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紫色土埂坎根-土复合体土水特性与抗剪强度

    郑文娇韦杰唐强李进林...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与抗剪强度的关系,可为紫色土埂坎根-土复合体强化机理的揭示与埂坎稳定性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耕地埂坎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结合 Hyprop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量仪、滤纸法与直剪试验,拟合土-水特征曲线,揭示基质吸力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明显分为边界效应区、过渡区与非饱和残余区,3 种常用模型(B-C、VG、F-X)中 F-X模型拟合该曲线效果最好,根-土复合体饱和含水率、进气吸力、残余区含水率以及相同体积含水率下的基质吸力均高于素土.(2)随着体积含水率降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先增大后减小,试验范围内黏聚力最大值 51.25 kPa 出现在体积含水率约23%时,内摩擦角则线性增大.相同体积含水率下,根-土复合体黏聚力较素土最大增加 50%,内摩擦角提升不大.(3)基质吸力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具有阶段性特征,各阶段临界吸力值与土-水特征曲线一致,过渡区(基质吸力为 3~500 kPa)土体抗剪强度提高明显,进入非饱和残余区后(基质吸力>500 kPa)由于黏聚力下降,土体抗剪强度增速减慢,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随基质吸力增大而提升的幅度大于素土.通过建立埂坎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和抗剪强度的关系,可估测实际工况下的埂坎土体抗剪强度,进而为坡耕地埂坎的建设、维护管理以及坡耕地侵蚀阻控提供理论依据.

    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抗剪强度基质吸力埂坎

    喀斯特槽谷区岩层倾向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苟俊菲张林星石海龙甘凤玲...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岩层倾向对喀斯特槽谷区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以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顺/逆层坡为研究对象,分析 5 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裸地(AL)、辣椒地(PL)、玉米地(CL)、林地(FL)、草地(GL)在顺/逆层坡的土壤入渗能力差异,并探讨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毛管持水量、黏粒以及粉粒含量在顺/逆层坡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持水量方面,分别为PL与 FL的顺/逆层坡差异最大,在黏粒和粉粒方面,CL的顺/逆层坡差异最大,且均为逆层坡>顺层坡.(2)除 FL顺层坡的土壤渗透能力低于逆层坡外,其余 4 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入渗能力均表现为顺层坡高于逆层坡.(3)土壤渗透特性在顺/逆层坡均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在顺层坡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饱和持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逆层坡与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发现,顺/逆层坡土壤入渗能力的首要决策因素均为容重,其次分别为>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粉粒含量.(4)对比 4 种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模型,Philip 模型对顺/逆层坡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岩层倾向的水土流失防治以及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撑.

    岩层倾向土壤入渗入渗模型喀斯特槽谷区

    黄土高原土壤可蚀性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黄琬雲赵允格刘宝元王闪闪...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显著影响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理化属性,进而可能影响土壤可蚀性.然而,目前黄土高原全区土壤可蚀性对退耕方式的响应及其区域特征尚不明确.为此,以耕地为对照,以黄土高原4 个降雨量带内(200~300,300~400,400~500,>500 mm)的 3 种退耕地(乔木林地、灌木地和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采用 EPIC 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分析不同退耕方式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整个黄土高原而言,退耕地 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1.22~2.83 g/kg,乔木林地、灌木地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平均增加 1.70,1.72,2.72 g/kg.黄土高原仅 200~300 mm 降雨量带内的草地与耕地的黏粒差异显著,300~400,400~500,>500 mm降雨量带内的各类型退耕地间的黏粒、粉砂粒和砂粒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耕地,退耕地土壤可蚀性呈现降低趋势,由 0.0124(t·hm2·h)/(hm2·MJ·mm)降至 0.0115(t·hm2·h)/(hm2·MJ·mm),但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灌木地、草地与耕地间土壤可蚀性亦无显著差异.总体表明,退耕还林(草)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并未显著影响颗粒组成和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可为预报黄土高原退耕后的土壤侵蚀提供科学依据.

