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对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支撑

    姜德文蒋学玮周正立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是全国各地水土保持强监管、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和重点工作,面对覆盖全国、数量巨大、年度多次的监管重任,监管工作及技术方法遇到了人工复核工作量大、识别分析难、快速精准监管效能低等瓶颈制约,迫切需要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支撑,破解技术难题.通过对遥感影像光谱信息、纹理结构等特征分析,影像特征增强技术,各类项目占地、土石方挖填量与弃渣量、建设工期、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等级等大数据辅助,经过全面、精细、智能深度学习,同时运用发改、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保、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大数据,通过关联分析,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的智能化识别.通过对项目特定的必备配套设施智能关联分析判别、相关图斑的归集,智能分析同一项目相关图斑的判别与归集.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科技,提高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精准化判别率.为提升精准监管效率与效能,应加强水土保持重要敏感区的大数据智能支持,重点监管项目的智能跟踪,水土流失危害重点问题监控,细化项目开工前期、施工过程、工程完工3个时段的关键水土保持措施跟踪监管,更加及时、有效地全面支撑水土保持检查、监督、执法,全面提升监管效率与水平,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水土保持天地一体信息化监管

    人工降雨条件下植被覆盖对黄土坡面养分随径流泥沙迁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李家明汪建芳杨艳芬王兵...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覆盖可有效保护地表,抑制产流产沙过程,进而影响坡面养分迁移过程.选取黄土高原典型白羊草和铁杆蒿草地,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雨强60 mm/h,历时60 min,坡度15°),研究植被不同盖度下(10%,20%,30%,45%,60%,80%)坡面径流、泥沙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植被盖度增加呈线性增加(R2≥0.63),相对于铁杆蒿样地,白羊草样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28.8%~107.1%和10.6%~25.0%,全氮含量减少2.6%~42.5%.(2)径流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浓度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少0.6%~63.7%,但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径流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量随植被盖度的增加显著降低1.9%~83.9%,且当植被盖度≥20%时,白羊草样地径流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量较铁杆蒿分别显著减少28.4%~66.4%,10.7%~55.8%和3.3%~64.7%.(3)泥沙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量随植被盖度的增加减幅为-59.5%~65.1%,平均减少5.8%,其泥沙中养分的含量白羊草总体低于铁杆蒿.白羊草和铁杆蒿泥沙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量随盖度增加分别呈指数函数(R2≥0.78)和先增后减的下降趋势,其泥沙中养分的量显著减少69.9%~99.3%.(4)白羊草和铁杆蒿样地径流泥沙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总量随植被盖度增加分别呈指数函数(R2≥0.53)和先增后减的下降趋势,且当植被盖度≥45%时,白羊草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总量较铁杆蒿样地分别减少33.7%~71.8%,50.1%~53.6%和48.1%~64.3%.(5)白羊草和铁杆蒿样地泥沙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富集比随盖度的增加呈线性降低(R2≥0.56).2种植被土壤有机质和全磷主要随泥沙迁移为主,土壤全氮主要以径流迁移为主.研究成果为植被覆盖影响坡面养分迁移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黄土坡面人工降雨植被盖度径流泥沙养分养分迁移

    工程扰动对黄土抗蚀性与抗冲性的影响

    王龙张连科马伊明杜峰...
    14-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工程扰动对黄土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影响,以兰州市城关区北山为研究区,选取1年填方样地(T1a)、5年填方样地(T5a)、7年挖方样地(W7a)和天然草地(C)4个样地采集原状土样,在室内使用干筛—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相关指标研究土壤抗蚀性,用抗冲槽研究土壤抗冲性,并分析了影响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各样地表层(0—10 c 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w)和>0.25 mm团聚体占比(w(δ>0.25)w)表现为C>W7a>T5a>T1a,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表现为T1a>T5a>W7a>C,挖填方样地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颗粒分形维数(Dw)均值为2.82,C样地Dw为2.74,C样地表层土壤的抗蚀性显著强于挖填方样地;T5a和W7a样地中下层土壤(10—20,20—30 cm)MWDw和w(δ>0.25)w显著低于表层土壤;各样地表层土壤抗冲系数为W7a>C>T5a>T1a,W7a和C样地的值较为接近.影响土壤抗蚀性与抗冲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和根系,土壤生物结皮也会影响土壤抗冲性.这些影响因素与挖填方样地搁置年限密切相关,即随着挖填方样地搁置年限增长,这些因素逐渐发生变化,有益于受扰动土壤MWDw和w(δ>0.25)w的增加以及PAD的降低,其表层土壤的冲刷强度慢慢接近草地.工程扰动显著降低黄土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应当做好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以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挖填方场地天然草地抗蚀性抗冲性兰州

