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研究进展

    张家明陈积普杨继清何玉琼...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公路建设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裸露岩质边坡.随着环保观念的逐渐普及和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已成为了工程建设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特点,然后从植被护坡技术应用、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生态基材的配比和特性、植被护坡机制和植被恢复效果评价5个方面对中国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概述,在此基础上,从特殊生境条件下的高陡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研发、岩质坡面-基材-根系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整体力学稳定性、植被恢复效果评价长效机制和基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子的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标准的编制4个方面,提出了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岩质边坡植被恢复护坡技术研究进展

    不同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特性的影响

    蒲境史东梅娄义宝段腾...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对耕层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西红壤坡耕地示范区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属性角度,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处理下垂直深度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深度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为免耕<翻耕20 cm<翻耕10 cm<常规耕作<翻耕30 cm,对容重的影响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比较,翻耕30 cm使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8.17%,12.67%,5.94%,土壤容重降低6.90%.(2)不同耕作深度下土壤紧实度表现为翻耕30 cm<翻耕10 cm<翻耕20 cm<免耕<常规耕作,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对照,翻耕30 cm使土壤紧实度和抗剪强度分别降低27.07%和24.82%.(3)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翻耕20 cm处理下最高(13.48 g/kg),免耕处理含量最低(9.39 g/kg),土壤速效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中翻耕处理较免耕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翻耕20 cm和常规耕作表现显著.(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翻耕30 cm处理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耕作深度坡耕地耕层土壤特性红壤主成分分析

    长白山地丘陵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分析

    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治解冻期土壤侵蚀,以东北长白山地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农耕地进行实测观测,分析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坡向解冻期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土壤水分、温度、剪切力、反射辐射及局部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构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解冻期土壤侵蚀从坡上、坡中到坡下依次增大,随局部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趋势减缓,南坡最大而北坡最小,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和坡向土壤侵蚀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通过逐步回归,构建了基于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3个因子的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R2=0.903).研究结果可为解冻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

    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

    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喷施苯菌灵)、未抑菌)进行研究.根据2017年6—9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分析比较菌根与间作复合处理下径流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6次取样时间内,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缓.所有复合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总氮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显著降低35.0%和42.1%.无论何种种植模式,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均明显低于抑菌处理,其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较抑菌处理下的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26.2%和33.9%.无论是否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铵态氮浓度均低于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间作-未抑菌处理下其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明显降低34.8%和28.2%.由此可见,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流失具有一定的协同削减潜力.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间作红壤氮形态

    喀斯特裸坡地径流对降雨强度与坡度的响应

    李焱秋戴全厚甘艺贤严友进...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喀斯特裸坡坡面在不同降雨强度与坡度组合下径流过程及其径流总量特征.将表层岩溶带中孔(裂)隙视为可透水的"筛孔",设定地下"二元"结构中孔(裂)隙度(5%)一致的情况下,探索裸坡地在不同降雨强度与坡度组合下地表/地下径流过程与总径流量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揭示降雨强度、坡度对喀斯特坡面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较小降雨强度条件下(≤30 mm/h),裸坡地表并未出现产流迹象,以地下所产生的径流为主.在中大雨强(≥50 mm/h)条件下,裸坡地地表产流,且在设计降雨30 min时长内其径流过程并未出现规律性变化,而地下径流过程则在不同坡度与雨强下均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且其转折点多居于9~12 min时段内.(2)30 min内裸坡地地下总径流量在15 mm/h降雨强度且坡度为5°,10°,15°,20°这4个坡度条件下变化并不显著(P>0.05),而其余降雨强度下地下/地表径流量均随着坡度增加差异显著(P<0.05);同时除地下径流量与坡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外,其余地表/地下径流均与降雨强度与坡度均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3)降雨强度为大雨强(90 mm/h)条件下首次出现了地下径流系数<0.5的情况,证明大雨强(90 mm/h)条件下存在着临界坡度使得地表与地下径流量相接近.研究成果能够为喀斯特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和合理意见.

    降雨强度坡度坡面水文石灰土喀斯特

    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性因素试验

    孙丽丽査轩黄少燕陈世发...
    34-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抗冲性特性,得出适用于花岗岩红壤区水土保持效果最优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红壤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原状土冲刷法,在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冲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条沟草灌带>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封禁>裸露地>开垦地.治理措施封禁、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条沟草灌带的冲刷产沙量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12,0.02~1.53,0.02~2.57 g;CK1和CK2冲刷产沙量最大,其冲刷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65.20,0.07~60.56,0.24~80.60 g.(2)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土壤总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和生物量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37.08%,80.38%,44.15%,45.12%,52.11%,57.91%.(3)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较大,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55.76%,44.06%,52.18%,54.91%.说明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水土保持效果较优,研究结果为控制红壤区水土流失和揭示相关侵蚀机理提供参考.

