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阮长明王猛孙永玉杜寿康...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特殊生境土壤肥力的环境影响因子,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基础和决策依据.[方法]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设置47个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土壤采集和室内分析,对比研究其表层土壤肥力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①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土壤肥力受气候、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上游土壤肥力特征优于中、下游,中游土壤肥力状态最差;②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肥力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大,其中天然林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显著(P<0.05)高于稀树灌草丛,人工林土壤肥力在整体上也优于稀树灌草丛;③金沙江干热河谷海拔升高使环境温度降低、湿度增大、植被从稀树灌草丛向人工林和天然林逐渐过渡,导致土壤孔隙度和养分含量等土壤肥力特征随海拔升高而显著(P<0.05)提升;④金沙江干热河谷受光照、水分等条件影响,阴坡土壤肥力状况优于阳坡.[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肥力受不同区段、植被类型、海拔和坡向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其土壤肥力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异.因此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的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区段、植被类型、海拔、坡向等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植被恢复管理方案,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植被恢复效益.

    干热河谷流域区段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环境因子

    不同黄腐酸结构组成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启明王亚男郑重曾希柏...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找出秸秆源黄腐酸(Stalk fulvic acid,SFA)可以作为矿源黄腐酸(Fulvic acid,FA)和生化源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替代物的原因,探讨不同黄腐酸结构组成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13C核磁共振碳谱技术分析不同黄腐酸的结构组成.以冬小麦GY18204为材料,通过小麦根长、苗长、苗干重、根鲜重以及根活力等相关指标明确不同黄腐酸对小麦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通过结构分析发现SFA与BFA结构类似,与FA化学结构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SFA和BFA具有更多糖类物质和连氧芳香碳等不稳定和功能化基团,FA具有更多羧基等稳定和功能化较少基团.不同黄腐酸对小麦发芽期均有促进效果,FA可促进小麦发芽的浓度范围更大,BFA和SFA只有施加20和40 mg L-1的较低浓度可以促进小麦发芽,高浓度表现出抑制效果.适当降低氮、磷钾肥的用量后配施黄腐酸可显著促进小麦苗期生长,SFA可使根长和苗长提高20~50%,使苗干重和根鲜重提高80~150%,使根活力提高200~240%.FA可使根长和苗长增加50~80%,苗干重和根鲜重提高90~160%,根活力提高220~250%.由此可知,当黄腐酸浓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其对小麦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不同来源黄腐酸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更多不稳定和功能化基团的SFA和BFA在较低的浓度下促进小麦生长,而具有更多稳定和功能化较少基团的FA需要较高的浓度来促进小麦生长.研究结果为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制备黄腐酸及新型生物肥料提供了科学参考.

    黄腐酸结构组成小麦种子发芽小麦苗期生长

    枝条堆肥及其还田后对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和植株光合性能的影响

    李秀丽张跃吕德国秦嗣军...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究不同枝条堆肥腐解程度及还田处理对果园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及苹果植株光合性能的影响,为果园修剪枝条合理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对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进行粉碎后,按枝条碎片∶尿素∶菌剂重量比进行堆肥处理,处理1(T1)为30∶0∶0,处理2(T2)为30∶1∶0,处理3(T3)为300∶0∶1,处理4(T4)为300:10:1.堆肥60d后分别测定堆肥过程中堆肥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不覆盖为对照(CK),将4种堆肥处理产物分别进行苹果树行下覆盖还田,对应记为ST1、ST2、ST3、ST4,测定堆肥覆盖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苹果树植株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变化.[结果]尿素及菌剂添加有利于促进枝条碎片的腐解,且以两者共同添加效果更显著;与T1相比,T2、T3、T4处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显著增加.T2和T4处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无显著差异,T4处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15.60%、25.85%、26.83%.堆肥覆盖还田后,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两者均呈现ST4>ST2>ST3>ST1>CK,且表层土壤(0~10cm)效果更显著.0~10cm 土层,ST4处理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高44.98%、36.57%、51.47%、29.74%.枝条堆肥覆盖还田可提高果树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能,且以ST4处理效果最显著.其中ST4处理叶绿素含量分别比ST1、ST2、ST3高12.01%、5.72%、10.80%.与CK相比,ST1、ST2、ST3、ST4处理均可以提高果树植株净光合速率,但以ST4处理光合速率最高,比CK高29.85%.[结论]枝条碎片堆肥添加尿素、菌剂有利于加速其腐解进程,腐解产生的堆肥覆盖还田后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果树植株光合性能.