    1951-2018年韶关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变化

    吴洁玲查轩陈世发毛兰花...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是引起土壤水蚀的主要动力因子之一,为探讨韶关市不同量级降雨对土壤水蚀特征造成的影响,选取1951—2018年韶关市逐日降雨量数据,采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利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各量级降雨侵蚀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68年来韶关市年均降雨侵蚀力为9314(MJ·mm)/(hm2·h·a),变异系数为0.29,属于中等变异;(2)年降雨量、降雨日数、侵蚀性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而非侵蚀性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则呈下降趋势,且暴雨量和暴雨侵蚀力呈较明显上升趋势,说明韶关市降雨更为集中,降雨侵蚀力增加;(3)大雨以上量级的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占总降雨日数和总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43.91%,51.15%,而其引起的降雨侵蚀力占总降雨侵蚀力比例却高达77.05%.研究结果为韶关市的土壤侵蚀的监测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韶关变异系数Mann-Kendall

    湖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泥沙颗粒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朱方方程金花王书韬李语晨...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坡面地形变化是影响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的重要因素,深入理解地形因子与侵蚀泥沙颗粒粒径组成及分选特征的关系是研究坡面土壤侵蚀动力学的基础.采用野外降雨试验和粒径分析试验,结合ArcGIS系统识别和提取得到地形因子数据,研究低山丘陵地区侵蚀泥沙颗粒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试验条件下,侵蚀泥沙中黏粒和粉粒总含量远高于砂粒,粗颗粒含量与坡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粗颗粒与洼地蓄积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2)试验样地平均质量直径MWD变化范围为0.031~0.164 mm,分形维数D的变化范围为2.021~2.778,MWD和D的决定因素是粗颗粒含量多少.从整体来看,雨强对泥沙颗粒分选特征参数影响显著,MWD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D随雨强的增大而减小,二者与坡度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3)回归分析表明,MWD、D与坡度因子、洼地蓄积量呈显著幂函数关系(R2>0.5),结合相关性研究结果,将坡度因子作为侵蚀泥沙粒径模型研究的优先选择.研究结果旨在揭示地形因子对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的作用机理,为土壤侵蚀模型的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侵蚀泥沙粒径分选地形函数关系

    基于光电传感技术的薄层水流流速测量系统构建与试验

    白凯强朱昱田野叶大鹏...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小染色法测量坡面水流流速的误差,提高染色法测量准确度,根据染色示踪剂在水中扩散引起颜色发生变化的特性,结合漫反射型模拟量光电颜色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采集信号,通过小波变换对信号进行去噪,研发一种基于光电传感技术的薄层水流流速测量系统.以流量法为参照,确定该系统传感器最优数据采集距离为0.6~0.8 m;传感器数据采集距离为0.7 m时,该系统测量数据最小相对误差仅为0.48%,变异系数<15%.相比染色法,该系统与流量法拟合的决定系数在0.90以上,大于染色法的决定系数0.75.表明薄层水流流速测量系统优于染色法,可以用坡面薄层水流试验研究中.

