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达测雨及其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田丹丹殷水清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雷达测雨对于监测中小尺度降雨系统的演变及定量估测降雨分布有重要意义.将雷达降雨资料用于土壤侵蚀的相关研究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综述了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演降雨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了我国不同地区雷达反射率因子(Z)反演降雨强度(I)的转换关系(Z=aI b),梳理了雷达降雨场应用于土壤侵蚀经验和机理模型进行土壤侵蚀监测与评估的相关进展.结果表明:a值变化于10~400,b值变化于1.2~3.8,且a和b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西南地区a值是所有地区中最大的,华东和华北地区b值较其他区域大;积状云降雨与层状云和混合型降雨相比,a值较大,b值较小;各地研究表明雷达数据的即时性和高时空分辨率能提高土壤侵蚀监测与评估的时效性和精度.最后,对雷达降雨资料应用于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雷达降雨Z-I关系土壤侵蚀模型

    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植物摄取土壤磷的作用机制

    薛英龙李春越王苁蓉王益...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沉淀,在植物磷利用率低的情况下,过度施肥会造成磷肥浪费,可能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水溶解等方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产生面源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植物结合所形成的共生菌根可以显著增强植株对磷的吸收利用.通过AMF可以提高宿主植株对磷的吸收转运的特性,从AMF促进植株对磷元素的摄取机制、AMF促进植物磷摄取分子机理、AMF作用下根系分泌物对植株磷利用的影响与根际微生物对AMF磷元素利用的影响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AMF可以通过改变宿主植株的根系形态和菌丝网络的形成,扩大植株对养分吸收范围;释放有机酸、磷酸酶和质子等根系分泌物改变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与根际微生物共同作用降解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诱导相关磷转运蛋白基因的特异性表达,提高植株对磷的转运能力而促进其吸收.

    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磷转运蛋白根际微生物

    地形因子计算方法对土壤侵蚀评价的影响

    梁晓珍符素华丁琳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嫩江县、怀来县、吴起县、开州区、长汀县5个区域1:1万地形图,生成5 m分辨率的DEM作为数据源.分别用分段坡长法和汇流面积法计算了坡长坡度因子,并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了土壤侵蚀模数,评价了土壤侵蚀强度,对比分析了分段坡长法和汇流面积法对坡长因子及水土流失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汇流面积法提取的坡长因子值和空间分布差异比分段坡长法更大,2种方法的低值区差异较小,高值区差异较大.2种方法计算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差异不大,而在计算土壤侵蚀强度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形区土壤侵蚀的地形因子和土壤侵蚀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分段坡长法汇流面积法坡长因子土壤侵蚀

    土石混合崩积体坡面细沟跌坑发育试验研究

    蒋芳市张海东陈培松林嘉辉...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土石混合崩积体坡面细沟跌坑发育情况,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通过设置4个流量(2,4,8,12 L/min)和4种砾石含量的土石混合崩积物(砾石质量比例0,10%,30%,50%),研究不同条件下细沟跌坑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冲刷时段,跌坑数量变化为3~17个,跌坑平均深度为1.10~5.93 cm,细沟纵断面形态系数为2.97~19.97.各跌坑参数随冲刷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增大趋势,部分坡面在5 min或7.5 min时出现最大值;跌坑参数随流量的增加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8 L/min流量条件下出现最大值,而随着砾石含量增加总体呈增大趋势;流量对跌坑发育的影响大于砾石含量.各跌坑参数与流速、阻力系数及曼宁粗度系数密切相关,径流剪切力是描述跌坑发育的最适合水动力学指标,可用线性函数表达.

