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耕作措施对玉米生长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安龙龙郑子成王永东李廷轩...
    75-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黄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径流及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迁移途径与流失特征.以顺坡垄作、平作和横坡垄作措施下玉米种植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种植玉米坡耕地径流量及DOC通量均受雨量等级影响显著,随雨量等级增大而增大,且玉米成熟期流失量均最大.(2)地表径流、0-20 cm壤中流和20-40 cm壤中流分别占总径流量的78.98%,9.05%,11.97%,DOC流失通量分别占总通量的74.90%,11.97%,13.13%.(3)横坡垄作DOC流失量显著小于顺坡垄作,横坡垄作径流量分别是平作的0.93倍,是顺坡垄作的0.86倍;横坡垄作DOC通量是平作的0.85倍,是顺坡垄作的0.79倍.雨量等级增加将显著加剧玉米种植坡耕地径流及DOC流失,研究区玉米成熟期径流及DOC流失最为严重,地表径流是坡面径流及DOC流失的主要途径,横坡垄作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坡面径流及DOC流失.

    可溶性有机碳耕作措施玉米生长期地表径流壤中流

    喀斯特土石异质坡面产流产沙规律

    陈磊张科利马芊红顾再柯...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侵蚀性降雨是引起喀斯特黄壤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因子.采用贵州省遵义市浒洋水流域2018—2020年4个径流小区92次侵蚀性降雨产流产沙实测数据,研究次降雨条件下,裸露坡面和块石出露小区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侵蚀性降雨可以分为A、B、C 3类,A类降雨是造成喀斯特黄壤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侵蚀性降雨的标准为次降雨量>6.6 m m或I30>3.6 m m/h.(2)裸露坡面63.27% 的侵蚀性降雨径流深<0.4 mm,66.30% 的侵蚀性降雨土壤流失量<1 g/m2,坡面土壤侵蚀量主要是由个别的次降雨所贡献.比较3类降雨,产流产沙的规律总体上表现为A雨型>C雨型>B雨型.(3)土壤流失量主要是由径流深决定,径流深直接决定着坡面产沙的多少.A类降雨中20 mm降雨量是喀斯特黄壤坡面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明显增加的突变值.(4)3类降雨下,块石出露增加了坡面产流量,产流量随着出露率的增加而变大.但产沙量的变化比较复杂,A类降雨下,产沙量随着块石出露率的提高呈明显增加.研究结果对喀斯特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黄壤坡面块石出露侵蚀性降雨产流产沙

    黔中喀斯特山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对无籽刺梨种植的响应

    殷清慧谢世友
    90-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流产沙是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为探讨无籽刺梨对黔中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效应,采用径流小区野外定位观测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坡度15°和25°坡耕地共6个自然坡面径流小区2016年6—9月15次野外实测侵蚀性降雨产流产沙数据.结果表明:(1)在同坡度同降雨量同I30下,无籽刺梨地较自然恢复地有显著保水保沙能力,无籽刺梨+自然荒草地模式优于无籽刺梨单种模式.(2)无籽刺梨种植模式减流减沙效果坡度25°优于15°,减沙效果优于减流效果.其中无籽刺梨+自然荒草地减流减沙效果最优,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4种雨型下,坡度15°度时较自然恢复地分别平均减流59.08%,65.23%,56.96%,54.87%,分别平均减沙87.32%,71.64%,51.10%,74.69%;坡度25°度时分别平均减流53.11%,76.09%,76.72%,46.12%,分别平均减沙85.40%,86.87%,71.55%,73.99%.(3)研究区产流产沙量与降雨参数(P、I30)高度相关且在0.01水平上显著,在不同雨型下无籽刺梨减流减沙均有明显效果,小雨、中雨时减流减沙效果最佳.研究证实了研究区无籽刺梨种植能抵御不同雨型的降雨侵蚀,可作为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修复的极优经济选种.

    喀斯特无籽刺梨坡耕地产流产沙坡度

    作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彭琼刘宝元曹琦刘逸滨...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传统耕作模式下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利用冬小麦不同的种植密度和生长期来模拟作物不同的覆盖度情况.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测定0,150万,250万,350万,450万株/hm25种不同密度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覆盖度、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分析作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耕地作物种植密度的不同导致覆盖度产生差异,对土壤侵蚀有明显的影响,作物覆盖度一般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如果密度过大,由于生长状况不佳,覆盖度反而变小,表现为7.5万株/hm2时覆盖度最大,种植密度最大的9万株/hm2的覆盖度却不是最大;(2)侵蚀量和径流量与作物覆盖均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分别为Y=44.37e-0.09 x(p<0.01),Y=1089.19e-0.02 x(p<0.01),即随作物覆盖度的增加,径流量和侵蚀量减少;(3)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R2=0.96).研究结果对分析传统耕作农地的土壤侵蚀,量化耕作措施因子和准确预测土壤侵蚀,指导农田水土保持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地表径流水保效益

    降雨、积雪以及土地利用复合影响下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壤侵蚀分析

    张晓敏张东梅王莉张伟...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西北高寒山区,冰冻圈环境导致土壤侵蚀过程更为复杂.因此,以新疆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流域为例,构建模型模拟典型流域降雨、融雪和土地利用变化(LUCC)综合影响下的土壤侵蚀过程,并揭示复合因素影响下土壤侵蚀的放大作用.为此采用InVEST模型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进行了详细模拟,并建立了3种情景用于复合影响的分析,分别为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降雨和融雪变化以及降雨、融雪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2000年,2005—2015年3种情景土地利用分别发生1.67%,2.02% 和4.19% 的变化,使整个流域土壤侵蚀量比单一降雨侵蚀分别增加3.49%,3.02% 和3.31%.(2)尽管2000—2015年降雪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0.49%,23.10%,38.46% 和35.26%,但是融雪的出现致使流域土壤侵蚀量分别增加249.00%,88.00%,843.00% 和566.00%,年平均侵蚀量增加了2008.03万t,降雨和融雪情景下侵蚀量是单一降雨侵蚀量的4.2倍.(3)在融雪的背景下进一步考虑土地利用影响,2000—2015年土壤侵蚀量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增加了2.99%,2.16% 和3.50%.研究结果为寒区融雪影响土壤侵蚀提供了新的证据,为后续寒区水土保持提供了基础理论认知.