    苹果枝条堆肥有机质土壤养分光合参数

    氮磷钾配施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朱先海王泽张聪王耀锋...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不同氮磷钾配施对棉花生长、养分积累量、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实现沙雅县棉田减肥增效和丰产增收.[方法]以棉花为供试材料,在施肥处理氮、磷、钾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设置对照(C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和氮磷钾配施(NPK)5个处理,系统分析不同氮磷钾肥配施棉花各个生育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和养分积累量的变化响应特征,探究氮磷钾配施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棉花生育期的递进,不同氮磷钾配施处理的整株干物质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花铃期-吐絮期;在棉花蕾期,氮、磷肥与植株干物质量呈显著相关;NPK施肥处理下的根、生殖器官和整株的氮素养分积累量呈递增趋势,而茎和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棉花吐絮期时,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达最大值;NPK施肥处理棉花籽棉产量最高达4583 kg hm-2,较NP、NK和PK处理分别增产5.92%、9.93%和11.10%;棉田氮、磷、钾素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1.59%、14.52%和69.29%.[结论]当施氮量为300 kg hm-2,施磷量为150 kghm-2,施钾量为90 kg hm-2时,可有效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并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对棉花生长效果最佳.

    棉花氮磷钾配施产量肥料利用率沙雅县

    稻田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张继宁王乐惠孙会峰张鲜鲜...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适宜稻田施氮量以保障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提升,协调土壤养分和水稻品质之间的供需平衡.[方法]以"沪旱61"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了 4个稻田施氮量(折合纯N分别为0、100、200和300kghm-2)以解析稻田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施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在5.2~9.0 t hm-2范围,比对照提升41.0%~71.7%.随施氮量的增加,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下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下降,降幅分别达9.7%~45.5%和23.3%~70.7%.稻米食味品质是影响稻米综合品质的关键因素.统计学分析表明,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土壤中硝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而直链淀粉含量与土壤中硝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在保证水稻稳产和稻米品质提升的前提下,"沪旱61"水稻栽培的最佳氮素用量为200 kg hm-2.

    水稻稻米品质施氮量长期定位

    长期化肥有机替代对黑土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高纪超李强朱平彭畅...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化肥有机替代是培肥土壤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氮素转化相关酶是氮素进入土壤后转化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研究化肥有机替代对土壤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对于后续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国家黑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平台,探究了 32年长期化肥有机替代在玉米生育期对黑土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及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选取四种处理:不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秸秆部分替代化肥处理(NPKS)、有机粪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NPKM).[结果]NPKS,NPKM在玉米生育期内提高了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及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具体趋势为NPKM>NPKS>NPK>CK.与NPK相比,NPKM与NPKS在玉米生育期内平均分别可以提高29%和21.9%的脲酶活性,2.7%和2.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39.8%和24.1%的硝酸还原酶活性,8.4%和6.1%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秸秆与有机粪肥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效果相反,与NPK相比,NPKS在玉米生育期内平均提高了 15.9%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而NPKM却使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了 9.3%.在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亚硝酸还原酶则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有机物料部分替代化肥提高了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的活性.

