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与石油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宋德琦

双月刊

1006-5539

cnpc-ngo@cnpc.com.cn

028-86014479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升华路6号

天然气与石油/Journal Natural Gas and Oi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技术性期刊。以推广国内外油气田地面建设先进技术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油气储运、油气加工、通信与自动控制、腐蚀与防腐、机械设备、电力、热工、采暖通风、环境保护、给排水、工程地质及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经济、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密集丛式热采井钻完井配套技术研究

    张晓诚宋闯林海杨昕昊...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海石油渤海油田稠油储量丰富,探明地质储量占渤海油田总储量的56%.由于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导致其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低.在利用350℃高强度蒸汽吞吐密集丛式热采井有效动用稠油储量的钻完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平台/井口空间受限、小井距防碰风险高、低成本井身结构设计难、防砂有效期短、多轮次注采安全控制难等.通过攻关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国产随钻陀螺仪主动轨迹调控、高造斜率过程井身剖面优化、工程地质一体化过断层安全钻进、蒸汽吞吐固井、全生命周期管材选型、注采一体化井口、防砂有效性综合评价及耐高温长效防砂管柱和关键工具研发等为一体的渤海密集丛式热采井钻、完井配套技术.研究成果有助于渤海稠油规模化效益开发.

    渤海油田稠油开发蒸汽吞吐长效防砂钻完井

    基于裂缝形成机理分析的潜山裂缝地震预测技术

    明君黄江波王建立王林...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古界深层变质岩潜山气藏由于埋深大、地震成像难度高、资料分辨率低等因素导致利用宽方位地震数据进行精细高角度小尺度裂缝预测难度极大;裂缝发育期次多、走向倾角复杂多变进一步加剧了利用地震振幅反演裂缝信息的难度.针对以上难题,从变质岩基质裂缝形成机理分析入手,评估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变质岩裂缝形成能力的可行性,在裂缝形成能力评估基础上利用方位各向异性信息进行裂缝密度预测.提出一种地球物理适用的变质岩基质潜山裂缝形成能力评估模型,创新地联合利用临界应变能释放率和脆性指数评估变质岩基质潜山裂缝形成能力,通过岩相定义、地震反演和统计分类实现裂缝形成能力定量地震解释.同时基于Chapman模型的横向各向同性(Horizontal Transverse Isotropy,HTI)岩石物理模拟技术构建不同裂缝形成能力岩相的裂缝密度与方位各向异性强度拟合关系,据此在裂缝形成能力解释基础上进行裂缝密度分岩相精确预测.以上基于裂缝形成机理分析的潜山裂缝地震预测技术成功应用于潜山B构造,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变质岩基质潜山裂缝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变质岩潜山裂缝密度预测裂缝形成机理统计分类Chapman模型HTI

    中国石油首个咸水层CCS试注项目启动

    杨寒
    21页

    广义Beta小波域地震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研究

    黄江波唐何兵吕振宇张正龙...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南部海域A油田是典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由于前积体储层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主频低且纵向分辨率不够,影响单期前积体储层刻画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研究提出了将地震高分辨率处理方法表示成小波域中带有正则化约束的反演问题,引入非凸稀疏约束获得更稳健、准确的衰减补偿结果,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然后引入广义Beta小波变换,得到更佳匹配地震数据的时频谱,进而补偿每个频率衰减的基于非凸稀疏约束的广义Beta小波域地震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经A油田的无噪及含噪合成地震数据和二维地震数据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地震波强弱信号关系明显,同相轴横向变化(尖灭)突出,与井震匹配结果吻合程度较高.利用研究成果追踪解释前积体,可以准确刻画岩性圈闭的边界,为后续井位部署和井轨迹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高分辨率处理广义Beta小波变换非凸稀疏约束反问题

    渤海油田稳产增产钻完井技术进展与展望

    刘东东张启龙翁昊阳余建生...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渤海在生产油田面临的井槽、井筒资源紧张,储层产能释放程度受限,水淹储层高含水加剧等问题,通过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形成了以井槽、井筒高效利用,海上压裂增产,水淹储层高效控水为代表的渤海油田稳产增产钻完井技术体系.主要技术成果指标包括:中短半径侧钻技术全角变化率可达到18.97°/30 m,近钻头测斜盲区由23m缩短至0.6 m,突破技术瓶颈;压裂充填技术可实现177.8 mm套管内的1 趟 6 层压裂充填作业,突破作业极限;可充填式自适应防砂控水一体化技术创新采用"双层筛管、内层基管不打孔"的形式结构,实现了控水和防砂双重目标.基于油田未来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建议在浅水水下井口开采模式、精细化可控超短半径侧钻技术、海上大规模压裂作业模式和多专业协同控水模式等方面持续攻关,为渤海油田实现稳产增产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渤海油田钻完井井槽资源控水压裂

    断层封闭性评价及过断层钻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磊李治衡林海李文龙...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大某油田14 口井于垂深847~993 m处钻遇辽西一号断层,此断层为继承性生长正断层,总体为北东走向的通海底断层.针对钻遇断层可行性和过断层安全钻进问题,运用泥岩涂抹因子、断面正压力分析方法结合实际钻井情况,对辽西一号断层封闭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过断层面钻进泥浆比重设计和过断层井轨迹优化设计的过断层坍塌压力计算方法,并依据计算结果对过断层井进行轨迹优化;形成了过断层钻井液防漏堵漏技术.研究成果为钻遇断层可行性分析、井眼轨迹设计和过断层安全钻进提供了一定指导.

