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莽山土壤发生学属性的垂直分异与系统分类

    田宇盛浩肖华翠欧阳宁相...
    301-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弄清亚热带地区花岗岩中山土壤发生学属性与土壤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方法]选取莽山不同海拔带的8个典型单个土体,野外观测土壤剖面形态,室内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划分土壤类型,在地理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和国际土壤系统分类之间进行参比。[结果]土体厚度介于18~180cm,以山体中部最为浅薄。质地主要为砂质壤土和砂质黏壤土,黏粒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体上部(>1000 m)土壤B层有腐殖质、黏粒胶膜和黏粒累积形成的黏化层。土壤有机碳和CEC值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但腐殖质层浅薄,多为淡薄表层。这些土壤指标呈垂直地带性,反映了花岗岩中山土壤发生学特性。供试剖面土壤呈酸性,铝饱和度和铁游离度较高,铁质特性与铝质现象普遍,CEC为9。7~29。1 cmol(+)kg-1,一些土壤发生学属性指标(土壤色调、pH、铁游离度、铝饱和度)无明显垂直地带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划分出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4个土纲、5个亚纲、6个土类、8个亚类、8个土族和8个土系。[结论]土纲垂直带谱为雏形土、富铁土(400~700 m)—雏形土、新成土(700~1200 m)—雏形土、淋溶土(1200~1800m),呈组合、跨带地域分布规律。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相比,土壤系统分类侧重体现更多土壤发生学属性指标,同一海拔带内划分出了更多土壤类型,反映土壤多样性。

    花岗岩垂直带性成土因素土壤系统分类分类参比

    基于土壤质量指数法省级尺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吴文元金海涛王玉雯张卫清...
    310-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福建省土壤常规五项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因地制宜地保护和提升省域耕地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福建省4756组耕地土壤常规五项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数据为基础,应用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方法和GIS技术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和空间分布图绘制。[结果]福建省土壤常规五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pH值5。48、有机质23。01 g kg-1、碱解氮146。69 mg kg-1、有效磷74。00 mg kg-1、速效钾145。74 mg kg-1,表现出省域土壤酸化严重、有效磷和速效钾丰富、有机质和碱解氮适中的现状,且"闽东南"的土壤pH、有效磷和速效钾高于"闽西北",而有机质和碱解氮则是"闽西北"高于"闽东南"。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SQI的平均值为0。637,其中,厦门市SQI最高为0。671,泉州市SQI最低为0。558;有效磷在SQI中的贡献最大26。20%,而pH值则最小11。07%,且SQI与各土壤指标均显著正相关。同时,福建省SQI空间分布整体上呈"闽西北"高于"闽东南"的变化趋势。[结论]福建省耕地土壤质量整体以中高等水平为主,严重的土壤酸化和过量的有效磷是关键限制因子,建议积极开展以土壤酸化改良和磷肥减施为核心的土壤质量提升研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福建省土壤养分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质量指数空间分布

    乌鲁木齐市土地多功能利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霄杨俊孝张飞云
    32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时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应对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提供新途径。[方法]选择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采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兴趣点(POI)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通过熵模型与景观格局分析法,解释2012~2020年间土地多功能利用时空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土地多功能利用影响因素的强度及类型。[结果]①研究区土地多功能利用时空分布整体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演化趋势。②2012~2020年间,乌鲁木齐市生产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下降至420。68 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下降至18。17%,具有明显零散式扩展趋势;生活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增长至941。71 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增长至40。67%,形成了"主核心-副核心"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增加至778。65 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增长至33。61%,已初步形成三条放射状城市楔形绿道;混合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增长后下降至174。68 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骤降至7。55%,在城市左翼纵向扩张。③高程、人口密度、人均GDP及地方财政支出为增强型影响因子,土地垦殖率、城镇化率、农用地转建设用地面积为减弱型影响因子,森林覆盖率、人均水域面积、建设用地比例为波动型影响因子。[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与扩散轨迹紧密联系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从生产、生活、生态、混合功能协调发展的角度,借助政策的实施提升城市空间利用质量。

