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郑利芳吴三鼎党廷辉
    22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减量施氮和减氮配施不同比例控释肥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提供合理的施肥管理模式.试验于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在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采用半覆膜种植方式,一年一熟制.试验共设置CK(不施氮肥)、N1C1(控释尿素65%+普通尿素35%,N 200 kg/hm2)、N1C2(控释尿素50%+普通尿素50%,N 200 kg/hm2)、N1C3(控释尿素35%+普通尿素65%,N 200 kg/hm2)、N1(减氮模式,普通尿素,N 200 kg/hm2)、N2(传统施氮模式,普通尿素,N 250 kg/hm2)6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收获期土壤剖面(0—300 cm)中的硝态氮含量及春玉米产量.结果表明:与N2处理相比,减氮处理(N1)并没有减少作物产量,反而显著增加作物产量(p<0.05),2017年、2018年分别增加9.6%和6.9%,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和10.2%(p<0.05).同等施氮量(200 kg/hm2)下,与全尿素N1处理相比,2017年配施不同比例控释肥的各处理降低了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18年N1C2处理较N1处理显著增加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分别增加7.7%和11.6%.此外,试验2年后减氮模式N1和减氮配施一定比例的控释肥处理显著减少土壤剖面(0—300 cm)中硝态氮的残留量(p<0.05),与N2处理相比,N1处理减少了61.2%;同等施氮量(200 kg/hm2)下,与N1处理相比,N1C2处理降低了50.8%.

    黄土旱塬减量施氮控释肥水分利用效率硝态氮春玉米

    稻草与生石灰对设施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番茄产量的影响

    张玥琦程奇关之昊姚澜...
    228-23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设施内添加稻草与生石灰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番茄产量的影响,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托,比较了施用鸡粪(M)的基础上,添加稻草(MR)、生石灰(MCa)、稻草与生石灰同时添加(MRCa)各处理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效态Fe、Mn、Cu、Zn含量和番茄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添加稻草可增加土壤中有效态Fe、Mn、Zn含量,MR处理较M处理分别增加3.2%,80.9%,15.1%,对有效态Cu含量无显著影响;添加生石灰也可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其中Mn含量增加显著.土壤中有效态Fe、Mn、Cn、Zn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添加稻草和生石灰可增加1~0.25 mm粒级中有效态Mn含量,MRCa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6.6%~46.6%;添加稻草可增加<0.25 mm粒级中有效态Zn含量.土壤中有效态Fe含量与<1 mm粒级中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中有效态Mn、Zn含量分别与各粒级中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中有效态Cu含量与1~0.25 mm粒级中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3)施入稻草或生石灰可增加番茄产量,且稻草和生石灰同时施入产量最高,MRCa处理较MCa、MR处理分别增加12.6%,33.8%.土壤有效态Fe、Cu含量与产量正相关,其中有效态Fe含量对产量具有直接作用,决策系数最高,土壤有效态Cu含量对产量具有间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长期添加稻草和适量生石灰缓解设施土壤微量元素短缺的现状,且可获得最高作物产量,为设施内土壤可持续利用和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微量元素稻草生石灰番茄产量设施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效应的研究

    于宗波杨恒山萨如拉李媛媛...
    23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鉴选不同质地土壤秸秆还田适宜的秸秆腐熟剂,于2017—2018年在西辽河平原灌区中壤土和砂壤土秸秆还田配施人元腐熟剂和中农绿康腐熟剂,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为对照,共设置6个处理,测定玉米秸秆腐解率、玉米产量、玉米根系特性和土壤化学性状,研究不同秸秆腐熟剂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2种腐熟剂秸秆腐解率间无显著差异;中壤土2年各处理玉米产量及根系特性、土壤化学性状均表现为人元腐熟剂>中农绿康腐熟剂>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且中农绿康腐熟剂和人元腐熟剂显著高于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而2种腐熟剂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砂壤土2年各处理玉米产量及根系特性、土壤化学性状均表现为中农绿康腐熟剂>人元腐熟剂>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且中农绿康腐熟剂显著高于人元腐熟剂和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2年不同质地土壤中配施腐熟剂在根系特性、土壤化学性状方面表现为砂壤土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效果优于人元腐熟剂,而中壤土配施2种腐熟剂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秸秆腐熟剂玉米根系特性土壤酶活性土壤化学性状