    土壤侵蚀融雪LUCCInVEST模型额尔齐斯河流域

    砒砂岩区小流域坡沟系统地形及侵蚀分异规律

    谢梦瑶任宗萍张晓明李占斌...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黄河流域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的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区域地形、侵蚀在坡沟系统的分布迥异.区域土壤侵蚀研究多集中于刻画侵蚀空间分布及不同地类差异性研究,从坡沟系统细化开展研究工作较少,不能较好地为后续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因此,选取位于准格尔旗的3个典型砒砂岩区小流域,结合目视解译的流域沟沿线,开展了流域地形、水力侵蚀分布规律及其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地形因子分布特征与地貌特征分布一致,高值集中分布在沟道,低值则集中在坡面,且特拉沟小流域(覆沙)沟道处的地形因子统计值最大;砒砂岩典型流域水力侵蚀在坡面、沟道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流域坡面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比达87% ~97%,沟道微度侵蚀占比较坡面该值下降54% ~72%,什卜尔泰支沟(裸露)沟道处的水力侵蚀模数均值最高,达97.5 t/(hm2·a);坡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与水力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阳坡成为强度侵蚀以上单元的主要分布坡向,占比达56.8% ~75.8%.因此,该区在后续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沟道及其阳坡是亟待加强的区域.

    砒砂岩区坡沟系统地形因子水力侵蚀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尹霞李冬梅李易王平...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已经成为青藏高原植被景观的主要变化趋势.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灌丛化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关系,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锦鸡儿(Caragana Erinacea Kom)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化高寒草甸为对象,采用环刀浸泡法和双环入渗法研究了其在未灌丛化、轻度灌丛化、中度灌丛化和重度灌丛化阶段土壤持水和入渗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2种灌丛化草甸土壤容重在中度灌丛化阶段最低,总孔隙度在中度灌丛化阶段最高.(2)随着灌丛化程度的增加,2种灌丛化草甸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在重度灌丛化阶段最高;土壤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在中度灌丛化阶段最大.(3)2种灌丛化草甸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和入渗速度随灌丛化程度的增加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在中度和重度灌丛化阶段显著高于未灌丛化阶段.(4)相关性分析表明,灌丛化草甸土壤的入渗指标与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高寒草甸灌丛化过程中,土壤水力性质的改变通常发生在中度和重度灌丛化阶段.

    高寒草甸灌丛化土壤持水土壤入渗

    大清河流域河岸植被带污染物净化能力研究

    赵奕博尹钊史常青于洋...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白洋淀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河岸植被带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发,选取2种草本和1种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河岸植被带对氮、磷及泥沙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与单一灌木相比,单一草本的净化效率更好,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总磷、总氮和泥沙的净化效率最佳,分别为10.88%,6.96%,34.20%;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氨氮和硝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分别为10.11% 和9.54%;(2)在多组植物组中,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组合净化效率较好,在各项指标平均值上分别较裸土组提高了13.31%,10.84%,9.64%,12.36%,46.43%;(3)灌草和混草的植物组合对5项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均较高,混植组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植物组.河岸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有着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灌草和混草组合的净化效果较好,胡枝子、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植物组合表现出最好的净化效果.

    河岸植被带植物配置模式面源污染氮磷净化效率泥沙截留效率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特性差异

    许胜兵彭旭东戴全厚刘婷婷...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渗透特性差异,通过环刀法探究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特征及入渗模型适应性.结果表明:(1)岩—土界面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大于非岩—土界面,土壤总孔隙度小于非岩—土界面.岩—土界面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总体上大于非岩—土界面,非毛管孔隙度、黏粒和排水能力总体上小于非岩—土界面.(2)岩—土界面土壤的入渗能力总体上小于非岩—土界面,其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小于非岩—土界面(平直形除外).(3)3种形状岩—土界面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均表现为平直形>外凸形>内凹形.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与岩—土界面具有相似性,主要由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共同决定.(4)Horton模型对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的拟合效果优于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喀斯特地区复杂情况下土壤的入渗特征.研究以期为深入认识喀斯特地区水分入渗及水土流失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科学理论支撑.

    喀斯特石漠化入渗特征岩—土界面入渗模型

    秸秆添加与土壤基质势对棕壤压缩回弹特性的影响

    安晶黎明肖质秋虞娜...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板结是农田土壤退化问题之一,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但秸秆还田和土壤基质势对土壤板结的影响尚不明确.试验设0,3,5g/kg3个秸秆添加量处理,以及高(1000 kPa)、中(100 kPa)、和低(10 kPa)3个土壤基质势处理.通过固结试验,测定不同处理的压缩曲线并计算压缩回弹特性指标.结果表明:秸秆添加量、土壤基质势及其二者间的交互作用对压缩曲线最大曲率、预固结压力值、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性水平.预固结压力值、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均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最大曲率则随着秸秆增加量的提高而降低.土壤基质势与压缩曲线最大曲率、预固结压力值和压缩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回弹指数随着土壤基质势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秸秆添加有助于提高土壤回弹和抗压缩特性.

    秸秆添加量土壤基质势预固结压力值压缩指数回弹指数最大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