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施氮对谷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高小峰景航闫本帅吴春晓...
    303-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长期施氮对作物运输根和吸收根内生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农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95—2019年)为基础,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长期5个施氮肥处理(CK、N1、N2、N1P、N2P.其中CK、N1、N2施氮量分别为0,55.2,110.4 kg/hm2)对谷子不同功能根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K处理中吸收根的OTUs数和真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显著高于运输根(P<0.05).门水平上,吸收根的Ascomycota和Glomeromycota丰度显著高于运输根(P<0.05),但Mor-tierellomycota和Basidiomycota丰度显著低于运输根(P<0.05).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Mortierella和Bipolaris在吸收根内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运输根(P<0.05),但Fusarium和Minimedusa显著高于运输根(P<0.05).高氮施肥吸收根和运输根的OTUs数、Chao 1指数分别提高了23.62%,23.87%,其他施肥则相反.施肥运输根的shannon指数提高了7.12%~19.62%,吸收根则相反.施肥吸收根致病菌属(Bi-polaris、Fusarium、Magnaporthiopsis、Microdochium)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52.99%,40.74%,133.06%,200.00%,运输根中抗病菌属(Minimedus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40.16%~97.11%.施肥谷子根系碳、氮、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33%~11.63%,13.30%~94.66%,3.89%~263.92%,氮磷肥配施处理的影响尤为显著(P<0.05).施肥运输根生物量提高了106.67%~336.41%,吸收根的生物量降低了35.20%~60.20%.长期施肥通过提高土壤速效磷、全磷、可溶性氮和根系碳含量而提高吸收根内生真菌丰度,通过提高根系生物量而降低运输根内生真菌丰度,低氮磷配施肥(N1P)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菌群发展影响最大.探明长期施氮肥对黄土丘陵区谷子不同功能根系内生真菌分布格局变化的影响,为作物的高产优质及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良好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长期施肥氮磷运输根吸收根内生真菌

    残膜对棉田土壤水盐、氮素及产量的影响

    徐阳何新林杨丽莉李玉环...
    312-319,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棉田中地膜残留含量对土壤水盐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棉田设置150(T1),230(T2),465(T3),857(T4),1250(T5),1640(T6)kg/hm2、原试验地土壤(CK1)和无残膜对照组(CK2)8种残膜含量处理,分析了地膜残留含量对滴灌棉田中的土壤水盐、土壤和作物根系氮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残膜含量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土壤盐分的富集效果逐渐增强;0—40 cm土层土壤水盐变异程度与残膜含量呈正相关,T5和T6的土壤水盐变异系数(CV)明显较大,水分CV分别为0.52,0.44,盐分CV分别为0.34,0.31;土壤中的氮素含量随着残膜含量的增大逐渐增多,根系全氮含量与残膜含量呈负相关;棉花产量随残膜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当残膜含量>230 kg/hm2时,下降幅度显著增强,T3、T4、T5和T6较CK2产量分别下降14.19%,21.69%,29.19%,37.29%.研究结果可为新疆覆膜滴灌棉田可持续发展和对残膜污染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

    棉田地膜残留含量土壤水盐变异系数氮素

    残膜量对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

    刘大有费良军康守旋刘利华...
    320-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土壤残膜量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设置0,90,180,360,720 kg/hm2的5个残膜量水平,分析不同残膜量下膜孔灌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特征和水氮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残膜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具有阻渗作用,残膜土累积入渗量较无残膜土减少10.63%~30.77%,Kostiakov模型对残膜土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有较好地拟合效果;入渗前30 min,不同残膜量的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差异不显著,随着入渗时间推进,残膜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体积呈负相关关系.入渗结束时,含残膜土湿润体体积减小18.09%~41.96%.垂直湿润锋距离、湿润体体积与入渗时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均>0.98;除膜孔中心处,相同位置含残膜的土壤含水率低于无残膜,30%高含水率区域减小.湿润体内同一深度土壤NO3--N和NH4+-N含量随残膜量增加而减小,减小幅度为4.20%~16.27%.研究结果可为残膜土下膜孔灌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残膜量膜孔灌入渗湿润体水氮运移

