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与石油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宋德琦

双月刊

1006-5539

cnpc-ngo@cnpc.com.cn

028-86014479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升华路6号

天然气与石油/Journal Natural Gas and Oi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技术性期刊。以推广国内外油气田地面建设先进技术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油气储运、油气加工、通信与自动控制、腐蚀与防腐、机械设备、电力、热工、采暖通风、环境保护、给排水、工程地质及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经济、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深水井动力定位钻井平台漂移风险分析

    张伟国陈彬饶志华刘坤翔...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力定位钻井平台因机动性强、适用水深范围广的特点,在恶劣天气频发、海况复杂的南海海域得到广泛应用.动力定位钻井平台主要靠动力定位系统和配置推进系统来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当平台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动力定位失效时,平台会出现漂移,隔水管和井口系统受横向力作用导致隔水管下部总成解脱,造成井筒完整性破坏,人员设备受到严重影响;分析动力定位钻井平台配置的应急解脱系统,模拟计算作业时水深、天气海况条件,给出平台偏移极限计算和动力定位系统分析建议.通过动力定位系统在中深水井作业的风险分析,完善预防应对措施,结合在南海东部海域的成功实践经验,认为动力定位系统在中深水海域具备可实施性.

    深水钻井中深水井动力定位漂移分析

    深水钻井表层作业井口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郭新军张玉山赵维青刘剑...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层导管是深水钻井作业中支撑水下井口和下部管串及水下防喷器的重要结构,研究影响表层导管承载能力的相关理论和现场实践对水下井口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了作业期间各种因素对水下井口稳定性及导管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适用于深水钻井的表层导管轴向承载能力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考虑流体密度变化,提出了表层固井作业过程中水下井口轴向载荷变化的计算方法,确定了井口轴向受力最危险工况,提出了提高井口稳定性的措施.研究认为海底浅层土壤性质、表层导管承载力、喷射作业参数、固井内外流体变化引起水下井口轴向载荷变化等是导致水下井口失稳或下沉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深水钻井表层作业提供参考.

    深水钻井井口下沉井口轴向稳定性喷射导管表层套管固井

    我国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方大气田

    杨寒
    113页

    交变热载荷下水泥环界面胶结损伤行为研究

    陈浩东罗鸣肖平罗铸...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温度、压力变化,海上高温高压井完整性失效事件频发,引发环空带压和井口抬升等问题.基于某高温高压典型井身结构,研制了全尺寸"生产套管—水泥环—技术套管"组合体实验装置,开展了3 种不同交变热载荷作用下水泥环界面胶结完整性测试,对比了小尺寸和全尺寸实物实验测试结果差异,明确了交变热载荷作用下水泥环界面胶结衰退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高温和交变热载荷对水泥环界面胶结性能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失效程度随温度和交变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水泥环界面胶结失效之前,交变热载荷作用主要破坏套管与水泥环界面之间的化学粘结作用直至套管—水泥环界面脱离,产生微环隙;微环隙的产生和拓展是导致界面摩擦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小尺寸实物实验测试结果与全尺寸实物实验测试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难以准确描述真实工况下的水泥环界面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可为高温高压井固井水泥浆设计、井筒完整性管理及井口抬升预测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交变热载荷水泥环界面胶结性能界面脱离微环隙

    南海西部高温高压井精准卡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郭书生王世越彭志春柳泽旭...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西部莺琼盆地是世界三大海上高温高压区域之一,勘探作业面临地层高温高压以及异常压力导致的钻井安全压力窗口窄的难题,实现安全钻探的必要条件之一即要实现精准卡层,进而将套管下至合适位置,保证充足的安全压力窗口钻进至目的层段.深度、压力预测的常规手段是利用邻井的时深关系和地层对比,但预测精度低、分辨率差同时也无法解决地层横向非均质性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系统开展了高温高压探井精准卡层关键技术研究,总结了一套基于常规随钻声波测井、垂直地震剖面测井和随钻电阻率前视测井技术的高温高压井精准卡层关键技术体系,为高温高压井合理优化井身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地质目的完成率和作业时效显著提升,释放高温高压勘探作业的成本压力,推动了南海西部高温高压勘探作业安全顺利实施.研究成果可为高温高压井钻探过程中准确预测目的层深度提供技术参考.

    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随钻声波垂直地震剖面随钻电阻率前视精准卡层

    我国首次在超深水碳酸盐岩勘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杨寒
    127页

    深水潜山测试井关井后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梁豪郭书生李岗刘强...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永乐8-3 构造在储层压力恢复测试中压力呈下降趋势,缺少反映储层、裂缝渗流特征的关键段、无法利用测试资料对储层进行有效评价.通过构建井筒与地层的瞬态换热模型,分析了关井后井筒内特别是压力计位置与地层中部段的温度场变化,基于温度模型校正了深水潜山储层测试过程中压力计数据,实现了关井压力恢复数据的有效评价.通过对比两井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误差与实测值误差小于1%,验证了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建立的关井后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实现了对深水潜山储层测试井温度场的有效预测,为实现关井压力恢复数据的有效评价提供了基础.

    潜山深水井筒温度场测试压力

    "最高""最深""最大"我国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杨寒
    137页

    深水带控制系统水下管汇国产化进程与展望

    郎一鸣廖仲毅许文兵宋小海...
    138-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带控制系统水下管汇是制约中国独立开发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关键设备之一.为加快深水带控制系统水下管汇的国产化进程,对深水带控制系统水下管汇的国产化意义、系统组成和要求、现阶段国产化取得的成绩等进行分析,阐述了其设计、制造、测试、安装技术和工程化产品自主化研制情况.中国已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制了国内首台500 m水深级带控制系统水下管汇,已示范应用到气田开发项目中,同时在紧凑型水下管汇和基盘式水下管汇的研发中取得了较大进展.最后对新型深水带控制系统水下管汇国产化研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深水控制系统水下管汇国产化进程应用展望

    某深水气田平台放空气回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翁旭峰苗建李春辉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某深水气田平台降压开采后,高压放空气20 000 m3/d、低压放空气5 000 m3/d因无法进入湿气压缩机入口外输而被火炬系统燃烧;项目的主要挑战在于低压放空气的回收,进口压力从近乎于0 MPa提升到2.5 MPa,新设备的组合选型和现场调试是项目的难点.为解决以上问题,通过研究和制定高低压放空气回收方案,并进行方案优选,最终采用新增2 台凝析油增压泵提升系统压力让气相重新进入到湿气压缩机的高压放空气回收方案,以及组合选型确定为新增设备液环压缩机和射流器对低压气进行回收的低压放空气回收方案.项目实施后,成功完成了预期回收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试运行过程中,通过逐一解决低压放空气回收新增设备的各种问题,保证了低压放空气回收组合设备的稳定运行,增加了类似天然气平台的放空气回收再利用的经验积累,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深水气田放空气回收凝析油增压泵液环压缩机射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