    土地多功能利用时空特征地理探测器模型影响因素乌鲁木齐市

    四川省安宁河流域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陈磊王诚成
    33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摸清重要流域耕地非粮化状况,为地区耕地高效利用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方法识别2001~2021年四川省安宁河流域耕地非粮化特征,构建经济计量模型探究非粮化驱动因素。[结果]①2001~2021年,耕地非粮化率总体有所下降,其地区差异程度呈现"降低→提高"的时间变化态势,存在正偏态分布且相对均匀;②耕地非粮化率呈现攀枝花段高、凉山州段低的空间格局,具有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趋势,总体上以凉山州段中部为低值中心,向南北扩散且呈现低值区向高值区演变特征;③耕地非粮化率空间热点状态由"北部热点集聚、中部不显著、南部冷点集聚"向"北部单个热点区、其余区县不显著"的转变,冕宁县一直处于热点状态;④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城镇化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地均农机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耕地非粮化率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流域段存在差异。[结论]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应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加大农业技术攻关、优化流域空间格局,进而严控非粮化增长,稳固地区粮食生产。

    耕地非粮化率空间特征驱动因素四川省安宁河流域

    不同草灌复合样地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王晨光马波李占斌胡晓珂...
    341-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同草灌复合样地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机制。[方法]试验选取研究区域内分布较广的草灌复合样地:柠条锦鸡儿、柠条锦鸡儿+冰草、柠条锦鸡儿+铁杆蒿,探究不同草灌样地在固定流量和坡度下的土壤分离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结果]样地类型、采样距离以及土壤深度三个主效应均对土壤分离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样地在灌木基部的土壤分离速率均值均高于距灌木基部50 cm处的土壤分离速率。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重要性分析表明,在影响土壤分离能力的根系和土壤指标中,相对重要性最高的分别是根长密度和大于0。25 mm团聚体。根长密度(RLD)、团聚体(Ag)与土壤分离能力(Dc)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Dc=(RLD×Aga)1/b表示,在不同样地该函数的R2均在0。72以上。整体来说,在不同样地土壤分离率最低的为柠条锦鸡儿+铁杆蒿样地。[结论]根长密度和大于0。25 mm团聚体是影响影响土壤分离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不同样地根系及土壤性质影响土壤分离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长密度土壤团聚体相对重要性黄土高原草灌样地

    不同营林措施对川东华蓥山杉木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细根分布的影响

    何欢康必均尹婧李菲...
    35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不同营林措施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细根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川东华蓥山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无处理样地为对照,对比分析间伐、除灌、套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凋落物去除4种营林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细根分布特征。[结果]不同营林措施中,间伐林各土层土壤大于0。25 m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为最高,各土层干筛、湿筛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最大。相比对照,间伐林0~10cm、10~20 cm和20~40 cm 土层干筛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显著增加46。76%、34。63%和43。78%(P<0。05),湿筛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显著增加45。23%、70。11%和77。98%(P<0。05)。不同营林措施0~10cm 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和细根根质量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根长密度和细根根质量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0~10cm土层套种香樟的细根根长密度和细根根质量密度最高。间伐、除灌后营林的根系大量补偿生长,细根根长密度和细根根质量密度较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营林措施下根系特性因子细根根长密度和细根根质量密度能显著改变>0。25 mm团聚体含量,从而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结论]间伐后杉木林土壤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团聚体稳定性最高,套种香樟、间伐后杉木林表土细根发达程度较高。因此,建议川东地区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应优先考虑适度间伐。

    杉木间伐除灌套种凋落物去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细根分布

    鄂中丘陵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资源量研究——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

    郑雄伟向武刘磊魏凌霄...
    360-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硒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探明富硒土壤的分布状况,系统掌握土壤硒资源数量分布特征则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硒资源的前提条件。[方法]本研究以鄂中丘陵区湖北省钟祥市为研究区,以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为基础,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双层网格化采样模式,采集分析2479件表层土壤样、60件深层土壤样、148件有效态元素土壤样,分析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类型关系,并用硒含量-土层深度直线关系式估算土壤硒资源量。[结果]研究区内深层土壤的硒含量普遍小于表层土壤硒含量;土壤硒赋存形态以惰性态为主,惰性态占73。05%,中等利用态占17。69%,交换态占8。31%,易利用态仅占1。40%;区内表层(0~0。2m)和深层(1。2~1。8m)土壤硒资源量分别为29。22t和168。44t;储硒量最大的两类土壤是潮土和水稻土。[结论]研究区土壤硒资源量较丰富,深层硒资源量大于表层;土壤中含硒物质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和生物化学活动的积累;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为此可通过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农家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继而增加土壤硒资源数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土壤硒资源开发利用和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钟祥市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土壤硒资源量

