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系统水供给服务空间流动研究进展

    王丹妮郭青云王志浩林慧龙...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流动是目前生态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综合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水供给服务流动特征明显,且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中心位,是连接生态系统(供给区)与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区或受益区)的桥梁,是调节水流量、水循环、水质的重要途径.从供需角度分析水供给服务流动(输送区),模拟流动路径,对于实现水供给服务效益起到关键纽带作用,与此同时,它更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配合,为建立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针对国内水供给服务空间流动的研究亟待开展.试图构建生态系统水供给服务分析思路框架,识别供给和受益范围,确定服务流动方式、流量及流动路径,探索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系统梳理水供给服务空间流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1)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基础萌芽期、理论发展期、空间关联研究期3个时期;(2)按功能区域可划分为水流供给区、需求区和输送区3个部分,并对比分析各区域定量分析的方法;(3)综合分析结果,国外研究发展快,主要以模型模拟为主.国内水供给服务的研究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停留在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的各自时空格局研究层面,水供需服务和空间路径之间的关联缺乏深入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水供给服务空间流动供需平衡关系

    喀斯特槽谷区岩石与坡面夹角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宋兰张玉启何丙辉曾荣昌...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喀斯特槽谷区岩石与坡面夹角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在6个岩石与坡面夹角(30°,60°,90°,120°,150°,180°)、3个坡度(10°,15°,20°)和3个流量(5,7.5,10 L/min)组合条件下,开展室内放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1)地表产流率随冲刷历时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而含沙量和地表产沙率随冲刷历时均呈波动性减小趋势;(2)各岩石与坡面夹角下,地表产流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含沙量与地表产沙率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含沙量和地表产沙率在60°夹角下与30°和120°夹角下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90°,150°和180°条件下的含沙量和地表产沙率(P<0.05);(3)地表产流率与含沙量在60°,90°,120°夹角下均呈显著幂函数正相关(R2=0.32~0.56,P<0.05),而在其他夹角下二者关系不显著(P>0.05).地表产流率与地表产沙率在60°,90°,120°,150°,180°夹角下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35~0.86,P<0.05).研究表明喀斯特槽谷区岩石与坡面呈一定夹角时,可加剧坡面产沙,并改变产流与产沙关系.

    喀斯特槽谷区岩石与坡面夹角产流产沙水土保持

    雅砻江-安宁河并流段水沙及养分空间差异分析

    庞海熔张志昊刘承邦敬佩...
    16-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泥沙及养分分布情况,以雅砻江及其一级支流安宁河为研究对象,选择雅砻江—安宁河并流段为研究区,沿河流纵向选取6个断面,并对断面垂向与横向进行含沙量及氮磷浓度的监测,分析不同流域水沙沿程变化及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安宁河含沙量整体大于雅砻江并流段,2条河流中下游的含沙量均大于上游,总体沿程增加.在泥沙断面垂向分布上,雅砻江无明显分层现象;安宁河分层现象明显,表现出底层>表层>中层的规律.在泥沙断面横向分布上,除安宁河中下游为左侧分布外,安宁河上游及雅砻江并流段均表现为右侧分布.雅砻江并流段泥沙断面均匀性总体优于安宁河.(2)雅砻江TN、TP整体均显著小于安宁河流域,且雅砻江—安宁河并流段氮磷空间分布在断面垂向和断面横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雅砻江并流段TN、TP浓度与含沙量呈线性正相关,其中断面横向拟合度优于断面垂向,且TN与含沙量的相关性高于TP;而安宁河则是断面垂向拟合度大于断面横向,TP与含沙量的相关性高于TN.

    雅砻江—安宁河并流段含沙量氮磷空间分布

    喀斯特高原山地土壤抗冲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资如毅赵龙山钱晓鹤陈娟...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以马尾松人工林地(PMP)、桂花人工林地(OFP)、天然乔灌混交林地(ASL)、天然草地(NGL)、撂荒地(AL)、农地(CL)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水槽冲刷试验法,根据研究区地形及气候特点,设置3个坡度(5°,15°,25°),3个冲刷流量(3.2,4.8,6.4 L/min),冲刷时间均为15 min,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等),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地类初始径流含沙量较高,但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径流含沙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趋势,且随着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的时间有所提前;(2)土壤抗冲系数随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坡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比冲刷流量更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各地类土壤抗冲系数依次为NGL>PMP>ASL>AL>OFP>CL,土壤抗冲系数分别为13.44~87.84,8.14~93.15,2.93~45.36,1.21~10.01,1.25~5.48,0.17~1.27(L·min)/g;(3)土壤抗冲性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孔隙度、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关系均可用幂函数表示(R2>0.78).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保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抗冲性土地利用类型冲刷试验土壤侵蚀喀斯特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风蚀对砂质壤土迎风坡水蚀特征的影响

    白茹茹张加琼邓鑫欣李志凤...
    30-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风水交错侵蚀中风力和水力侵蚀的相互影响,针对风向和径流方向相反(迎风坡)的交错侵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风洞试验研究前期风蚀对后继水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前期风蚀影响,后继水蚀产流时间均较仅水蚀提前,径流强度较仅水蚀增大.(2)前期风蚀加剧后继水蚀却未改变其变化趋势.无论是否有前期风蚀影响,后继水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增加均逐渐增大而后趋于平稳;但当前期风蚀的风速较大时(12,15 m/s),后继水蚀速率较仅水蚀增大最显著,其侵蚀速率高达仅水蚀速率的4.6倍.(3)受前期风蚀影响,水蚀对风水交错总侵蚀的贡献高于仅水蚀在仅水蚀与仅风蚀侵蚀量之和的比例.前期风蚀对后继水蚀起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风蚀风速增大,水蚀对交错侵蚀的贡献从93%逐渐减小到0.5%.未来的研究中应考虑多次营力叠加和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对交错侵蚀过程的影响,从而为理清风蚀和水蚀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奠定基础.

