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熵视角下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递变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谢明阳焦春萌韩小雨焦峰...
    247-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显著改变了延安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而改善了延安市的生态环境,评估这一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有利于后续生态保护与规划决策.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自然和社会统计数据,利用时间信息熵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 V)时空递变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增加7.7亿元,增幅约32.42%.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1.25亿元,增幅为80.54%,是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调节服务价值占比50%.(2)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有25.1% 的区域ESV上升,分布在延安北部和中南部,6.4% 的区域ESV降低,分布在各区县城郊地带.(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ESV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延安市的ESV空间分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递变时间信息熵地理探测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贵州省农业与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响应关系

    游漫贺中华张浪杨铭珂...
    25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贵州省1980-2020年逐月降水与土壤水分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土壤水分指数(SSI),基于游程理论、传播响应率(Rr)、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探究气象与农业干旱特征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农业干旱较气象干旱持续时间长、烈度大,干旱历时空间变化较气象干旱显著,干旱烈度则较单一.(2)季尺度上,春季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响应最为敏感,夏、秋季次之,冬季较弱;不同地貌类型下,春、冬季在半喀斯特低中山响应程度较高,夏季在峰丛谷地,秋季在非喀斯特地区;不同切割深度下,地表切割,越深春季R r越高,夏、秋和冬季R r则越低.(3)在20世纪80s转至21世纪10s状态间,不同地貌类型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概率转移,其中春、冬季节转移活跃、概率较低,夏、秋季主要呈"低转高"现象,夏季转移概率偏低,秋季转移概率普遍偏高;在不同切割深度下,各季节浅切割与最深切割深度转移活跃度低,概率高,其他切割深度下转移活跃,但概率低.

    传播响应率转移概率下垫面条件气象干旱农业干旱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10的影响

    段建军罗安焕李瑞东陈领...
    265-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揭示温度和秸秆还田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13 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水稻秸秆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15,25,35℃培养温度下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10对水稻秸秆输入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5~35℃温度范围和0~60天培养时间内,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培养1天达到峰值,培养1~30天土壤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30~60天逐渐趋于平缓.温度升高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水稻秸秆输入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原有有机碳和输入的水稻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培养期间水稻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产生显著正激发效应,且正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强化.培养结束时15,25,35℃下其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激发效应表现为随温度升高激发效应升高、降低、升高和先升高后降低的温度响应规律,因表征方法不同而不同.15,25,35℃培养温度下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但2种表征方法和3个培养温度拐点发生时间不同;培养1天时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15,25℃基本相同且显著高于35℃,5天时25,35℃基本相当且显著大于15℃,其他时间均是25℃显著大于35℃和35℃显著大于15℃.15~25℃和25~35℃2个温度体系中水稻秸秆不输入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10,V分别为1.01~2.60和1.39~3.12,Q10,F分别为1.50~2.60和1.39~2.17;水稻秸秆输入石灰土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10,V分别为1.09~2.18和1.05~1.90,Q10,F分别为1.09~1.73和1.05~1.49;水稻秸秆输入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水稻秸秆输入导致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转变为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冲全球变暖所致的CO2排放增加.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表征温度敏感性指标和培养时间长短不同而不同,建立不同培养时间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温度敏感系数的温度函数可精确表征其对温度的响应.研究结果对贵州喀斯特农田土壤秸秆还田、土壤固碳减排、土壤有机碳管理和土壤有机碳库预测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丰富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10的表征和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秸秆13C稳定性同位素黄色石灰土温度激发效应Q10

    2010-2018年我国14个典型湖泊氮、磷变化特征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周楠徐学选袁志友
    28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水污染情势对于湖泊的水功能发挥有指示意义.为研究过去近10年来我国典型湖泊中氮、磷浓度变化特征及水质情况,并探讨人类各领域活动对其的影响,收集了2010—2018年五大湖区14个典型湖泊的总氮与总磷浓度数据以及湖泊所在地级市的人口及经济数据.结果表明:(1)过去近10年我国五大湖区湖泊的总氮及总磷浓度整体上呈微弱下降趋势.(2)五大湖区水质的区域差异性显著,东部平原湖区水质较差,青藏高原湖区水质情况最优,而云贵高原湖区中湖泊水质情况差异较大.(3)人类活动对我国湖泊氮、磷浓度的影响很大,其中人口密度及工业产值对总氮、总磷浓度影响突出,达到显著水平,而政府对工业废水的管控会减轻湖泊污染.

