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与石油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宋德琦

双月刊

1006-5539

cnpc-ngo@cnpc.com.cn

028-86014479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升华路6号

天然气与石油/Journal Natural Gas and Oi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技术性期刊。以推广国内外油气田地面建设先进技术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油气储运、油气加工、通信与自动控制、腐蚀与防腐、机械设备、电力、热工、采暖通风、环境保护、给排水、工程地质及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经济、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研究综述

    王震王思允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进入深水、超深水阶段,是全球油气资源供应的重要来源.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资源、技术、政策与企业行为多个维度,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综合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深水油气盆地集中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呈现"三竖两横"分布特征,资源潜力巨大;资源国政府、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等多类主体共同参与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全流程多环节,政策体系、商业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能力日益成熟.研究认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面临重大机遇,政府部门和油气行业需高度重视,建议从政策支持、商业运作和技术发展多方面全向发力,积极应对.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政策技术合作模式综述

    双水平井连续注混合气吹扫—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李中庞维新
    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CO2 混合气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兼具CH4 采收,CO2 原位封存和稳固储层的三重优势,已成为水合物开发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首次利用中型三维反应器构建了双水平井注气开采水合物模拟场景,以此考察了CO2/N2 和CO2/H2 这2 种混合气体系在吹扫—置换双原理驱动下的CH4 采收和CO2 封存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注入气中CO2 含量,能够提高CH4 采收率,但同时会降低CO2 封存率;当注入气CO2 摩尔浓度大于54%时,相比CO2/N2,采用CO2/H2 的CH4采收率提升12%~16%,但CO2 封存率下降8%~17%;当注入气CO2 摩尔浓度为33%时,CO2/H2和CO2/N2 气体扩散路径出现显著差异,CO2/H2 易集中向上扩散,存在较大泄漏风险,且注采前期CH4 采收速率和采出浓度较CO2/N2 更低.此外,基于净CH4 采收率对 2 种混合气体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为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参考.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吹扫—置换混合气注入水平井CH4采收率CO2封存率

    微纳米限域空间内天然气水合物动态相变规律与表征

    付强周守为李中陈明强...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重要阵地之一,琼东南海底水合物沉积层属于泥质粉砂低渗储层,具有骨架弱胶结、微纳米孔喉发育及储集空间多样等地质特征,厘清微纳米限域空间内天然气水合物动态相变规律并形成定量表征技术对沉积层水合物资源量评价及开发动态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琼东南水合物沉积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最小孔径为 15 nm的多尺寸微纳流控芯片技术,提出了恒压控温的微纳米限域空间内天然气水合物动态相变微观测试新方法,揭示了纳米尺寸孔喉对水合物动态生成、分解及相变规律的影响.通过对影响水合物相变规律的水活度进行分析,建立了综合考虑微纳米限域空间内毛细效应、表面吸附及可溶性盐影响的水合物相平衡定量表征新模型,为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拟方法及理论支撑,对后续开发方案定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微纳米孔喉微流控实验水合物相变动力学特征相平衡曲线表征模型

    基于SWOT的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商业开采前景浅析

    陈野赵笑寒姜志晨王佳惠...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下,可燃冰作为清洁能源的商业开采对改善传统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将态势分析法应用到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商业开采前景研究中,通过建立强弱危机分析(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SWOT)模型矩阵,分别讨论了可燃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优势—机遇、劣势—机遇、优势—挑战、劣势—挑战情景下推进商业开采进程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提出了提高工艺装备专业化来促进可燃冰资源商业开采的建议,为相关领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南海可燃冰商业开采前景SWOT

    FPSO生产与产出气循环回注方式下的深水油田CCUS-EOR技术研究

    余洋李云波杨朝蓬罗强...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油田开发存在平台重量及空间限制、提高采收率方案限制等约束,面临着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挑战,陆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提高油藏采收率(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Enhanced Oil Recovery,CCUS-EOR)方式并非完全适用.深水油田CCUS-EOR技术采用了基于产出气多级处理的产出—捕集—利用—埋存流程,建立了以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FPSO)为中心的CO2 净零排放全海式油气水闭环处理体系,实现了油气开采、处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CO2 排放最小化;在FPSO产出流体全海式闭环处理的生产约束下,实施了高含CO2 产出气混相与水交替驱油开发方式,充分发挥出两种注入介质协同提高采收率的优势;深水油田CCUS-EOR技术合理注入参数优选与油藏管理体系,助力达到最佳的提高采收率与CO2 埋存效果.FPSO生产与产出气循环回注方式下的深水油田CCUS-EOR技术为深水油田的绿色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对推动全球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深水CCUS提高油藏采收率循环回注气水交替

