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微环境和有机碳周转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维俊李双异徐英德刘旭...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为试验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土壤结构对这些过程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将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孔隙结构同土壤微环境的变化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深入了解土壤结构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至关重要.因此,着重从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两方面展开,剖析土壤孔隙结构调控作用下的土壤微环境响应过程,阐述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周转产生的直接、间接影响,强调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植物残体分解及其与微生物协调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展望.

    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土壤微环境土壤有机碳

    台田措施下坡面流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特征

    肖丛宇程金花姜群鸥朱慧鑫...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放水试验,研究2种台田类型(土坎,石坎)、3种台田级数(1,2,3级)、1种坡度(10°)、3种放水流量(0.5,1,1.5 m3/h)下坡面流土壤侵蚀过程,分析台田措施下坡面流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台田级数对坡面流流态影响较大,增加台田级数可使坡面流波动性降低,台田类型对雷诺数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分离速率总体随流量增大而增大,相同流量条件下,呈波动性增加后减少且逐渐趋于平稳的特征,两者相关关系用指数函数回归方程拟合(R2>0.840).同类台田且田面宽度和相同条件下,土壤分离速率与台田级数呈负相关关系,阻力系数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坡面流土壤分离速率与阻力系数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认识坡面流土壤侵蚀的过程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坡面侵蚀物理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坡面流台田措施土壤分离速率阻力系数水动力学参数

    黔西北乡土植物篱对典型石漠化区石灰土侵蚀动力学过程的调控

    王恒松张芳美
    16-2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定量研究黔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区典型乡土植物刺梨在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变化规律,分析该植物篱控制侵蚀产沙的水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刺梨植物篱截流、分流作用延缓径流产生及汇流时间,增加喀斯特坡面径流入渗量,减小坡面侵蚀动力.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喀斯特坡面入渗率与径流量和产沙量呈负线性相关.植物根系缠绕串连黏结根土,改变土壤的入渗特性,增强土壤抗冲性与抗蚀能力.根系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减沙效应亦变小.土壤抗侵蚀能力与d<1 mm的须根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d≤2 mm须根的根量、根长与土壤抗冲指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当I 30雨强为2.41 mm时,植物篱小区几乎无流水侵蚀,而对照样地侵蚀产生较多泥沙;当I30为4.72,8.35 mm时,研究小区皆已侵蚀产沙,并在对照样地侵蚀产生细沟,显示雨强加大,坡面产流动力加强,冲沙携沙能力加大.说明植物篱起到保水固土减沙和对土壤侵蚀水动力过程的调控.喀斯特坡面流侵蚀产沙水动力主要受降雨强度和雨滴动能影响,雨滴侵蚀力的大小取决于雨量、雨强、雨滴大小.侵蚀产沙量与雨强、降雨历时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揭示了植物根系固土减沙和提高土壤抗侵蚀水动力的调控机理.

    根系乡土植物篱刺梨侵蚀产沙坡面流动力学机理

    稻秸还田对油菜季径流氮磷及COD流失的影响

    龚静静靳玉婷胡宏祥朱昌雄...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CK(无施肥+无秸秆)、F(常规施肥)、SF(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和SFR(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15%)4个处理,研究在巢湖地区稻油轮作模式下,稻秸还田对油菜季农田径流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OD)流失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径流总氮浓度,但增加总磷和COD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径流氮磷及CO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F处理相比,SF、SFR处理总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6.9%~19.8%,27.1%~29.3%,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2.4%~4.0%,4.0%~5.6%,COD流失量分别增加6.1%~10.0%,2.8%~6.1%.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径流氮磷及COD流失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参考,为合理利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秸秆还田氮素磷素COD流失微生物数量

    基于MIKE模型的不同淤地坝型组合情景对小流域侵蚀动力和输沙量的影响

    袁水龙李占斌李鹏高海东...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小流域侵蚀动力过程的影响,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和一维水动力模型MIKE 11耦合模拟了王茂沟流域的洪水过程,并计算了流域主沟不同断面的侵蚀动力参数和不同坝型组合的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淤地坝建设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小流域沟道的侵蚀动力分布,坝系建成后沟道的侵蚀动力参数减幅最大.(2)小流域径流侵蚀功率表现为上中游剧烈变化,下游趋于稳定,且下游径流侵蚀功率明显小于上游.(3)淤地坝建设可以有效减小流域的输沙量,其中单独建设骨干、中型、小型坝相比流域未建坝时,输沙模数分别减少24.74%,47.11%,64.11%;流域坝系建成后减沙效益最明显,流域输沙量减少83.92%.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减沙效益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土壤侵蚀淤地坝侵蚀动力MIKE模型黄土高原

    降雨特性和坡度对辽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褐土溅蚀的影响

    李叶鑫吕刚傅昕阳刘雅卓...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典型土壤溅蚀特征,选取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特性和坡度对溅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5°和10°溅蚀量分别由6.86 g/cm和8.13 g/cm增加到14.21 g/cm和16.00 g/cm,增加幅度为48.47%~209.81%;不同溅蚀距离内的溅蚀量表现为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20~25 cm,溅蚀距离0~5 cm范围内的溅蚀量(75 mm/h)为7.29 g/cm,占0~25 cm范围内总溅蚀量(16.00 g/cm)的45.56%,溅蚀距离20~25 cm范围内的溅蚀量仅占9.88%.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和溅蚀距离均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8以上.随着降雨时间的延续,溅蚀量逐渐增加,但溅蚀量增长率呈减小的趋势;降雨历时由5 min增加到10 min时溅蚀量增长率最大.溅蚀量和降雨历时之间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9以上.随着降雨强度发生变化时,溅蚀团聚体空间分布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各径级团聚体的溅蚀距离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2~5 mm团聚体由30 mm/h的0~5 cm扩大到75 mm/h的0~15 cm.溅蚀团聚体以粒径<1 mm为主,小粒径团聚体溅蚀距离和溅蚀量均大于大粒径团聚体,>5 mm团聚体并没有迁移.5°总溅蚀量、上坡溅蚀量、下坡溅蚀量、净溅蚀量(75 mm/h)依次为14.21,3.54,10.67,7.13 g/cm,10°依次为16.00,3.85,12.15,8.30 g/cm,与5°相比显著增加12.60%,8.76%,13.87%,16.41%,下坡溅蚀量大于上坡溅蚀量.