    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对山地果园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彬彬吴淑芳冯浩陈光杰...
    24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土丘陵区雨养条件下山地果园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organic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rainwater collection measures,OMR)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016年4月在陕西延安山地苹果园,以果树树冠投影面反坡修建鱼鳞坑和集雨坑,研究了有机材料用量分别为5250 kg/hm2(OMR1),4500 kg/hm2(OMR2),3750 kg/hm2(OMR3),0 kg/hm2(CK)以及传统处理T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测定了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电导率,0—200 cm土壤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果园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OMR2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增加最显著,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处理(OMR1、OMR2、OMR3)的土壤根系湿润区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0—300 cm土层OMR2处理土壤多次平均含水率值最高,为14.87%;OMR1、OMR3、CK和T处理的土壤多次平均含水率分别为14.74%,14.80%,12.79%和8.66%.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处理能够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尤其增加40—100 cm土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尤其是2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尤其增加0—40 cm土层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增大土壤的电导率,并且峰值出现在60—100 cm土层中,0—30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呈现OMR2>OMR1>OMR3>CK>T.总体而言,在陕西延安采用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山地苹果园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饱和导水率和电导率,使果树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促进当地山地果业可持续发展.

    有机材料集雨措施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含量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电导率

    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差异

    周际海陈晏敏袁颖红郜茹茹...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小麦秸秆和不同量生物质炭,同时比较探究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试验共设5个处理:土壤(S)、土壤+1%小麦秸秆(WT)、土壤+1%生物质炭(BC1)、土壤+2%生物质炭(BC2)和土壤+4%生物质炭(BC4).在培养期内,施秸秆处理土壤CO2排放量比对照处理S显著增加约12.60%~2005.63%,而施生物质炭处理降低约51.49%~97.93%.施秸秆处理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是对照处理S的1.12~19.24倍,而施生物质炭处理,即处理BC1、BC2和BC4的GWP分别降低了0.27%~64.06%,15.78%~94.01%和29.43%~92.28%.小麦秸秆施用会明显增加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效应;而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CO2、N2 O排放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明显减弱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即生物质炭能明显减弱温室效应.添加小麦秸秆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提高FDA水解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生物质炭施用一段时间后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显著激活作用.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土壤温室气体微生物活性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补偿特征

    王宁毕华兴孔凌霄侯贵荣...
    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别选取2400株/hm2与1300株/hm2刺槐人工林代表研究区高、低密度刺槐林分,以裸地为对照,分别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和翻斗式自记雨量计对0—150 cm深度范围内各土层体积含水量与林外降雨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从不同降水年份来看,在干旱年和平水年,低密度刺槐生长季平均土壤储水量高于高密度刺槐,在研究年份中,低密度刺槐多年平均土壤储水量比高密度刺槐多年平均土壤储水量高6.80 mm.(2)在土壤剖面垂直方向,干旱年、平水年高密度刺槐对0—3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高于低密度刺槐,丰水年0—30 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各刺槐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综合分析降雨入渗深度、入渗量及雨季土壤水分补偿度等指标,研究区天然降雨可对低密度刺槐林分生长所消耗的土壤水分进行有效补充,不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黄土高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会造成水分的不足而导致新的生态退化.但考虑到高密度刺槐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建议在研究区进行刺槐林植被建设过程中多考虑采用低密度刺槐林的配置方式.

