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与石油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宋德琦

双月刊

1006-5539

cnpc-ngo@cnpc.com.cn

028-86014479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升华路6号

天然气与石油/Journal Natural Gas and Oi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技术性期刊。以推广国内外油气田地面建设先进技术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油气储运、油气加工、通信与自动控制、腐蚀与防腐、机械设备、电力、热工、采暖通风、环境保护、给排水、工程地质及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经济、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然气净化厂文丘里组合式急冷塔流场模拟与优化

    邱星城谢晓玲廖杰李超群...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索夫尾气处理装置应用于天然气净化厂处理高温含硫烟气时,文丘里组合式急冷塔文丘里段(以下简称文丘里段)设备内部喷淋水线上方约30 cm处出现环状腐蚀环.针对设备腐蚀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文丘里段气液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过程,研究腐蚀机理并提出优化方案.设备腐蚀原因是高温含硫烟气中的酸性组分被喷淋冷却时,与水蒸汽反应产生硫酸,当气体温度降至酸露点以下时产生高浓度硫酸,致使254SMo合金钢设备内壁发生严重酸腐蚀.文丘里段内部腐蚀无法完全解决,经模拟计算,改变喷淋雾化效果及喷嘴的喷淋夹角可大幅改变气液界面位置,改善设备腐蚀情况.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文丘里组合式急冷塔在设计及运维方面提供参考.

    康索夫尾气处理装置硫酸腐蚀计算流体力学流场模拟

    LNG接收站液氮系统改造及应用

    彭超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接收站液氮采用槽车方式,由空分厂装车后外运至接收站,这种运输方式存在耗费时间长、作业窗口时间短、易泄漏、操作不规范、抵达时效影响较多等问题.通过调研及分析液氮供应影响因素,在比选多种解决方案后确定新建液氮直供系统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新建液氮直供系统大幅降低液氮充装时间,由原来48h缩减为8h;延长作业窗口时间12 h,实现全天可接卸液氮;主要工作由集散控制系统操作员完成,全年可节约工时160 h;全年可节省液氮费用20 万元(含槽车运输费及中间费用).液氮直供系统的新建与应用为全国首例,可为国内接收站氮气供应提供新的工艺流程及可复制模板,极大降低生产成本,规避氮气供应风险.

    LNG接收站氮气供应项目改造液氮直供冷能利用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建成投产

    周舟
    74页

    LNG冷能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徐文东彭曦严万波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冷能利用有利于中国冷产业低碳转型和健康发展.总结了LNG冷能用于发电、空气分离、液态CO2 与干冰制备、冷藏与制冰及冷冻海水淡化、食品冷加工、梯级利用等技术的典型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目前LNG冷能利用存在利用率低、投产项目单一等局限性.展望了以LNG冷能为核心,耦合闪蒸气(Boil-off Gas,BOG)燃烧发电、电压缩制冷、蓄冷及光伏发电和综合供能站等多种能源供给技术,以实现多能互补、储能调峰、智能调控、综合供能,形成特色区域冷产业集群,推动分布式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LNG冷能利用梯级利用冷产业研究进展

    稠油非牛顿渗流规律及挖潜策略研究

    邓景夫田博吴晓慧高岳...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稠油因其高黏度特性,导致水驱过程中在多孔介质中流动表现为非牛顿流体渗流规律.为理清稠油启动压力梯度和黏度变化及对渗流特征和水驱规律的影响,利用原油地层黏度 24~452 mPa·s、平均150 mPa·s的S油田稠油流变性实验数据,确定了稠油启动压力梯度与油相流度的关系和稠油黏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关系,并建立了考虑非牛顿渗流规律的渗流数学模型,对S油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变黏度的非牛顿渗流规律,水驱波及面积缩小,非活塞现象加剧;水平井的驱替压力梯度大,能够有效克服启动压力并且降低原油黏度,波及范围明显大于定向井波及范围.在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稠油非牛顿渗流特征、不同黏度下的定向井、水平井动用范围图版.以此为指导优化了侧钻井,产量由25m3/d增加到70 m3/d,含水率由88%降低到4%,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对稠油油田调整挖潜工作具有较好指导意义.