    辽西一号断层封闭性坍塌压力防漏堵漏轨迹设计

    渤海中南部似花状构造油气运聚过程与高丰度油气藏勘探

    宿雯石文龙刘恭利白冰...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似花状构造是渤海中南部新生代典型构造样式,对油气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基于渤海勘探实践,充分利用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总结渤海中南部似花状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精细解析其控制油气运移的过程.研究认为,似花状构造形成的深层初始汇聚和浅层二次汇聚及其叠合关系控制油气差异富集.深层初始汇聚包括潜山风化壳和沙河街组扇体两种介质,风化壳面积以及扇体的面积和厚度是初始汇聚量的主控因素;浅层二次汇聚是指馆陶组构造圈闭对油气的汇聚作用,圈闭形态与盖层条件是二次汇聚量的主控因素.深浅层汇聚中心的叠合关系决定似花状构造油气富集部位:逃逸型模式下油气在其上倾方向高部位富集;贯通型模式下油气富集于主干断层附近;偏心型模式下油气富集于次级断层附近.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成功发现了垦利6-1 油田、垦利3-2 油田等一系列规模性油气藏,也为其他源外层系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借鉴.

    渤海中南部新近系初始汇聚二次汇聚高丰度油气藏

    碳酸盐胶结物对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影响研究

    贾业刘晓健黄晓波庞小军...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含油层系,但在渤海海域的渤中凹陷北部,沙河街组由于埋深大、成岩演化复杂,储层物性一般较差.为寻找深部优质储层,以辽西凸起南段LD25-AE构造油气的新钻探井为研究对象,针对沙一二段中孔中渗储层,基于多种实验手段,明确了碳酸盐胶结物对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内发育成分、成因和产状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同生期生屑型、早期基底式胶结型和晚期交代富铁型3 类碳酸盐胶结物;储层中方解石发生了同生期蒸发泵白云石化和晚期热液白云石化两期作用.同生期强烈的波浪淘洗导致粒间孔隙较为干净,利于胶结物发育;早期碳酸盐呈基底式胶结,保存了原生孔隙空间;有机酸溶蚀了早期碳酸盐矿物和长石颗粒,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辽西凸起南段沙一二段富生屑碳酸盐混积型储层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渤海海域 3 500 m 以深的勘探潜力,为海上少井区寻找古近系深部优质储层提供依据.

    辽西凸起南段沙一二段成岩改造中深层碳酸盐胶结物

    基于多属性融合的火山机构喷发演化规律研究

    崔名喆李超吴春新路研...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渤中34-9 油田常规砂岩油藏贯穿火山机构内部,油藏储层叠置连片分布,造成岩相变化快、物性变化大以及不同期次的火山岩叠置.综合利用火山岩岩心、薄片、测井、地震融合等资料,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对渤中34-9 油田不同岩性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表述和预测,对新生界火成岩发育特征和火山机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明确多岩相沉积时期火山活动范围,并建立不同火山岩相识别方式模板.研究认为,渤中34-9 油田火成岩相可分为火山通道相、溢流相、爆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发育 5 期复合性火山喷发活动,内部发育多个单一火山旋回相序.经78 口开发井实施表明,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优化井位,可有效规避钻遇火成岩的风险,提高砂岩油藏钻遇率.研究成果可为渤海乃至国内外类似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

    渤海湾盆地砂岩油藏神经网络勘探开发火山喷发火山机构

    基于XGBoost算法的海上油田数据驱动软测量研究

    王思港刘春雨陈正文刘萌...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油田数字化、智能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油气井多相流量软测量是智能油田建设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研究数据驱动软测量模型对海上油田多相流计量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基于某海上油田160 余口井约16 000 个历史生产数据,优选电潜泵功率、电潜泵前后差压、油嘴直径、油压等生产测量参数作为模型输入辅助变量,建立了基于极端梯度增强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的数据驱动软测量模型.训练后的模型对油田2 400 个生产样本进行测试计量,结果表明模型对产油量、产气量和产水量的计量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6%.结论认为,基于XGBoost算法的数据驱动软测量模型对海上油田多相流计量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良好,可作为油田单井计量的解决方案之一,对智能油田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多相流计量软测量数据驱动智能油田XGBo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