    湖泊水质人类活动

    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肥力评价

    庹泊楠陈虎林杨洋叶浠倩...
    287-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环境为研究对象,在完成样品现场采集、指标分析测定的基础上,对土壤各肥力指标的统计学参数进行研究,再进一步通过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麦地卡湿地各类型土壤的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系数(F)大小顺序为高山草甸土(1.72)>高山灌丛草甸土(1.66)=寒漠土(1.66)>沼泽土(1.56)>粗骨土(1.43);除了高山草甸土肥力等级属于肥沃以外,其余4种土壤均属于一般等级.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表示,研究区土壤容重、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TOC、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盐度的含量分布与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pH、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氨氮与土壤类型没有相关性.整体而言,地处高寒高海拔藏北区域的麦地卡湿地土壤肥力与西藏其他区域的耕地以及人工造林作业区土壤肥力相当.

    麦地卡湿地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生物炭对冻融期盐渍化土壤水热肥效应的影响

    张如鑫屈忠义王丽萍杨威...
    296-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施加生物炭对冻融期盐渍化土壤蓄水保墒、保温、保肥的作用,以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2年在河套灌区开展田间小区原位冻融试验,设置生物炭用量为15 t/hm2(D15),30 t/hm2(D30),不施加生物炭(CK)3种处理.结果表明:在冻融条件下,0—40 cm土层较40—100 cm土层水分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储水能力强;除在试验第1年的初冻期施加生物炭使0—40 cm土层储水量有所降低外,随生物炭施加时间的增长,生物炭的持水作用逐渐显现,其中与CK相比D30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施加生物炭可以平抑冻融期土壤温度的变幅、降低融解期土壤温度变化的离散程度,较对照比,2年冻融期0—40 cm土层平均温度生物炭处理提高0.8~1.6℃,经过2年冻融过程各处理土壤冻结指数为CK>D15>D30,融解指数为D30>D15>C K.连续2年冻融期,生物炭的施入均丰富了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地减少冻融各阶段0—40 cm土层养分流失,使冻融期土壤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幅范围分别达到3.1% ~38.1%,1.3% ~44.6%,5.4% ~80.4%,有机碳密度增加了2.0% ~22.4%,其中以D30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施用生物炭改善了冻融期盐渍化土壤的水热肥状况,可为来年作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生物炭用量30 t/hm2时施用效果较优.

    生物炭冻融期盐渍土土壤储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养分

    不同利用方式黑钙土有机碳组分剖面分布特征

    李春丽董军王鸿斌王丽群...
    304-310,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东北黑钙土区的天然草地、人工林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体中不同土层样品(A、AB、Bk、BC和C层),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和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SOC、LFOC和HFOC主要分布在A层,但草地WSOC含量在Bk层最多(0.27 g/kg).由A~C层,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有机碳含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程度明显不同,天然草地缓慢减少,人工林地急剧减少,耕地逐渐减少.草地转换为林地和开垦为耕地后,均造成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有机碳含量减少,WSOC减少34% 和48%,LFOC减少20% 和37%,HFOC减少7% 和5%,SOC减少10% 和16%.草地转换为林地和开垦为耕地后,WSOC/SOC、LFOC/SOC显著降低,但HFOC/SOC却提高,说明草地被开垦后活性有机碳含量快速下降.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对SOC、WSOC和LFOC具有显著影响,且对SOC和HFOC叠加效应较强.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SOC、WSOC、LFOC和HFOC.应制定合理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保护自然草地免遭破坏,减少土壤有机碳流失,发挥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碳有机碳组分利用方式黑钙土

    秸秆还田替代施钾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作物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侯园泉黄明付国占李友军...
    31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秸秆还田替代施钾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的影响,2015—2020年,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施氮磷钾肥(NPK)、施氮磷肥+秸秆还田(N PS)4个处理,研究了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以及2020年小麦成熟期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钾含量和0—2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结果表明:与N P相比,N PK可显著提高0—60 cm各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但对夏玉米和冬小麦的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均无影响,而N PS不仅利于改善土壤养分,而且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周年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与N PK相比,N PS的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10.68%,夏玉米和周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0.91%,33.77%,114.39% 和13.60%,13.63%,65.41%,但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和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7.43% 和14.31%.N PS较N P和N PK,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提高37.14% 和25.92%,在160—260 cm土层分别降低32.33% 和21.64%.综上,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用秸秆还田替代施钾既能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提高夏玉米和周年产量、水肥利用效率,还可降低土壤硝态氮向深层淋溶的风险,是适宜于旱地玉—麦轮作区的施肥措施,但其降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问题应被重视.