    晋西黄土区刺槐土壤水分补偿度降雨

    广西桉树林表层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分析

    兰秀刘永贤宋同清范稚莲...
    263-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桉树林土壤含水量时间稳定性特征,选取桉树林典型坡面,测量坡面9个样点5年土壤含水量,基于所测数据采用相对差分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5年的表层平均土壤含水率为21.81%,在空间上表现为较弱的变异性,在时间上具有中等程度变异性.各年平均土壤含水率相关系数偏低,土壤含水率的空间模式在观测时间上的相似性较弱,其平均相对差分变化范围为-7.08%~5.03%,相对差分标准差和时间稳定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3%和6.58%,说明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测点2,3,6,7,8水分含量较平均值高,测点1,4,9,5水分含量相对较低,湿润点的标准差和时间稳定性指数都相对小且稳定,即土壤湿润状态的水分稳定性比干燥状态的好.回归分析得到测点5的土壤含水量和整个坡面水分均值具有较高相关性,R2值为0.879,MBE值为0.141,RMSE值为99.4%,即测点5可作为代表性测点估计整个研究区浅层平均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时间稳定性桉树广西

    极端干旱区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生态耗水特征

    张瑞文赵成义王丹丹施枫芝...
    270-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极端干旱区胡杨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和胡杨生态耗水特征.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对极端干旱区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和蒸散发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和生态耗水变化差异明显.随着下垫面水分条件趋于湿润,土壤水分含量和湿润锋入渗深度均出现增加,入渗深度分别达到100,120,150 cm.下垫面水分条件改变导致土壤水分存蓄情况发生变化.下垫面水分补给增加的同时胡杨林蒸散发呈明显增加,其中植被蒸腾增加显著.随着水分条件逐渐湿润植被蒸腾占总蒸散比例由55%升至65%.研究显示,随着下垫面水分条件逐渐湿润,极端干旱区胡杨林生态耗水量逐渐增加,其中植物蒸腾消耗是造成水分耗散增加的主要原因.

    胡杨林地HYDRUS-1D模型土壤水分变化水分条件蒸散发耗水

    青海云杉造林密度与水源涵养功能的响应关系

    黄乾杨海龙朱柱赵嘉玮...
    279-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海省大通县安门滩小流域7种造林密度的青海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浸水法、环刀法测定林下枯落物、草本层及0—60 cm土壤层的持水量,定量评价不同密度的青海云杉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造林密度下的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97~7.60 m3/hm2,枯落物持水量最大的造林密度为1725株/hm2,造林密度为2300株/hm2的枯落物持水量最小;不同造林密度的林下草本层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97~7.17 m3/hm2,林下草本层持水量最大的造林密度为1575株/hm2.(2)0—60 cm土层的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渗透性及贮水性密切相关,土壤容重的变化范围为1.20~1.43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6.53%~53.30%,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随造林密度变化趋势呈负相关,密度1575株/hm2的林地具有最小的土壤容重和最大的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渗透性能主要取决于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二者呈显著性相关,密度为1575株/hm2的土壤渗透性能最强,密度为2300株/hm2的林分土壤渗透性最差;0—60 cm土层的饱和蓄水量变化范围为2792.50~3197.90 m3/hm2,造林密度为1575株/hm2的土壤饱和蓄水量最大.(3)利用林地总贮水量评价水源涵养功能,林地总贮水量大小依次为D1575(3207.37 m3/hm2)>D2300(3164.67 m3/hm2)>D1900(3157.17 m3/hm2)>D1650(3141.12 m3/hm2)>D1475(3105.91 m3/hm2)>D1725(2998.32 m3/hm2)>D1350(2803.68 m3/hm2).研究结果说明造林密度为1575株/hm2的青海云杉林水源涵养能力较好,这与当地2 m×3 m的造林规格相匹配,为青海黄土高原高寒区的青海云杉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黄土高寒区青海云杉林水源涵养功能造林密度

    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

    吕刚金兆梁凌帅李叶鑫...
    287-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浑河源头4种类型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室内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的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治理过程中优先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样地土壤优先流的入渗深度范围为30~38 cm,且其深浅与根系的根长密度关系密切;0—10 cm土层的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依次为82.41%,75.44%,91.03%,79.82%,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个样地上层土壤显著大于下层土壤染色面积比;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总根长密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均影响着优先流的发生程度,并且得到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与其影响指标的多元函数关系;根据各主成分得分及其权重,得到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综合得分为混交林地(3.134)>落叶松(1.660)>采伐迹地(-1.946)>红松(-2.847).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水文过程及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水源涵养林染色深度根长密度染色面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