    溅蚀坡耕地辽西低山丘陵区团聚体空间分布溅蚀距离

    汾河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杜轶郭青霞郭汉清张勇...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汾河上游阳坡小流域为研究区,在2015—2017年进行了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侵蚀性降雨在年内和年际间分布很不均匀.少数几次强降雨对降雨侵蚀力的贡献很大.(2)不同侵蚀性降雨条件下,鱼鳞坑+乔木或灌木拦蓄径流或泥沙能力最强,裸地最弱;坡面产流量大小依次为:裸地>坡耕地>草地>油松>黄刺玫>鱼鳞坑+油松>鱼鳞坑+黄刺玫.坡面产沙量大小规律为:鱼鳞坑+乔或灌<草地<乔或灌<坡耕地<裸地.(3)随着雨量增加,各植被小区的径流调控率和泥沙调控率均呈下降趋势;相近雨量时,随着雨强的增加,径流调控率和泥沙调控率明显下降.(4)各小区的降雨量和产流量、产流量和产沙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在裸地、黄刺玫及草地小区,I30与产流量之间是均无显著相关.在裸地、油松、黄刺玫、耕地小区,I 30和产沙量之间无显著相关.

    土地利用次降雨径流泥沙

    径流曲线法在东北半干旱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径流估算中的应用与改正

    许秀泉范昊明李刚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径流曲线法(SCS—CN法)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适用性,为该方法评价水保措施提供一定参考.选择东北半干旱区径流小区监测资料,采用同时率定径流曲线数(CN)与初损率(λ)的方法,分析SCS—CN法在评价水保措施与耕作方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干旱情况下(AMC1),最优λ值为0.05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模拟不理想;利用改正潜在蓄水能力(S)方法得到的裸地、等高沟垄和顺坡垄作结果较为理想,对应CN1值分别为87.54,68.49和60.46,最优λ值为0.40.(2)水平槽、地埂植物带和水平梯田结果不理想,当实测径流量>10 mm时,计算值过大,利用径流系数比改正后,模拟精度有较大提高,是适合水保措施的改正方法.(3)正常(AMC2)与湿润(AMC3)情况下数据量有限,保持最优λ值不变,改正S值,模拟效果较为理想,是适合干旱地区的估算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初损率CN值改正

    喀斯特槽谷区不同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特征

    曾江敏何丙辉李天阳陈展鹏...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林草恢复模式对喀斯特槽谷区坡面的水土保持效应,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林草模式(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顺、逆向坡面下林地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好,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椒地和灌草地;顺向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逆向坡(P<0.05),但其他理化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0.05).(2)顺、逆向坡面下花椒地入渗曲线较陡峭,而林地、灌草地相对较缓;灌草地入渗率最先趋于稳定(20 min左右),而花椒地和林地入渗率在30 min左右开始缓慢下降,直到75 min以后渐渐趋于稳定;各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能力均为林地>花椒地>灌草地(P<0.05).(3)入渗模型中,Horto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712),模拟稳定入渗率与实测值间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高达0.9789.(4)研究区土壤稳定入渗率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及pH均呈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呈负相关,其中总孔隙度对土壤入渗性能影响最大,有机质影响最小;利用上述指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精确预测土壤稳定入渗率.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入渗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喀斯特林草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入渗模型回归模型

    水库消落带典型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影响

    徐文秀鲍玉海韦杰杨玲...
    65-7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水库消落带典型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抵抗径流侵蚀性能的影响,以裸地为对照,通过原状土冲刷试验研究了狗牙根、扁穗牛鞭草和苍耳3种草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抗冲性能,并探讨了不同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征及其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草本植物根系均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层,扁穗牛鞭草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均显著高于狗牙根和苍耳(P<0.05).(2)冲刷过程中各土样的径流含沙量均是先急剧降低后趋于稳定,放水冲刷0~3 min含沙量较高且快速降低,3~6 min缓慢降低,6~10 min趋于平稳.与对照相比,不同草地在10 min冲刷过程中均可有效减少径流含沙量,其中0—10 cm土层的径流含沙量大小表现为对照>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10—20 cm土层则表现为对照>狗牙根>扁穗牛鞭草>苍耳.(3)冲刷过程中各土样的土壤抗冲指数均为先缓慢增大后迅速增大,抗冲指数在0~3 min内较小且缓慢增大,3~6 min时逐渐增大,6 min后迅速增大.与对照相比,不同草本植物根系均可有效增加土壤抗冲指数,其中各草地0—10 cm土层的抗冲指数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扁穗牛鞭草草地土壤抗冲指数最大,是对照的2.15倍,其次为苍耳、狗牙根草地,分别为对照的1.60,1.43倍;10—20 cm土层扁穗牛鞭草和苍耳草地的土壤抗冲指数与对照相比仍具有显著差异,而狗牙根草地则差异不显著.(4)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增强效应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扁穗牛鞭草根系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增强效应最大,其次是苍耳,狗牙根最小.土壤抗冲性能的提高与根系分布、形态指标等密切相关,D≤1.5 mm径级根系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是影响土壤抗冲指数的关键因子.

    抗冲性能草本植物根系抗冲指数水库消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