    磷和土霉素对小麦和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

    李颖鑫张泽坤成肖苏睿...
    328-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磷添加量(0,20,80 mg/kg)和土霉素添加量(0,40,160 mg/kg)对小麦和紫花苜蓿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水平土霉素处理中,20,80 mg/kg磷处理的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均比不加磷时高,分别高22.7%~34.1%,10.0%~30.0%和9.1%~18.3%.除160 mg/kg土霉素加80 mg/kg磷的处理外,所有处理的苜蓿根生物量均小于不加磷和土霉素的对照.小麦的根长和根表面积随着土霉素添加量的增加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总体来看,施磷显著促进了小麦幼苗地上部的生长,但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土霉素对苜蓿幼苗的根系发育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土壤中土霉素残留对作物早期生长的影响和指导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

    土霉素小麦紫花苜蓿根系发育

    果壳生物质炭的改性及其对DEP的吸附机理

    范新会郭笑盈王晓庆王昊彬...
    336-345,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改性前后生物质炭的理化属性变化及其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吸附机理,以椰子壳和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分别进行14%H3 PO4改性和1.0 mol/L NaOH-30%H2 O2联合改性处理.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质炭的芳香化程度和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除C300N(经NaOH-H2 O2改性的300℃—椰子壳生物质炭)外比表面积(SA)都增大.P800N(经NaOH-H2 O2改性的800℃—花生壳生物质炭)有最大的SA(584.22 m2/g),因此对DEP的吸附亲和力最高.经过NaOH-H2 O2联合改性的生物质炭对DEP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oc(Ce=0.1Sw)值较高,对DEP的吸附亲和力更强.π-πEDA相互作用在所有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孔隙填充效应主导了原始生物质炭、经NaOH-H2 O2改性的生物质炭和经H3 PO4改性的800℃-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与原始生物质炭相比,由氢键形成的水团簇作用抑制了经H3 PO4改性的300,50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此外,氢键作用有助于增强低温(300℃)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亲和力.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生物质炭改性处理吸附机理

    添加不同配比客土对改良铁矿废石复垦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康营赵文廷张俊梅冯哲...
    346-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添加客土配比的不同对铁矿废石复垦土壤的改良效果和经济成本有重要影响,为明确不同配比客土处理下铁矿废石混合土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并揭示其驱动因子,于2019年1—12月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修复状态下,设置铁矿废石与客土体积比分别为T1(1:1)、T2(1:2)、T3(1:4)和T4(0:1)4个处理,监测日、季节尺度下铁矿废石混合土碳排放及水热动态变化特征,并于2019年4,7,10,12月测定混合土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季尺度下铁矿废石混合土碳排放随温度升降表现为夏高冬低的变化特征,随客土比例增大,混合土碳排放有增强的趋势,各处理间碳排放仅在7—9月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T4>T2>T3>T1;日尺度下铁矿废石混合土碳排放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4:00—6:00,当混合土温度较低时,碳排放出现负值现象;随客土比例增大铁矿废石混合土碳排放敏感系数Q10逐渐增大(2.07~2.37),添加客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合土pH而增加混合土有效磷、全氮、有机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综合研究铁矿废石混合土理化特性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为铁矿复垦区土壤碳排放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客土铁矿废石混合土碳排放理化性质酶活性

    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对接种AM真菌的响应

    陈晓光刘文祥于寒青
    35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近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导致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接种AM真菌能够促进植被生长,改善土壤肥力,进而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以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引种灌木(S)和引种灌木并接菌(S+AMF)2个处理,研究AM真菌接种对林下侵蚀劣地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近1年后,菌根侵染率(MCR)在S+AMF处理的坡上部和全坡位上显著>S处理(P<0.05);SOC、TN、SMBC、EE-GRSP和T-GRSP含量在S+AMF处理的坡下部均显著>坡中部(P<0.05),而在S处理下各坡位差异均不显著(P>0.05);AN、SMBN和p H在各处理不同坡位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未接菌S处理相比,接菌(S+AMF)处理对MCR、SOC、TN、SMBC、SMBN、EE-GRSP、T-GRSP、AN和pH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3.83%±15.10%,5.33%±1.57%,14.69%±7.92%,27.88%±4.89%,39.25%±4.82%,6.90%±2.56%,12.47%±7.95%,-13.18%±6.63%和-0.71%±2.74%.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CR、SOC、TN、SMBC、SMBN和球囊霉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TN、SMBC和MCR解释了SOC 80.5%的变异,SOC、SMBC、SMBN和MCR共同解释了TN 90.4%的变异,而TN、SMBN、pH和MCR解释了AN 48.9%的变异,说明接菌提高了紫穗槐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从而间接促进了林下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的增加,为有效改善林下侵蚀劣地土壤质量和促进植被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林下侵蚀劣地AM真菌土壤碳氮球囊霉素南方红壤区