    降雨量带退耕方式土壤有机碳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可蚀性

    放水冲刷条件下工程边坡产流产沙及氮磷输出特征

    樊桐桐王冬梅张泽洲张鹏...
    101-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工程堆积体平台汇流造成的水沙及氮磷养分流失特征,以矿区堆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不同上方来水流量(1.7,2.3,2.9 L/min)和坡度(25°,30°,35°)下地表径流、壤中流及侵蚀泥沙产生过程,分别测定氮磷养分浓度并计算流失量及贡献占比.结果表明:蒙东地区覆土排土场边坡产流方式主要为地表径流,随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增大,壤中流量减小.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侵蚀产沙的临界坡度在 30°附近.地表径流中铵态氮及磷酸盐流失浓度均大于壤中流,硝态氮浓度在冲刷流量较大(2.9 L/min)时低于壤中流.径流中磷酸盐及侵蚀泥沙中氮磷损失均随坡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冲刷流量越大,地表径流及侵蚀泥沙中的氮、磷流失量越多.径流中养分流失量表现为硝态氮>铵态氮>磷酸盐.侵蚀泥沙是磷酸盐的主要输出途径,占流失总量的 59.69%以上;氮素流失量仅在坡度 30°时表现为侵蚀泥沙中最大,在 25°,35°坡面,地表径流为氮素的主要流失途径,小流量(1.7,2.3 L/min)时壤中流输出的氮素次之.

    径流工程边坡壤中流泥沙氮磷流失

    香根草植物篱对三峡库区坡耕地侵蚀分布的影响

    肖海叶朝欢张伦郭萍...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物篱对坡耕地侵蚀分布的影响,设置 1 个坡度(15°)、3 个降雨强度(60,90,120 mm/h)和 3种坡面条件(裸坡对照CK、植物篱P和仅有植物篱根系 R),采用稀土元素氧化物将坡面分成 5 段(自上而下),开展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各坡面条件示踪坡段的侵蚀速率和侵蚀量均有所增加,整体上均表现为CK>R>P的趋势,植物篱可以显著降低坡面各部位的侵蚀速率及其侵蚀量,且使得侵蚀产沙主要集中在坡中部的 Ce、La 和 Yb3 个示踪区.与 CK 坡面条件相比,R 与 P 坡面条件下Sm和Ce示踪坡段对总侵蚀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减少 77.15%,90.38%和 30.01%,28.35%,而Yb、La和 Eu示踪坡段对总侵蚀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增加 54.34%,35.39%和 12.39%,40.58%以及 101.45%,91.31%.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篱造成坡面下部侵蚀贡献减小而中上部侵蚀贡献增加,坡面侵蚀部位整体上移,对坡地侵蚀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

    植物篱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分布

    黄土和红壤坡面侵蚀差异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金鑫翟婷汪蓬宋颖...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土和红壤侵蚀受雨强和坡度影响的差异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通过测定分析黄土和红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并分别对 2 种土壤在 2 个坡度(15°,20°)、2 个雨强(60,90 mm/h)条件下开展 4 场降雨.结果表明:(1)与红壤相比,黄土的土壤颗粒更细,二者的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相差均在3%~6%以内,干筛时各粒级团聚体相差不大,但经湿筛破坏后二者团聚体差异较大,红壤的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小于黄土,黄土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络合态氧化物含量均高于红壤,无定形氧化物和游离氧化物则低于红壤;(2)同雨强、同坡度条件下,黄土产流时间均短于红壤,产流开始后,红壤比黄土先达到稳定径流率,不同雨强、坡度条件下,红壤稳定径流率为 30~120 mL/s,黄土为 100~220 mL/s,且在相同坡度、雨强范围内,红壤径流率变化层次分明,黄土则交错复杂;(3)红壤的产沙率和径流含沙率都较低,且多在产流几分钟即出现产沙率最大值,黄土产沙率则和径流率类似,在产流前期快速增长,10 min之后开始波动变化,再进入相对稳定产沙阶段,产沙率和径流含沙率随雨强和坡度的变化复杂;(4)不同土壤自身理化性质是影响坡面侵蚀的内在因素,与黄土相比,红壤的下渗能力更好,土壤抵抗径流剪切和剥蚀的能力更强,使得在同雨强、同坡度条件下红壤的侵蚀程度远低于黄土,规律性也更显著.