    流速薄层水流光电传感器小波变换染色示踪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年限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邢书昆张光辉朱平宗
    41-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有效实施,导致黄土高原植被迅速恢复,势必会引起植物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为探究植被恢复年限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潜在影响,在陕西省安塞区纸坊沟小流域选择6个不同退耕年限(5,12,20,27,37,46年)的撂荒地和1个坡耕地,进行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40—50 cm)根—土复合体原位剪切试验,同时测定根系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0—50 cm土层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均值呈"S"形增大趋势(51.80~124.01 J/m2),与坡耕地相比,抗剪强度依次增加2.5%,54.6%,48.7%,86.5%,139.4%和129.3%.除坡耕地外,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系密度明显减少,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逐渐下降.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呈对数正相关关系,与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效根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团聚体稳定性、根质量密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为评估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生态服务功能、揭示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随退耕年限变化的动力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原位剪切试验根系特性土壤性质

    薄层黑土区流域尺度土壤养分对侵蚀-沉积的响应

    魏晗梅郑粉莉冯志珍赵苗苗...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薄层黑土区流域尺度土壤养分与土壤侵蚀速率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可为土壤侵蚀退化评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结合137 Cs示踪技术,对比了典型薄层黑土区流域侵蚀区和沉积区的土壤养分含量,明确了流域尺度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对侵蚀—沉积速率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流域尺度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含量有重要影响,侵蚀部位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硝态氮(NO3—N)和速效磷(AP)含量较之沉积部位分别降低27.4%,21.1%,29.2%和54.1%,SOC和TN含量在侵蚀部位和沉积部位存在极显著差异,AP含量在侵蚀部位和沉积部位存在显著差异,而NO3—N含量在侵蚀部位和沉积部位无显著差异.(2)土壤SOC、TN和AP含量与土壤侵蚀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流域尺度土壤SOC和TN含量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在研究流域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壤质量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侵蚀—沉积速率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流域尺度东北黑土区

    雅江河谷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实施年限对沙地持水性能的影响

    唐永发张宝军熊东红刘琳...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下称"雅江")河谷阶地2种类型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砂生槐灌木林、杨树人工林)实施对沙地持水性能的影响,测定了该区6,12,30年生态工程样地0—30 cm土层沙地持水性能和土壤理化性质,采用模糊数学法计算了土壤质量指数,分析了沙地持水性能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0—10 cm土层砂生槐和杨树人工林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指标从6~30年增幅分别为5.81%~9.19%和51.47%~71.48%,杨树人工林上述持水量指标是砂生槐的1.02~1.60倍.(2)杨树人工林促进沙地0—10 cm土层机械组成、容重、孔隙度等结构变化和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提高均优于砂生槐.随实施年限变化,砂生槐上述土壤指标变化整体为12年最好,杨树人工林则依次为30年>10年>6年.(3)2种生态工程0—30 cm土层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平均值随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持水性能与沙地机械组成、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均呈极显著相关,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毛管孔隙度、全氮和极细砂.综合可知,杨树人工林作为当地引进乔木种,其对沙地持水性能提升效果及持续作用均优于乡土种灌木砂生槐,能够很好地促进沙地恢复.研究结果可为认识区域沙地生态水文功能变化和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参考.

    生态工程持水性能理化性质实施年限雅江河谷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柽柳沙包土壤粒度分布特征

    董正武李生宇毛东雷雷加强...
    64-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柽柳(Tamarix chinensis)沙包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特殊的生物地貌景观,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柽柳沙包0—500 cm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柽柳沙包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粒物质为主,其中粉粒含量最高,其次为极细沙粒,两者含量达到80%以上,且50μm以下土壤粒度含量在57%以上.(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黏粒、粉粒、平均粒径及分形维数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极细沙粒、细沙粒及分选系数总体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土壤总体分选性较差,偏度呈正偏态,峰态呈中等峰态.分形维数、平均粒径与黏粒、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极细沙粒、细沙粒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分形维数和平均粒径能够较好地反映柽柳沙包土壤粒度组成特征.(3)柽柳沙包土壤粒度的形成受土壤含水量、pH、全磷、有机质及电导率等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柽柳沙包土壤粒度分布特征,柽柳沙包土壤粒度组成是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形成中不可忽视的潜在物质基础.

    柽柳沙包土壤粒度分形维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