    多种有机物料混施对苹果幼苗生长、氮素利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王璐朱占玲刘照霞马玉婷...
    362-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M9T337"苹果幼苗为试材,利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等氮量投入下,不同有机物料单施及混施对苹果幼苗生长、15 N吸收利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CK(只施用化学肥料,不施有机物料)、S(秸秆)、B(生物炭)、F(牛粪)、SB(1/2秸秆+1/2生物炭)、SF(1/2秸秆+1/2牛粪)、FB(1/2牛粪+1/2生物炭)、SFB(1/3秸秆+1/3牛粪+1/3生物炭)8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以促进苹果幼苗的生长,其中SFB处理植株鲜重、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活力达到最优,显著高于CK和单施有机物料的处理.添加有机物料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施用生物炭的处理土壤容重降幅较大、孔隙度较高.处理期间,有机物料混合施用的处理土壤矿化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均优于有机物料单独施用的处理.与CK和单施有机物料的处理相比,有机物料混合施用显著提高了苹果幼苗15 N利用率和土壤15 N残留率,降低了15 N损失率,其中3种有机物料混施效果最好.综合分析可知,有机物料能促进苹果幼苗生长,改良土壤性质,促进植株对15 N的吸收利用,其中牛粪、秸秆和生物炭混合施用的处理(SFB处理)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以期为有机物料在苹果园土壤质量提升和化肥减施增效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苹果生物炭牛粪秸秆根系土壤理化特性氮素利用

    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稻田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影响

    郭琴波王小利段建军皮义均...
    369-374,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于提升土地生产力、提高土壤碳汇能力以及缓解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大田试验,设置5个氮肥用量梯度(T0~T4):100%化肥氮,90%化肥氮,80%化肥氮,70%化肥氮,60%化肥氮,采用等氮原则,氮肥减少量用等氮量生物炭替代,以不施肥为对照(CK),结合室内矿化培养,揭示稻田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对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的响应.结果表明:与T0处理相比,T3处理(70%化肥氮+7.5 t/hm2生物炭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及速效磷依次显著提高了6.67%,8.36%及30.94%(P<0.05),T4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最高,显著提高了23.78%(P<0.05).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随配施生物炭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与矿化前相比,各处理矿化后SOC,微生物量碳(MBC)及微生物熵(qMB)依次下降1.39~1.75 g/kg,24.62~67.57 mg/kg及0.13%~0.32%(P<0.05).SOC矿化速率在培养的第1天达到峰值,第1阶段(第1~6天)迅速下降,第2阶段(第6~30天)缓慢下降,第3阶段(第30~45天)矿化速趋于平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1).培养结束时SOC累积矿化量和累积矿化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9~1.75 g/kg和6.02%~8.43%,均以T3处理最低.与CK和T0处理相比,T3处理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T1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水稻产量以T3处理(7.37 t/hm2)最高,比T0处理增产39.58%(P<0.05).综上,氮肥减量30%配施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减少SOC矿化,增加土壤固碳,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稻产量.

    生物炭水稻产量微生物量碳土壤酶土壤有机碳矿化

    连续失水-复水中不同粒径保水剂对土壤结构和水分特性的影响

    纪冰祎赵驰鹏吴玥吕国华...
    375-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土壤干湿交替环境下保水剂与土壤颗粒之间的作用方式及保水剂对土壤结构和水分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研究连续失水—复水条件下,不同粒径(>0.85,0.6~0.85,0.30~0.45 mm)保水剂对土壤水分特性、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结构稳定性的作用,以及保水剂—土壤混合体价键结构的微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1次(T1)和第2次(T2)失水取样阶段,除T2阶段的最小粒径处理外,其余各粒径保水剂促使土壤相对含水量较对照显著增加72.9%以上(P<0.05).保水剂粒径大小和土壤水分状况均会影响保水剂对土壤供水能力的作用效果,粒径最小的保水剂改变土壤持续吸水和供水的能力较差,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和团聚结构稳定的性能最优.在连续的干湿交替影响下,保水剂与土壤的作用加剧,壤土中的Si-O-Si键、-O H、蒙脱石和石英等矿物胶体会进入到保水剂网状结构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会影响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初步分析认为,随着反复失水—复水进程,更多黏粒矿物对保水剂分子结构的破坏,是减弱保水剂吸持水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保水剂粒径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干湿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