    雨强坡度土壤性质侵蚀

    红壤坡地新开发果园土壤有机碳迁移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

    常梦琦胡瑞徐佳文梁宽...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在南方红壤区不同管理措施对于新开发果园土壤有机碳迁移的影响,以典型红壤坡地柑橘园(建园 2 年)为研究对象,监测评估自然降雨背景下清耕(CB)、稻草全覆盖(CS)、萝卜花生轮作(CRP)、三叶草条带覆盖(CCS)、三叶草全覆盖(CC)和苔藓覆盖(CT)6 种管理措施对开发初期果园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碳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6 种管理措施 CB、CS、CRP、CCS、CC 和 CT 的径流量分别为 7.88,4.45,4.64,3.24,3.25,4.70 m3,与CB相比,CS、CRP、CCS、CC 和 CT 措施下截流效益分别为 43.51%,41.10%,58.94%,58.82%,40.38%,产沙量分别为 71.35,21.27,31.03,14.24,14.18,35.05 kg,产沙量与CB相比分别减少 70.18%,56.51%,80.04%,80.13%,50.87%;(2)泥沙有机碳流失强度分别为CB(20.75 g/m2),CS(4.78 g/m2),CRP(8.68 g/m2),CCS(3.52 g/m2),CC(3.38 g/m2),CT(9.94 g/m2),相比于对照组 CB 分别减少 76.94%,58.16%,83.01%,83.71%,52.11%;(3)泥沙有机碳和DOC流失强度均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 分别为 0.412 和 0.419).地面管理措施主要通过调控地表径流的产生来影响红壤坡地新开发果园土壤有机碳的迁移.综合来看,三叶草条带覆盖和全覆盖在抑制土壤侵蚀和土壤有机碳迁移损失方面效果较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红壤区新开发果园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碳迁移损失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降雨土壤有机碳选择性迁移新开发果园南方红壤区

    大别山南麓裸地小区径流泥沙过程对降雨特征的响应

    钟祎珣张晓明高超王谦...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大别山南麓裸地坡面水土流失严重,为探究该区典型裸地坡面径流泥沙对降雨的响应,利用自动化径流泥沙监测设备对裸地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进行监测.以 2020 年全年侵蚀性降雨数据为基础,依据降雨峰值时序划分雨型,分析了 4 种雨型的累计产流产沙特征和次降雨的径流泥沙特征,并建立了累计产流产沙的最优函数模型.结果表明:(1)大别山南麓降雨事件的I30 是影响降雨事件的泥沙量和径流系数的重要因素;前期集中型和中期集中型降雨事件的泥沙量与前 48h内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2)不同雨型下产流产沙过程有显著差异,但径流泥沙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雨型下累计产流产沙的最优模型为 Logistic模型.(3)不同雨型下,雨强、产流率和产沙率的变化趋势和峰值出现规律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产沙产流过程滞后于雨强变化过程的现象,产沙滞后多出现在前期集中型降雨,产流滞后多出现在中期集中型和后期集中型降雨.研究结果揭示了降雨-产流-产沙相互关系,对该区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次降雨雨型径流泥沙过程自动化监测裸地径流小区

    渠江流域基流变化及气象关联性分析

    赵宾华马方铭李占斌李鹏...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川径流是水资源的重要存在形式,基流是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基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于掌握流域水资源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渠江流域 2007-2018 年日流量资料,对 9 种不同基流分割方法的适用性及基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方法差异较大,时间步长法和滑动最小值法分割结果偏高,F4 滤波法方差与变异系数分别为 0.038 和 0.138,说明该方法分割更加稳定且离散程度较低,在渠江流域适用性最好;(2)流域多年平均基流指数 31.5%,年内存在伏汛与秋汛双汛期,多年平均月降水、径流和基流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而且流域径流、基流峰现时间相对于降水存在滞后性;(3)采用小波相干分析,表明流域降水和基流序列均存在 10~14 个月的变化周期且同向变化,时频上基流滞后于降水序列,同时基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时滞性,当基流相对于同期气候指数滞后 8~10 个月时二者的相关程度显著提升.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对渠江流域基流变化的认识,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渠江流域基流变化特征影响因子小波相干分析

    2000-2020年湟水流域植被NDVI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吕勇修丽娜姚晓军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湟水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将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究 2000-2020 年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对流域内植被空间分异及变化的影响力.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流域植被 NDVI 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 0.0038/a,其中湟水沿岸及下游部分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同时新兴城镇与"引大济湟"工程区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2)整个流域内,气温和高程是影响植被 NDVI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高程、土壤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植被 NDVI 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3)各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高于单因素,呈现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的情况,气温与地貌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达到 71.6%,对植被 NDVI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4)流域植被NDVI空间分异及变化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且自然因素的影响起主导作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与地区生态工程逐步落实,流域植被覆盖情况正在转好.

    湟水流域NDVI地理探测器驱动因素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