    水土保持土壤抗冲性植被恢复土壤侵蚀根系土壤团聚体

    初始含水率对崩岗土体抗拉特性的影响

    冯延云张晓明朱丽丽王佳妮...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花岗岩发育的崩岗土体崩壁失稳等问题,通过单轴抗拉试验,研究了湖北通城地区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崩岗土体抗拉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对崩岗土壤抗拉强度影响明显.土壤抗拉强度特征曲线为单峰型,表土层、红土层和红砂过渡层抗拉特征曲线在含水率WC(24.4%)附近出现抗拉强度峰值,而砂土层在WC(25.8%)出现抗拉强度峰值.崩岗不同层次土壤轴向拉伸长和径向收缩长随初始含水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土壤轴向拉伸率和径向收缩率与初始含水率拟合出相关系数较高的线性函数关系(除砂土层的径向收缩率与初始含水率呈指数函数关系).低(18%~22%)、中(22%~30%)、高(30%~饱和)3种初始含水率区间下崩岗土壤持水机制分别为土壤毛细管持水机制、团粒水桥联结持水机制与团粒持水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崩岗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崩岗抗拉特性初始含水率持水机制

    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

    张华渝王克勤宋娅丽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性,以滇中尖山河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裸地、林地、园地)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抗蚀性15个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裸地>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显著低于林地、园地,>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裸地(12.72%)大于坡耕地(8.93%),且坡耕地>0.25 mm团聚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裸地>坡耕地>林地>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园地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结构系数、团聚度、土壤结构和稳定性、抗分散强度和保水保肥能力最高,水稳性指数较大,分散系数最小,土壤抗蚀性能最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抗蚀指数大小顺序为园地(0.8236)>林地(0.5204)>坡耕地(-0.3822)>裸地(-0.9618).综上,实行人工造林能够显著提高原土结构稳定性,园地和林地在增加土壤抗蚀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加强人工林建设可作为研究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

    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滇中尖山河流域

    高寒草甸区高原鼢鼠新生土丘水土流失特征

    马素洁周建伟王福成牛钰杰...
    58-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的优势地下啮齿动物,掘洞造丘是其独特的行为之一.高原鼢鼠新生土丘属于次生裸地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研究高原鼢鼠新生土丘水土流失对于合理评价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径流小区法和风蚀桥法,测定不同地形(平地和坡地)、不同直径大小(大土丘:直径>75 cm,中等土丘:直径50~75 cm,小土丘:直径<50 cm)单位面积新生土丘年土壤流失量和有机质流失量,并比较经过1年侵蚀后的土丘与无土丘草地表层(0—10 cm)土壤粒径组成、含水量和营养成分,旨在明确高原鼢鼠不同大小和不同分布的土丘的水土流失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平地和坡地新生土丘单位面积年均土壤流失量分别为4039.91,3731.79 g/m2,单位面积年均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为266.83,252.76 mg/m2,土壤侵蚀级别为中度侵蚀;(2)土丘表层土壤粒径<0.25 mm和>5 mm的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小于无土丘草地(P<0.05),>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无土丘草地(P<0.05);(3)土丘表层土壤肥力和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小于无土丘草地表层土壤(P<0.05);(4)雨季坡地新生土丘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显著高于平地新生土丘(P<0.05).风季平地风蚀厚度大于坡地风蚀厚度,分别为4.33,3.62 cm;(5)风季不同丘型土丘的侵蚀厚度表现为大土丘>小土丘>中土丘,分别为5.50,3.59,2.82 cm.研究认为高原鼢鼠新生土丘会导致高寒草甸风蚀和水蚀发生,且不同地形和不同大小的土丘水土流失情况各异.

    高寒草甸新生土丘水土流失

    区域土壤侵蚀遥感抽样调查方法

    朱梦阳杨勤科王春梅张晓萍...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调查是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为了完善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快速、精准地估算土壤侵蚀实际速率,对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高精度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现代地理信息科学,充分利用虚拟地球及其提供的公开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资源,考虑土壤侵蚀及其治理的时空特征,采用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方法布设抽样单元,通过对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完成泛第三极地区土地利用和水保措施的遥感抽样调查.研究实现了2万个抽样调查单元的解译,提取了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基于CSLE模型完成了典型抽样调查单元的土壤流失速率计算,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精度和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方法,可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完成区域土壤侵蚀抽样调查.

    泛第三极土地利用水保措施遥感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