    崩岗崩积体砾石细沟侵蚀跌坑水动力学

    生育期对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王凌云聂小飞左继超刘昭...
    34-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氮素流失特征,以期为红壤旱坡地氮素流失预测与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土壤水分渗漏试验装置,对自然降雨条件下赣北第四纪红壤旱坡花生地不同生育期的地表径流、渗漏水及其各形态氮素输出过程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红壤旱坡花生地产流主要发生在降雨量最为集中的开花下针期.渗漏水是各生育期主要的径流形式,占总径流量的64%.(2)各生育期,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为渗漏水,主要形式为可溶性氮,占总氮(TN)流失量的54%~99%.除饱果成熟期外,各生育期渗漏水中氮素流失的主要成分为硝态氮,占TN的38%~50%.(3)地表径流和渗漏水氮素浓度总体表现为幼苗期和开花下针期较大,饱果成熟期最小,而氮素流失量则表现为开花下针期最大.因此,幼苗期和降雨量最为集中的开花下针期为防治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控制硝态氮等氮素淋溶损失是减少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流失的关键途径.

    氮素流失地表径流渗漏水花生生育期红壤坡耕地

    模拟降雨条件下垄沟坡度对溶解态氮磷流失的影响

    扈晓碟张含玉刘前进徐相忠...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垄沟坡度对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置4个垄沟坡度处理(0°,9°,18°和27°),研究了不同垄沟坡度对径流中速效磷(PO 43-—P)、硝态氮(NO 3-—N)和铵态氮(NH 4+—N)浓度和流失量的影响;并利用Inorganic—N/PO 43-—P、NO 3-—N/PO 43-—P和NH 4+—N/PO 43-—P 3种氮磷比,评价不同处理的富营养化风险.结果表明:(1)在降雨过程中,4个垄沟坡度处理径流中PO 43-—P、NO 3-—N和NH 4+—N浓度随时间均呈锯齿状变化;其流失量随时间变化均呈先增加后以锯齿状变化的趋势,且波动幅度大,最大值(16.60,1020.73,48.35 mg)分别出现在垄沟坡度为0°,0°和9°处理.(2)4个垄沟坡度处理间相比较,径流中PO 43-—P和NH 4+—N流失量均表现为0°>9°>27°>18°,其浓度最大值(0.50,1.08 mg/L)和最小值(0.37,0.76 mg/L)均分别出现在垄沟坡度为9°和18°处理;而径流中NO 3-—N浓度和流失量均在垄沟坡度0°处理时为最大值(30.68 mg/L和64.16 mg/m2),18°处理时为最小值(21.78 mg/L和42.22 mg/m2).(3)Inorganic—N/PO 43-—P率和NH 4+—N/PO 43-—P率表明4个垄沟坡度处理径流中均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风险.其中,垄沟坡度为0°处理的径流富营养化风险水平最高,27°处理的径流富营养化风险水平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横坡垄作的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评价、预测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横坡垄作垄沟坡度模拟降雨氮磷流失富营养化风险

    稻田田面水与排水径流中胶体磷流失贡献及流失规律

    闫大伟梁新强王飞儿周俊杰...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试验采集稻田田面水和稻田排水径流的水样,研究了胶体磷流失贡献和流失规律.根据实际天气情况,选择1次典型暴雨事件(48 mm/h)和8次不同强度(8,9,19,23,23,32,36,49 mm/h)的降雨事件采集样品.结果表明:(1)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磷素流失形式以颗粒磷为主.在过1μm滤膜的总磷中,胶体磷的流失贡献为21%~73%,超过真溶解磷的流失贡献.(2)降雨后田面水中胶体磷的贡献范围为9%~44%,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范围为10%~16%,金属氧化物胶体、有机质胶体以及金属氧化物—有机质胶体浓度与胶体磷流失贡献呈正向相关性,田面水中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0.635,0.781(p<0.05),稻田排水中分别为0.734,0.350,0.747(p<0.05),三者结合磷为径流中胶体磷的重要赋存形态.(3)施肥通过影响电导率和离子强度来削减胶体磷的流失贡献,而降雨强度则通过影响pH来增加胶体磷的流失贡献,降雨强度与稻田排水胶体磷流失浓度的线性回归系数R 2=0.75,但两者对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的影响程度不同.

