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EEMD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黄进柳艺博张方敏
    337-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化旱情统计数据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对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1980-2019年的农业干旱受灾率,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构建了实际灾情对不同月份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而探求重要气候因子与大尺度大气—海洋指数(LAOI)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EEMD从灾情逐年序列分离出中短期波动表征的气候干旱强度(IMF-H)和趋势项表征的干旱脆弱性;(2)IMF-H的峰值差异表明东北3省的干旱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省份;(3)IMF-H与气候因子的线性关系表明夏季气候异常对灾损贡献最高,特别是7月份的日均日照时间及降水被筛选为10个省份的干旱关键影响因子(KDII);(4)各省份KDII的时序诊断结果表明,2000以来长江北部地区的夏季干旱风险有一定的增强趋势;(5)在0~12个月时滞下,Nino海温、南方涛动、北太平洋遥相关型等表征ENSO及北半球大气低频振荡的LAOI对研究区KDII有着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干旱监测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干旱受灾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气候因子大气—海洋指数

    露天煤矿排土场覆土厚度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植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张雅楠吕刚
    345-351,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土回覆是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步骤,覆土厚度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和复垦成本,为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覆土厚度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植物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10,20,30,40,50 cm共5个覆土厚度,分别进行垂直入渗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玉米),并结合氢氧同位素稳定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覆土厚度土壤入渗和玉米水分利用特征,筛选研究区排土场最佳覆土厚度.结果表明:覆土厚度为10~30 cm(27.05~33.02 mm/min)的初始入渗速率显著高于40~50 cm(21.59~24.89 mm/min)的初始入渗速率(p<0.05),稳定入渗速率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覆土厚度高于40 cm后,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稳定入渗速率维持在3 mm/min左右.矸石层入渗过程受覆土层的影响较大,覆土厚度高于40 cm后,矸石层入渗速率基本稳定在土层连接面的入渗速率上.不同覆土厚度下玉米木质部水氢氧同位素值与土壤水氢氧同位素随土层变化曲线交点主要集中在覆土层,因此,玉米生长水分主要来源于覆土层.覆土厚度越大,2条线交点增多、交点分布范围增大,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范围越大,当覆土厚度超过40 cm后,玉米水分利用范围基本维持在10~40 cm.结合阜新市最大降雨强度190 mm/h,该地区露天矿排土场覆土厚度应高于40 cm.

    土柱试验覆土厚度水同位素示踪土壤水分入渗

    菌剂配施有机肥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性——以内蒙矿区排土场中药复垦模式为例

    郑笑影王东丽赵晓亮连昭...
    352-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施肥制度对植物—土壤—微生物连续体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可为揭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实现矿山复垦农业系统元素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微生物菌剂配施不同有机肥(A1B0、A2B0、A3B0、A1B1、A2B1、A3B1)6个施肥处理,结合苦参的种植,研究其植物—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特征及内稳性.结果表明:(1)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对茎叶磷、土壤碳氮磷和微生物量氮影响显著(p<0.05),但对根系养分影响不显著.其中,微生物菌剂与A1有机肥配施下对土壤全磷影响最大,增加90.06%;与A2有机肥配施下,对土壤有机碳和生物量氮影响最大,分别增加104.60%和71.95%;与A3有机肥配施下,对茎叶全磷和土壤全氮影响显著,茎叶全磷减少183.96%,土壤全氮增加29.14%.(2)施肥处理下,相比于茎叶和微生物,苦参根系内稳性较弱,对于外源养分的输入比较敏感.(3)施肥处理下,植物根系养分与土壤及土壤微生物之间相关性较强,因此可通过根系敏感协调各组分的养分平衡,以维持植物体的稳定.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复垦农业系统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矿区土地复垦微生物菌剂有机肥化学计量学内稳态养分循环

    生物炭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盐调控及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徐强刘洪光李明思李鹏飞...
    363-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生物炭不同应用模式对盐碱土水盐调控及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桶栽模拟试验,生物炭以2种物理状态(粉状和杆状)、3个添加量(1%,3%和5%质量百分比)分别作为覆盖和添加物,以不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干播湿出"条件下,FF(粉状覆盖)、GF(杆状覆盖)处理小麦出苗率分别为对照(CK)的7.33~9.00,3.00~3.33倍;FH(粉状混合)、GH(杆状混合)处理的出苗率较CK分别提高66.67%~166.67%,33.00%~367.00%.FF、GF处理的株高大幅提高,较CK分别提高21.52%~34.55%,24.54%~40.48%;FH、GH处理的株高小幅提高,较CK分别提高-1.35%~12.22%,3.76%~8.59%.不同应用模式的灌后含水率差异明显,FF处理的表层土壤较CK提高0.31%~15.58%;而GF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率较CK下降0.40%~7.65%;FH、GH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7.33%~18.61%,1.33%~18.38%;蒸发后FF、GF处理的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4.34%~45.38%,27.08%~53.22%,蒸发后0-15 cm 土层的含水率明显提高,FH、GH处理土壤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3.26%~16.66%,5.77%~36.37%.CK 0-10 cm土层的电导率相对变化率最大,为124.76%,FF、GF处理的电导率相对变化率分别为59.61%~114.73%,18.21%~86.47%;GH、FH 处理的电导率相对变化率分别为 67.26%~96.30%,72.05%~122.32%.FF、GF处理的蒸发量较CK分别减少0.76%~27.21%,53.49%~77.02%;FH、GH处理的蒸发量与CK相比分别减少1.95%~4.79%,1.71%~14.82%.生物炭改良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生物炭的添加量和应用方式,等炭量投入条件下FF、GF处理在水盐分布、抑制蒸发和作物生长的作用优于FH、GH处理,可作为干旱区添加生物炭改良盐碱地的适宜模式.

    生物炭应用模式水盐分布土壤蒸发小麦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水盐的影响

    郎明翰张日升韩辉王旭...
    370-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造林40多年对土壤水分、盐度的影响.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地、草地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土壤、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法(DCM)验证样地选取的合理性,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法(STM)研究樟子松林地、草地土壤含水量、盐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差异.樟子松林地改变了土壤纵向剖面水分、盐度分布规律,二者均趋于正"S"形分布;林地有效提高土壤储水量(p<0.05),降低土壤盐度,缩减水分次活跃层范围;林地土壤水分变异性更高(p<0.05),盐度变异性更低(p>0.05);林地的气象因子与土壤水分、盐度指标各分项之间关联程度与草地不同,减弱与降雨的相关性,增加与水汽压亏缺的相关系数.樟子松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抑制土壤盐渍化的功能.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土壤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