    安徽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传递函数构建与精度评价

    潘启凤曾荣
    374-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于化学测定方法费时费力,很多历史土壤资料缺少阳离子交换量(CEC)信息。本研究旨在基于易获取的变量建立安徽省土壤CEC的预测模型。[方法]利用覆盖安徽全省区域的711个土样的有机质含量、颗粒组成和土壤pH的信息,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CEC预测模型;并按土壤层次、土壤类型、母质、土地利用方式、质地和石灰性六种分组方式检验了其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①利用全省未分组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精度较低,调整R2仅为0。33;②按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石灰性进行分组,整体上可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调整R2提升至0。44~0。93;但按土壤层次、母质和质地进行分组,模型精度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有所下降;③预测安徽省土壤CEC的参数重要性依次为土壤黏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结论]基于未分组数据集上建立的安徽省土壤CEC模型精度很低,依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石灰性进行分组可提高CEC的预测精度,对CEC预测最重要的变量是土壤黏粒含量,其次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传递函数有机质黏粒pH

    不同炭化条件制备油茶果壳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侯建伟邢存芳杨莉琳杨枣童...
    383-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炭化条件制备的油茶果壳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为生物质炭的制取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不同炭化温度(T:400℃、500℃和600℃)、恒温时间(t:2h、4h和6h)和升温速率(v:150℃h-1)条件下将油茶果壳制成了9种生物质炭,借鉴材料科学的方法,研究其热失重特征、形貌结构、表面官能团种类和有机组分含量等内容。[结果]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相继分解,600℃以后进入热失重稳定阶段。400℃ →600℃升温炭化过程中,油茶果壳生物质炭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由Ⅳ型转为Ⅲ型;400℃时,中孔丰富,总孔容积0。00309~0。00351 cm g-1;500℃和600℃时,大孔丰富,平均总孔容积分别为0。00352 cm g-1和0。00390 cm g-1。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和恒温时间的延长,C=O和C-O-C消失,-OH、—CH2、C=C、C=O、o-H和Si-O-Si的伸缩振动峰逐渐缩窄;同时由于C=O、-OH、C-O-C等基团的逐渐分解或重组导致油茶果壳生物质炭中H、O元素减少,C元素富集,H/C、O/C和(N+O)/C也明显降低。[结论]油茶果壳炭化过程是芳香性增强,亲水性和极性减弱的富C脱挥发分过程。炭化温度是影响油茶果壳生物质炭C、H、O、N元素含量、微观特征、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构型的主要因素,而恒温时间是影响油茶果壳生物质炭孔径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T400t4V150处理的微孔、中孔和大孔结构在体系中大量分布,尤其是中孔结构最为丰富且孔径分布范围更窄。

    油茶果壳生物质炭热重分析微观特征孔隙结构有机组分

    海拔梯度和原生林转换对北热带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王平俞筱押丁智强谭小爱...
    391-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北热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对海拔梯度和原生林转换的响应特征及内在机制。[方法]以中国红河蝴蝶谷地区海拔105~3012 m的山地和原生热带雨林转换而来的香蕉和橡胶种植园为研究对象,研究0~40 cm 土壤有机碳(SOC)在海拔梯度和原生林转换后的变化情况,并用最小角回归(Least Angle Regression,LARS)、偏相关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探究气候和土壤理化因子的耦合驱动作用。[结果]①海拔与SOC呈显著正相关,从低海拔的砖红壤带到高海拔的棕壤带,SOC储量增加了452。1%(0~40cm 土层),该变化主要受土壤容重(BD)、酸碱度(pH)、全磷(TP)、速效氮(AN)和年平均气温(MAT)的驱动,偏相关分析表明MAT对SOCD的作用不随土壤理化因子而改变,但土壤理化因子对SOCD的作用却受MAT的控制。②低地原生林转换为橡胶和香蕉种植园后SOC储量分别损失了49。7%和43。5%,SOCD损失与土壤BD增加和C/N减小有关,二者反映了原生林转换后凋落物归还减少和侵蚀加强两个重要的生态过程。[结论]北热带山地土壤碳密度极易受到年均气温的影响,而低海拔土壤碳密度主要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调控,未来对土壤碳密度的评估除考虑垂直梯度分异外,还应考虑原生林转换为种植园导致的土壤有机碳损失。

    土壤有机碳密度海拔梯度热带雨林原生林转换热带种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