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探地雷达的水库坝前淤积土沉积规律研究

    王韵王红雨常留成张志龙...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普遍采用"坝前淤积面加坝"工法进行施工,而淤积层的分布规律对评价坝基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勘察淤积土剖面分层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探地雷达(GPR)对固原市西吉县大沙河水库坝前淤积土进行探测试验.在选定的坝前淤积土探测区域内,布设了10条测线,首先确定了雷达探测最佳图像效果的叠加次数,然后在所有测线上每隔0.5 m(共计794个测点)进行了探测.同时开挖深度为1.5 m的探槽观察淤积层剖面状况,并在不同深度剖面上取土样进行室内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雷达探测的最佳叠加次数为512次;雷达波谱图显示在深度为0~2.5 m范围内,坝前淤积土有6层明显的沉积层理;在深度为4~9m范围内,有清晰连续的河道河床轮廓,各测线上淤泥的沉积厚度范围为3.7~8.2 m;在探槽深度约50 cm处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砂质粉土—黏质粉土的层理,与探地雷达在该位置的图像解析一致.探测试验为坝前淤积层沉降计算及工程处理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

    探地雷达坝前淤积土沉积规律探槽观察与取样

    生化黄腐酸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

    吴军虎李玉晨邵凡凡王泽祥...
    159-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在土壤结构改良方面的应用,通过向土壤中添加BFA,研究其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BFA施加比例提高,土壤中>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多,施加比例为20 g/kg时,R0.25、MWD、GMD分别增加284.98%,105.64%,35.06%,分形维数降低2.17%.(2)在温度与pH变化的影响下,随着施加比例增大,Zeta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增大,施加比例为20 g/kg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分别提高11.77%,59.70%.(3)向土壤中施加BFA可以显著增强土壤的入渗能力,提高累积入渗量与入渗率,随着施加比例的增大,累积入渗量提高28.83%;3种入渗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生化黄腐酸团聚体Zeta电位水分运移入渗模型

    2种不同算法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比较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杜轶郭青霞张勇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比较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核算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异同,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构建出"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其2007—201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种不同算法得出12年间山西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承载力、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变化趋势相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用国家公顷法得出的结果均大于用全球公顷法得出的同1年份的结果.(2)2种不同算法得出山西省2007—2018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呈下降趋势,说明12年间其水资源利用率在提高.(3)2种不同算法得出这12年间山西省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远>1,说明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研究认为:(1)2种算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的水资源均衡因子、水资源产量因子及区域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存在差异.国家公顷法比全球公顷法能更好地反映国家级以下空间尺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态势.(2)需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构建相应的计算模型进行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核算与分析,既有助于真实反映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态势,也有利于同级空间区域尺度上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较.

    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国家公顷全球公顷山西省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艾比湖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郝帅李发东李艳红乔云峰...
    172-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干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选取艾比湖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不同水体间补给关系.结果表明:(1)艾比湖流域大气降水δ2 H和δ18 O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表现为冬季贫化夏季富集的现象.(2)湖水δ2 H和δ18 O值明显高于河水,反映湖水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水的δ2 H和δ18 O值从上游到下游总体趋于富集,在山区、绿洲和平原表现出不同的同位素组成.地下水同位素值上游山区最低,中间平原次之,艾比湖周边最高.(3)博尔塔拉河上游地下水与河水交换比例较大,为63.0%;中下游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交换比例较低,分别为5.0%~33.0%和2.5%~26.0%.精河深层地下水由浅层地下水和河水共同补给,比例分别为73.3%和26.7%.艾比湖周边,潜水流受到阻隔出露成泉水,与河水共同补给湖水.该研究揭示了艾比湖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可为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地表水地下水稳定同位素艾比湖

    基于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干支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李子张艳芳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是生态保护建成区重点之一,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有利于实现流域内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保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基于InVEST模型分析渭河流域2000—2018年5期土地利用和干支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权衡和协同.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主要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5%以上.流域内水源涵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平均栅格单元产水量542.9 mm,渭河流域干流水源涵养量最高,为6.88×108 m3,其次为北洛河和泾河流域,分别为3.36×108,5.04×108 m3.土壤保持呈斑块状分布,流域整体土壤侵蚀状况为微度侵蚀,且渭河流域干流实际土壤侵蚀量总量最高为6.67×108 t,其次为北洛河和泾河流域,分别为6.22×108,3.13×108 t.生物多样性表现为生境质量高区集中分布在生态较好的森林生态保护区,人类活动较为密集地区生境质量较差.研究期间,渭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生态质量之间为高度协同关系,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和协同贡献值不一致.

    生态系统服务InVEST模型水源涵养土壤保持

    秸秆和生物质炭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王永栋武均郭万里贺永岩...
    186-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采集2014年设置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碳源配施氮素田间定位试验土壤进行120天的室内培养试验,利用Stanford间歇淋洗培养法研究了无碳素和氮素添加(N0)、只施氮素(N100)、秸秆配施氮素(SN100)和生物质炭配施氮素(BN100)4种施肥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和生物质炭配施氮素提升了表层土壤氮素矿化量,分别比只施氮素显著提升16.5%和15.4%;土壤氮素矿化呈现先快速增加而后迅速下降,降速逐渐转为慢速直至稳定的趋势,硝化速率,氨化速率分别在7,15天时达到最大,45,30天时趋于稳定.秸秆和生物质炭配施氮素均可显著提升上层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和氨化速率则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在培养前后的变化量与土壤氮素矿化量之间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对土壤可矿化氮贡献最大的是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次之;矿质态氮与未酸解氮呈负相关,与各酸解有机氮组分均呈正相关.此外,相比于不施氮,在施氮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增加了表层土壤各有机氮组分的变化量,说明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可通过改变各有机氮组分占全氮的比例来增加易矿化氮的含量,从而促进有机氮组分的矿化,以提升土壤供氮潜力.

