栒子、冰草、油松、小叶忍冬、小檗、青海云杉、苔草;单位冠幅投影面积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山杨、青海云杉、灰榆、栒子、小檗、小叶忍冬;单株植物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青海云杉、山杨、油松、灰榆、小檗、栒子、小叶忍冬、披针叶黄华、冰草;4种典型林分乔木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青海云杉林、混交林、油松林、灰榆林.(3)固碳释氧能力聚类分析表明,单位叶面积尺度上将乔木(4种)、灌木(3种)分为2级,草本(3种)分为3级;单位冠幅投影面积尺度上将乔木(4种)、灌木(3种)均分为3级;植物单株尺度上将乔木(4种)、灌木(3种)、草本(2种)均分为2级;不同林种乔木单位土地面积尺度上将4种典型林分分为2级.(4)测试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植物形态指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单位冠幅投影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植物日固碳释氧量与株高、胸径和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单位林地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青海云杉和山杨在不同尺度上均有较高固碳释氧能力,在今后贺兰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可以重点考虑这2种乔木,再将小叶忍冬和披针叶黄华等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灌木和草本与乔木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贺兰山乔灌草固碳释氧叶片性状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地表的冷却作用及变化规律

    王欢欢赵杰岳超于强...
    21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土高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并结合MODIS地表温度、反照率和蒸散发数据产品以及降水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02—2015年间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蒸散发和反射率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黄土高原造林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温度变化主导而表现为降温((-0.78±1.25)℃),且主要是蒸散发增加((0.84±1.35)mm/d)所驱动.造林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与降水梯度密切相关,在半干旱区(年均降水量<400 mm)造林会引起微弱的增温((0.03±0.22)℃).此外,该区域由造林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呈现季节性规律,即春季及夏季的降温程度较大,而冬季降温作用微弱.春季白天地表降温最强,其次是夏季,秋冬季节降温较弱;而对于夜间温度,冬季增温强烈,其次为春季,秋季及夏季.地表温度变化与地表反照率和蒸散发变化之间相关性显示,蒸散发冷却效应抵消了反照率引起的暖化效应,主导白天地表温度变化.而夜间暖化现象在一定程度反映白天热储量释放.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地表具有冷却效应,在区域尺度上减缓了气候变暖的趋势.

    黄土高原造林地表温度蒸散发反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