    稠油油藏非牛顿流体启动压力变黏度动用范围

    浅层水平缝油藏底部注水研究

    冯晓伟石立华张恒吴东军...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井水淹规律和底部注水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部注水开发方式,并应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3 个参数综合表征水窜层位与非水窜层位特征,为底部注水选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核磁共振在线测试及岩心流动驱替实验,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示踪剂测试等综合手段,对注水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底部注水先导性试验的3 个井组单井产油量由0.054 t/d提高到0.179 t/d,含水率由15%下降到10%,地层压力提高了0.18 MPa,预测最终采收率提高了 2.1 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当渗透率变异系数<0.5、突进系数<1.5、渗透率级差<5,注入速度为0.06 mL/min,注水压力7 MPa时,注水开发效果最好.底部注水能够有效解决浅层水平缝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同类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

    浅层水平缝油藏底部注水自发渗吸驱替矿场实践

    富满油田原始地层条件原油体积系数预测公式

    何新兴李世银刘志良张万博...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是油气藏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由于直接确定体积系数的压力—体积—温度(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实验法易受样品代表性影响、成本高,现场常采用经验公式法预测.富满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具有超深、高温、超高压、不同区块间流体类型多样化的特征,现有体积系数计算经验公式误差大.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现有体积系数经验公式适用条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富满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黑油和挥发原油饱和压力及地层条件下体积系数预测经验公式,经与PVT实验值比较,经验公式计算的饱和压力及地层条件体积系数相对平均误差均小于5%,满足油田开发、生产管理要求.研究结果对塔里木盆地类似高温、超高压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有借鉴意义.

    富满油田高温超高压体积系数泡点压力经验公式

    硬地层防斜打快底部钻具组合结构优化研究

    花谊昌龙远王学迎王越之...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阜康地区深部地层岩石硬度高、地层倾角大,传统的钟摆钻具组合提速工具防斜打快效果差.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硬地层中使用扭力冲击器提高机械钻速效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既能充分释放钻压、发挥扭力冲击器提速作用,又能在大倾角地层有效防斜的"扭力冲击器+单弯螺杆"底部钻具组合(Bottom Hole Assembly,BHA).基于平衡趋势分析研究了BHA结构参数对其防斜能力的影响,确定了关键参数.现场应用表明,新设计的BHA能有效实现硬地层防斜打快目的,为深部硬地层钻井作业提供了一定借鉴.

    硬地层单弯双稳底部钻具组合直井防斜扭力冲击器

    裂缝性礁灰岩油藏微粒充填控水效果定量评估方法研究

    冯沙沙张晓林戴建文谢明英...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L油藏为天然裂缝十分发育的强底水驱礁灰岩油藏,经20 多年开发已整体处于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投产初期高含水.为改善开发效果,近几年采用自行研发的微粒充填控水工艺控水增油成效显著.为定量评估增产油量,在微粒充填控水工艺已有的机理认识基础上,通过建立模拟井区裂缝分布的控水井双重介质模型、表征裂缝充填过程的数学模型,经迭代拟合井口泵注压力建立裂缝充填动态模拟数值模型,形成了控水和未控水井生产动态预测方法,实现了控水生产井累增油量定量预测.经现场井例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动态吻合较好.研究成果为微粒充填控水工艺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礁灰岩天然裂缝控水微粒充填定量评估

    智能控制技术在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姚广玉陈胜强帅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阴极保护在油气站场腐蚀控制中极其重要,但由于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系统复杂,传统的区域阴极保护运维存在人力成本高、操作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数据准确性差、数据可追溯性不强等问题.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智能控制技术逐渐在区域阴极保护中得到应用.分析了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的特点,讨论了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智能控制技术的分类和构成,综述了智能控制技术在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中的实际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智能控制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用中重点关注的因素.研究结果为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智能控制油气站场区域阴极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