    秸秆生物质炭氮素矿化有机氮组分

    生物炭和秸秆添加对海南热带水稻土氮素淋溶的影响

    朱启林刘丽君张雪彬伍延正...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洗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对海南热带水稻土氮淋失的影响.物料添加设对照(CK)、添加生物炭(B)、生物炭+水稻秸秆(BCS)、水稻秸秆(CS)4个处理,培养水分设75%田间持水量(WHC,模拟旱作土壤)和淹水(模拟水田)2个水平.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秸秆添加均可以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75%WHC条件下,相比CK,BCS和CS处理显著增加土壤NH4+—N的淋失量,分别增加16.30%和48.56%,B处理无显著差异;CS处理增加土壤NO3-—N淋失,BCS处理降低土壤NO3-—N淋失,B处理对硝、铵态氮淋失无显著影响;BCS和CS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硝、铵态氮总量(S)淋失,B处理对S无显著影响.淹水条件下,相比CK,B处理降低土壤的NH4+—N和S的淋失,分别降低16.30%和12.81%,而对NO3-—N淋失量无显著影响;CS处理土壤降低土壤NH4+—N、NO3-—N和S的淋失,分别降低19.26%,33.96%和22.37%;BCS处理降低土壤NH4+—N和S的淋失,分别降低14.52%和14.19%,但对NO3-—N淋失影响不显著.综上,海南热带地区稻菜轮作种植模式下,旱作条件秸秆还田增加土壤NH4+—N和NO3-—N的淋失,但生物炭对硝、铵态氮淋失无影响;水田时,生物炭添加可以降低土壤NH4+—N淋失,对NO3-—N无影响,秸秆还田后土壤NH4+—N和NO3-—N的淋失均降低.

    氮素淋溶秸秆还田生物炭水分条件

    调亏微喷灌对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汪精海李广余晓雄康燕霞...
    200-207,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寒荒漠区兼顾牧草产量和品质的较优灌水调控模式,推动微喷灌和调亏灌溉技术在人工草地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2种种植模式(燕麦单播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与7种水分调控(拔节期轻度亏水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75%~85%为对照)对牧草产量、品质(茎叶比、粗蛋白含量与产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牧草多指标赋权,基于TOPSIS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以筛选较优水分调控模式.结果表明:(1)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牧草产量呈降低趋势,同一灌水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7811.1~14490.1 kg/hm2)高于燕麦单播(7022.3~12242.7 kg/hm2).(2)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灌水亏缺程度的提高,NDF和ADF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粗蛋白含量、产量和牧草WUE、IWUE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综合评价得出,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在拔节期充分灌水+开花期中度亏水条件下可获得较优的节水增产提质效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WUE和IWUE分别为14330.2 kg/hm2,10.66%,31.49 kg/(hm2·mm)和80.96 kg/(hm2·mm)),是高寒荒漠草原区微喷灌人工草地适宜的生产管理模式.

    调亏灌溉微喷灌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高寒荒漠区

    基于ArcGIS空间插值的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地下水动态研究

    马贵仁屈忠义王丽萍贾咏霖...
    208-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河套灌区盐渍化半封闭小型灌域作物生育期土壤盐分和地下水变异规律,选取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渍化土壤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区域土壤—地下水信息定点监测法,选取149个采样点,30口地下水观测井,获得各项指标数据,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相关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土壤盐分及地下水动态空间变异性、不同深度土壤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性.结果表明:4—10月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平均降幅为5.53%,研究区1 m深土壤处于脱盐状态,耕作层土壤盐分向深层土壤运移.地下水埋深主要影响因子为引黄灌溉水量、蒸发作用和研究区地势;在春灌期(4—6月)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由2.81 g/L降至2.38 g/L,6—10月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逐渐增加至2.66 g/L,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春灌前期4—5月较大,春灌期较小,秋收后在二者之间.在春灌和作物生长双重抑盐作用影响下,0—20 cm土壤盐分平均值秋收后较春播前下降32.08%,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向深层土壤(40—100 cm)运移,土壤盐分含量与土层深度成反比,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对土壤盐分分布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弱.0—20,20—40 cm土壤盐分在同时期大于4.0 g/kg的盐分分布面积在4月分别为85.63%,9.71%,在10月分别为42.37%,15.86%,4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减小的趋势趋于平缓.随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增大土壤盐分逐渐减小,采取有效措施将地下水埋深降低0.2 m,控制在1.8~2.2 m更佳.

    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地下水动态反距离权重法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近流沙区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

    马瑞赵锦梅马彦军卢嘉...
    217-22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刺灌丛沙堆是风沙塑造的荒漠景观,研究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和分布格局对沙源的响应,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演化提供依据.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测定,对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近流沙区白刺灌丛沙堆集中分布区的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形阶段和发育阶段的沙堆分别占沙堆总数的24.0%和42.2%.该区域相邻沙堆平均间距仅为9.8 m,沿主导风向,相邻沙堆的间距呈现由大快速减小,维持小间距一段距离后,再缓慢增大的分布格局,密度变化与此相反.受高沙源供给及由此带来的强蚀积转换的影响,白刺灌丛沙堆稳定化进程减缓,各项形态特征值均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白刺灌丛沙堆的高度、长轴长、短轴长、迎风坡长、背风坡长和底面积间均呈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说明,在丰富沙源供给条件下,研究区白刺灌丛沙堆处于发育的中早期阶段,在景观上表现出密度大而体型小的特点.

    白刺灌丛沙堆沙源供给形态特征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