    南海气田膜脱碳CO2捕集与封存工程及运行优化研究

    韩东李德伟周振维于创业...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海上气田外输天然气质量,降低天然气中CO2 对长输海管的腐蚀并减少碳排放,基于南海某高碳气田海上平台,首次利用膜脱碳CO2 捕集技术建设CO2 就地捕集及回注地层埋存工程,基于现场实验及数值仿真模型,从碳埋存可行性分析、膜脱碳系统烃损优化、天然气商品率提升流程改造及能耗优化等方面开展了CO2 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Storage,CCS)工程实践及运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井筒完整性、吸气能力及储层压力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回注井碳埋存可行性,当注入量为15×104 m3/d时,井底流压增加约1.0 MPa,2030 年储层压力预计增加2.4 MPa,压力系数1.02;基于流量关系实验,在膜脱碳系统入口新增J-T阀可有效提升膜脱碳系统大处理量下的脱碳效果;通过控制膜脱碳系统J-T阀及下海管PV阀开度,可解决CO2 定频压缩机的回注量控制问题;海上CCS复杂工程主要用能设备能耗优化后,能耗降幅可达8.2%,并开展了碳排放预测,20 年后碳排放量为20 575 556 t/a.研究结果为中国海上油气田CO2 捕集与封存处理积累了经验,对类似工程的长效运行具有借鉴价值.

    海上气田CCS运行及能耗优化天然气商品率

    深水碳酸盐岩油藏高含CO2产出气回注驱油实验研究

    李云波刘成彬叶禹杨朝蓬...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碳酸盐岩M油藏气油比高达200~350 m3/m3,产出气中CO2 含量超过40%.为减少碳排放,充分利用产出气的高含CO2 烃类气体提高驱油效率,开展了模拟储层条件的连续气驱、水驱和水气交替(Water-Alternating-Gas,WAG)驱驱油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驱油效率、岩心非均质性、注气速度、注入压力对WAG驱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WAG驱驱油效率最高可达71.88%,连续气驱驱油效率为56.83%,分别较水驱(驱油效率为42.08%)高29.8个百分点和14.75 个百分点;岩心非均质性、注气速度、注入压力对WAG驱驱油效率具有较大影响,岩心非均质性越强,控水和延缓气窜效果越差,驱油效率越低;高于合理的速度注气,见气时刻提前,最终驱油效率降低;注入压力应满足混相驱条件,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研究结果为深水碳酸盐岩油藏利用高含CO2 产出气WAG驱驱油提供了依据.

    WAG物理模拟相似准则驱油效率

    全球深水区富烃凹陷形成机理

    张功成封从军徐建永李林...
    6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深水区已经成为全球常规油气储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目前处于发现期的早期,勘探潜力巨大.截至目前,全球深水区已发现的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在10×108 t以上的巨型、大型富油气盆地(群)共17 个,其形成条件是影响/制约深水油气勘探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对全球深水区已发现油气田分布和形成条件的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控制深水巨型、大型富油气盆地(群)形成的"四广"成藏特征,即广烃源、广优储、广强盖、广圈闭.全球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存在两大领域:已证实的巨型、大型富油气盆地(群)的新领域和潜在的巨型、大型富油气盆地(群).已证实的巨型、大型富油气盆地(群)的新领域主要包括盆地的超深水区、深层隐蔽圈闭及浅层隐蔽圈闭,是今后主要勘探领域,如大西洋陆缘盆地盐下深层、东非陆缘侏罗—白垩系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深层潜山、巴伦支海三叠系、东地中海盐下白垩系碎屑岩及侏罗系生物礁、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波拿巴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等,勘探程度低,是近期深水勘探的主攻方向.潜在的巨型、大型富油气盆地(群)资源潜力大,当前这些盆地或已钻井有油气发现、或没有钻井且勘探程度低,与已证实的巨型、大型富油气盆地(群)经历了类似的构造演化过程,油气地质条件相似,是未来深水油气勘探新的增长点.

    深水区油气勘探成藏组合富生烃凹陷盆地

    三角洲前缘渗流屏障级次研究——以珠江口盆地A油田为例

    马肖琳万琼华黄余金王华...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清储层内对流体渗流有阻碍作用的渗流屏障是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的重要基础工作.为研究珠江口盆地A油田珠江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渗流屏障的级次和类型,在对钻井连续取心段、测井小井距连井进行分析,确定研究区沉积微相和沉积演化基础上,按照储层构型理论,采用级次分析方法,结合生产动态综合分析,明确了渗流屏障成因、级次和类型;建立了渗流屏障级次和构型关系模式.研究成果对指导油藏精细挖潜,提升开发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渗流屏障储层构型三角洲前缘珠江口盆地

    智能中深水钻探装备深蓝探索号的应用研究

    陈彬欧启彬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海洋油气正处于增储上产的关键时期,但南海东部海域存在老旧移动式钻井平台设备抗环境能力较差、设施服役年限较长、设备能力不足、设备安全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海洋油气向深远海进军的步伐,亟需解决移动式钻机的更新换代问题.分析了智能中深水钻探装备深蓝探索号的抗环境能力和主、辅井口作业模式,总结了深蓝探索号在国内多口井的高效作业情况,并与老旧移动式钻机作业时效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深蓝探索号最高能够抵抗 16 级台风,南海东部海域台风季节和冬季季风恶劣环境下的作业能力较强;主、辅井口作业模式可以实现主、辅井口同时作业,相比常规单井口模式,综合作业时效提高15%左右.研究结果对南海东部油田引入中深水钻机设备选型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推动安全高效、抗环境能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应用.

    深蓝探索号智能钻探装备主辅井口作业抗环境能力作业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