    黑土化肥有机肥长期定位酶活性

    生态系统生境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林佳敏郑甜甜袁慧兰鲍雪莲...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为了预测生态系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瞬时响应,需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在我国北方地区同一纬度的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设置土柱置换试验,对生物标识物磷脂脂肪酸和土壤因子进行分析,探究土柱置换两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境改变的响应并明确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①森林土壤置换到农田生境后,上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总微生物生物量下降了 28.2%,细菌生物量下降了 27.9%,真菌生物量下降了 44.1%,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下降了 39.6%,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下降了 18.8%,放线菌生物量下降了 19.8%;置换的下层土壤中仅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②农田土壤置换到森林生境后,上层土壤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下层放线菌生物量和总微生物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均与土壤因子显著相关,其中土壤含水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率可占到27.5%~50.9%.[结论]整体来说,农田生境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强度要大于森林生境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土壤含水率是生境改变后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

    土柱置换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土壤因子气候生境变化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四川泸石高速公路边坡土壤胞外酶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杨敏阳珍胥晓严贤春...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边坡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以及驱动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为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泸石高速公路边坡裸地(BL)、恢复草地(RG)、恢复林地(RW)和自然草地(NG)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含水量、pH值、碳、氮、磷及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①自然草地和恢复林地土壤含水量最高,裸地含水量最低,而自然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氮含量最高,裸地最低;②裸地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1,4-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其余三种植被类型;③除向量长度(VL)外,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且向量角度均大于45°,这表明四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更易受到磷元素限制;(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C/N、含水量、pH值、全C含量和N含量5个土壤因子共同解释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异的84.7%;其中,土壤C/N和含水量分别解释其变异的52.4%和39.2%.[结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能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土壤C/N和含水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起主要调控作用,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活性主要受磷元素限制.整体来看,自然草地和恢复草地要优于其他两种植被类型.

    公路边坡植被恢复土壤胞外酶酶化学计量比泸石高速

    一株产吲哚乙酸的Bacillus velezensis JB0319的筛选、鉴定及其促生作用

    周益帆王金斌何川岳童...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高产吲哚乙酸的促生菌株,分析菌株的功能基因组成和促生潜力,为微生物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通过96孔板微培养结合Salkowski比色法筛选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pakchoi)根际土壤中具有产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能力的根际微生物,并定量复筛高产1AA的菌株.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菌株在溶磷、产铁载体、产1-氨基羰酰-1-环丙烷羧酸(1-amino-1-cyclopropanecarboxylic acid,ACC)脱氨酶及产生物膜等方面的促生潜力.进一步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促生效果,从基因组水平初步解析菌株的促生机制.[结果]经鉴定,JB0319是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IAA产量高达30.05 μg mL-1,具有较强的溶磷、产铁载体、产ACC脱氨酶和产生物膜能力.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JB0319后,青菜的株高、鲜重、根长、根粗和叶片数显著增加,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17.06%、96.42%、125.77%、50.56%和33.33%.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贝莱斯芽孢杆菌JB0319具有57个与植物促生功能相关的基因.[结论]Bacillus velezensis JB0319可作为候选根际促生菌,为微生物菌剂的开发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

    植物根际促生菌吲哚乙酸贝莱斯芽孢杆菌盆栽试验促生功能基因

    三种钝化剂对镉-砷复合污染水稻土修复效果研究

    杨润罗燕黄金富邵梦迪...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目的为寻求高效、经济的钝化剂用于修复镉-砷(Cd-A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为保障粮食安全及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以Cd-As复合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培试验,以无添加空白为对照(CK),通过外源添加CaCO3(CA)、水稻秸秆(JG)、水稻秸秆生物炭(SW)对比三种钝化剂对Cd、As的钝化效果,同时关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肥力指标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能在有效钝化Cd-As的同时还可提高农田土壤生态功能的钝化剂.[结果]结果表明,与CK相比,CA、JG和SW处理下Cd毒性浸出率分别降低了 6.13%、8.97%和12.3%,As毒性浸出率分别降低了 9.02%、4.24%和5.42%;同时,CA和SW处理下残渣态Cd分别增加了12.2%和12.1%,残渣态As分别增加了 28.7%和15.1%.与CK相比,三种处理下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SW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最高,与CK相比分别提升了 7.51%、9.14%和15.6%.此外,与CK相比,SW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 35.3%和12.2%.[结论]综上,生物炭在修复Cd-As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添加即可降低Cd、As有效性,还可提升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特别是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良好修复材料.

    钝化剂生物炭土壤养分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