    旱地玉—麦轮作秸秆还田产量土壤养分效率

    秸秆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土壤水分和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徐路路王娟玲王晓娟刘恩科...
    319-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秸秆等氮量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及其对土壤水分和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进行连续6年的大田试验,2020年是施肥第5年,2021年是施肥第6年,保持225 kg/hm2的等氮量,设置5个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100% 化肥氮)、S25(25% 秸秆氮+75% 化肥氮)、S50(50% 秸秆氮+50% 化肥氮)、S75(75%秸秆氮+25% 化肥氮)、S100(100% 秸秆氮),研究秸秆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土壤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耗水量、土壤养分和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试验中,在播种前和灌浆期,0—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为S50>S25>CK>S100>S75;在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为S50>S25>CK>S75>S100;在成熟期为S50>CK>S25>S100>S75;在2021年试验中,大喇叭口期,0—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为S25>S50>S100>CK>S75;在抽雄期,0—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为S25>S50>CK>S100>S75;(2)2020年和2021年试验中,在玉米生长的整个生育时期中,各处理组的0—200 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且S25和S50处理大于CK,而S75和S100处理小于CK;(3)2020年和2021年试验中,与C K相比各秸秆替代处理组的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2021年试验中S50的土壤耗水量显著大于S100,提高了5.00%;(4)2020年试验中,各秸秆替代处理组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CK均无显著差异,S100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CK显著降低50.75%;2021年试验中,与CK相比,S25、S50、S75、S10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7.40%,38.13%,36.30%,22.60%,S50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CK增加27.74%,S25、S50、S75、S100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CK分别显著降低31.48%,22.22%,30.56%,45.68%.(5)2020年试验中,在玉米各个生育时期中,秸秆替代化肥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2021年试验中,在玉米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这3个生育时期,S50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与CK相比分别增加22.49%,34.06%,12.58%;在玉米灌浆期和成熟期这2个生育时期,S75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22.39%,12.11%.大体上,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秸秆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从保障土壤水分、养分和干物质积累量的角度考虑,S50是试验条件下最有潜力的秸秆等氮量替代化肥方式.

    秸秆等氮量替代化肥土壤水分干物质

    施氮对滴灌冬小麦花后光合生理、灌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曲文凯徐学欣赵金科刘帅...
    327-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黄淮海平原滴灌条件下施氮对不同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调控机理,明确高产高效优质的施氮方式,以高产品种济麦22和烟农1212为试材,于2018—2020年2年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150,210,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济麦22用J0、J1、J2、J3;烟农1212用Y0、Y1、Y2、Y3),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上三叶的SPAD值,适量施氮显著提高了灌浆中后期的SPAD值和旗叶净光合速率(Pn),小麦旗叶SOD活性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规律,各施氮处理的SOD活性均在花后14天达到最大值,N0处理的SOD活性在花后7天达到最大值,N2施氮水平下,2品种灌浆中后期旗叶SOD活性均最高.适量施氮能降低生育后期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叶片MDA含量,使叶片功能期延长,从而提高生育后期的光合性能.随着施氮量的提高,2个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和最大理论千粒重均先增高后降低,不施氮处理下的Tm较各个施氮处理相对提前,济麦22的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理论千粒重在N1处理下最大,烟农1212则在N2处理下最高,2个品种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均在N2处理处最大,在N0、N1水平下,济麦22的产量高于烟农1212,在N2、N3水平下济麦22的产量低于烟农1212,说明烟农1212对氮肥较敏感,在高肥水条件下有更高的产量潜力,而济麦22有较强的氮肥适应性,在中低肥条件下表现更优.施氮对2个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存在差异,济麦22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数、穗粒数,而烟农1212产量的提高则是依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协同作用.施氮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蛋白、湿面筋和沉降值,2个品种受氮素的调控效应不同,烟农1212的品质在0~150 kg/hm2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而济麦22则是在0~210 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在试验条件下,滴灌分次施肥210 kg/hm2时,济麦22和烟农1212的光合特性、酶活性、灌浆特性、产量和品质均优于其他处理,是最优施氮量.

    冬小麦滴灌施氮量调控光合生理灌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