    田面水稻田排水胶体磷流失贡献流失规律

    喀斯特坡地侵蚀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

    周梦玲郭建斌崔明李桂静...
    54-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研究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疏林地(C1)、乔木林地(C2)、坡耕地(C3)、荒草地(C4)、灌草地(C5))坡面侵蚀泥沙的氮、磷、钾养分流失及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探讨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侵蚀泥沙以粉粒(2~50μm)、砂粒(50~2000μm)为主,0~20μm颗粒含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0~2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3.08~6.62,2~20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2.48~3.58,20~2000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C4的0~2μm颗粒含量及其富集度明显高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2)速效钾的流失量远高于速效氮、磷流失量.氮素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TP富集度集中在1.41~1.96,AP富集度集中在5.00~8.77,AK富集度集中在1.79~3.05,泥沙对磷、钾养分有明显富集作用,而对氮素富集作用很小.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中,C4的TP、AK含量显著高于C1、C2、C3、C5(P<0.05),C4有增加TP、AK养分含量的作用,且C2、C4的氮、磷富集度相对较大.C3的养分流失总量最大,C1、C2、C4、C5有明显减小养分流失的作用,其中C2控制养分流失的效果最明显.(3)侵蚀泥沙的TN、TP、AP、AK含量与0~2,2~20,20~50μm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与0~2μm的相关性显著(P<0.05),侵蚀泥沙的养分含量会随着0~50μm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泥沙粒径分布养分流失

    植被毯对内蒙古清水河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的影响

    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为缓解黄土丘陵沟壑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以内蒙古清水河县段兰窑流域黄土边坡为研究区,采用3种植被毯措施: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混播(以下简称豆禾混播)比例为1:1+椰丝毯(L1 G1)、豆禾混播比例为1:2+椰丝毯(L1 G2)和豆禾混播比例为2:1+椰丝毯(L2 G1)在30°,35°,40°和45°边坡设置径流小区,分析该区域不同自然降雨条件和坡度对边坡产流与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铺设植被毯可以有效的减少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2)当降雨强度为1~5 mm/h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降雨强度为30~50 mm/h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坡度为40°时出现峰值.(3)3种植被毯措施的减流效益大小依次为L1 G1(75.11%)>L1 G2(49.3%)>L2 G1(48.11%);3种植被毯措施减沙效益大小依次为L1 G1(87.96%)>L1 G2(60.96%)>L2 G1(58.95%).说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L1 G1是一种有效的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毯产流产沙量

    敦煌阳关西土沟流域高含沙洪水河道入渗特征分析

    程文举席海洋张经天
    72-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无控制性工程地区的洪水入渗过程,提高洪灾防治能力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程度.选取敦煌阳关西土沟流域下游高含沙洪水河道,通过野外试验和实验室样品测定,测算了该河道下游上段到下段河床断面不同压力水头下的导水率,拟合得到饱和入渗速率,并通过实验室测样得到不同深度的饱和入渗速率,分析河床断面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土层的饱和入渗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饱和入渗速率:上段(0.0031 cm/s)>中段(0.0029 cm/s)>下段(0.0026 cm/s);0—120 cm不同深度的饱和入渗速率上段大于中下段,中段和下段不同深度饱和入渗速率差异较小.整体上,河床两侧饱和入渗速率随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河床中心饱和入渗速率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主要是高含沙洪水流动时泥沙沿程分选沉积造成的.粗颗粒泥沙先沉积,细颗粒泥沙后沉积导致的上下段泥沙沉积层的孔隙度差异引起饱和入渗速率在河床断面和上下段以及不同深度的变化规律.由不同压力水头下测定的地表入渗速率来表征不同洪水水位下的入渗速率,经过趋势拟合发现随洪水水位升高,地表入渗率呈线性增长.

    高含沙洪水入渗Hood入渗仪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