    迎风坡水蚀速率风—水交错侵蚀产沙过程促进作用

    不同坡度及植被覆盖度下的坡面流特性数值模拟

    胡静覃光华王瑞滢王帅人...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坡度与植被对坡面流水力学特性的影响,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建立了非淹没刚性植被坡面流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运用该模型,参考西南山区实际情况,设置6个坡度、6个单宽流量和6种覆盖度组合条件下共216种工况,研究了坡面流的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流速与坡度、流量及植被覆盖度之间呈指数变化,相关系数为0.987.相同流量下,随着坡度的增加,流速增速逐渐减小,植被对坡面流的减缓作用逐渐减弱.阻力系数受到坡度、流量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存在临界覆盖度,低于临界覆盖度时,阻力系数与流量呈现负相关,高于临界覆盖度时,阻力系数与流量的呈现正相关.且临界覆盖度受到坡度的影响,坡度越大,临界覆盖度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水土流失的预防以及山洪水沙耦合致灾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植被坡面流数值模拟阻力系数

    连续14年黑土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水土保持效应

    张兴义李健宇郭孟洁胡伟...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黑土坡耕地土壤结构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效应,通过秸秆覆盖免耕(NT)和传统顺坡耕作(CT)2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土壤结构、土壤保水能力、保土效应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T与CT相应性状比较,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增加(P>0.05),在0—20 cm土层,虽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低,但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水稳性大团聚体(WR0.25)含量,WR0.25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分别提高了垄台土壤初始入渗和稳定入渗速率28.8%,24.7%;0—10 cm土层,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减少了产流次数、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为11次,86.6%和98.9%,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续秸秆覆盖免耕是一项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和遏制土壤侵蚀的黑土地保护措施.

    秸秆覆盖免耕黑土坡耕地水土保持

    植被缓冲带对乌梁素海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

    史中奇王猛谭军丁胜利...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九排干岸边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植物空白对照带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和COD无明显削减规律,芦苇、碱蓬、柽柳和芦苇—碱蓬混播缓冲带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削减率呈先增加后减缓的趋势,渗流水中污染物质的削减效果优于径流水.其中,芦苇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3.56%,79.17%和62.37%,83.25%;碱蓬对径流和渗流水中COD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0.53%,67.34%.通过计算得到4种植被缓冲带的最佳宽度为19~29 m,其中,碱蓬缓冲带宽度为19 m.综合考虑,可以选择真盐生植物碱蓬作为乌梁素海盐渍化湖滨带植被重建的首选植物,并将植被缓冲带在该地区扩展研究,推广应用.

    植被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乌梁素海植物种类最佳宽度

    农牧业交错区禾本植被过滤带过滤效果模拟

    宋凡凡李仙岳田德龙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内蒙古岱海流域农牧业交错区禾本植被过滤带截流减沙效果对入流强度和泥沙含量的响应.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业交错区的巨宝庄镇试验区设置不同来水流量(0.77,0.9,1.08,1.26 L/s)和泥沙含量(0.04,0.06,0.08,0.1 g/cm3),共计16个处理,研究不同来水条件下植被过滤带的截流减沙效果.基于VFSMOD模型模拟,并优化该地区植被过滤带参数.结果表明:VFSMOD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冰草、羊草混播植被过滤带泥沙和径流出流量进行模拟.植被过滤带前期对径流拦蓄主要依靠入渗,入流强度增加缩短了径流出流时间,0.77 L/s入流强度水流经过过滤带后出流时间分别为0.9,1.08,1.26 L/s入流强度下出流时间的1.3,1.6,1.6倍.0.77,0.9 L/s入流强度下泥沙出流量趋于稳定,而1.08,1.26 L/s入流强度下泥沙出流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入流泥沙含量和入流强度对出流泥沙量影响显著(p<0.05).

    植被过滤带VFSMOD模型径流出流率泥沙出流率

    亚热带典型农林混合流域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河流磷输出的影响

    邓越唐代生李裕元孟岑...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明确流域河岸带景观尺度范围差异性及对河流磷(P)输出的影响,量化解析河岸带尺度下景观与河流P之间的关系.以亚热带典型农林混合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冗余分析明确不同河岸带尺度景观格局特征与不同水文季节河流P浓度的关系,并采用变点分析量化导致丰水期、平枯水期河流P浓度突变的核心景观指数的阈值范围.结果表明:(1)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河流P浓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性特征,300,400 m分别是影响丰水期和平枯水期河流磷浓度变化的关键临界尺度.(2)河岸带居民地斑块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居)和农田斑块分散指数(SPLIT农)分别是影响平枯水期和丰水期河流磷浓度的核心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当SPLIT农>15.76~23.83,LPI居<28.8%~36.5%时,能够降低河流P浓度的突变概率.研究结果可为以缓解P面源污染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面源污染景观格局磷输出河岸带变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