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比例有机无机氮配施对长期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昱杭唐旭姜振辉周家树...
    401-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有机无机氮肥配比对南方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实现水旱轮作体系中水稻的高产高效和有机无机肥料的科学配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依托水稻-冬小麦轮作体系,以常规施氮量(225 kgNhm-2)为基准,在水稻季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氮(CF)、75%化肥氮+25%有机肥氮(25%M)、50%化肥氮+50%有机肥氮(50%M)、25%化肥氮+75%有机肥氮(75%M)以及100%有机肥氮(100%M)6个处理,在第7个轮作周期水稻季分析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相比对照处理,施肥处理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吸氮量。水稻产量和籽粒吸氮量均随着有机肥占比的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5%M处理下水稻产量和吸氮量最高,但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施肥处理的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变化范围在29。4%~50。0%之间,偏生产力范围为51。5~57。1 kg kg-1之间,其中以25%M处理下氮素效率最高。相比对照处理,不同施肥处理均降低氮素内部利用率,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CF处理降低了土壤pH,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的土壤pH高于CF处理。在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处理中,提高有机肥占比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和无机氮含量。根据灰色关联分析,与稻米产量关联度从高到低的土壤因子依次为:铵态氮、全碳、全氮、硝态氮、pH。[结论]在常规施氮量的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施氮比例为25%有机肥+75%无机肥的配施方案,能够保证水稻籽粒产量、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不下降的前提下,提升土壤碳氮含量和缓解土壤酸化效应。因此,基于南方稻麦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的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相较于纯化肥处理,具有更大的产量优势和减肥潜力。

    有机肥替代水稻产量水稻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养分

    长期实施梯田和生草措施对红壤坡地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祖梅杨茂进杨雨珂李晓非...
    412-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具有地区差异性,长期实施梯田和生草措施在红壤丘陵区坡地果园的水土保持效应亟需进一步研究。[方法]试验选择典型红壤丘陵区采用不同工程措施(顺坡和梯田)和生物措施(清耕和生草,以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为生草品种)的 20 a 林龄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果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措施下果园土壤养分含量与迁移特征,以及果实产量的差异,对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应。[结果]①坡地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坡位分布特征因措施不同差异显著,梯田和生草措施均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在坡面上的迁移性。②梯田和生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氮和钾的含量。其中,梯田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含量平均增幅分别达23。0%、6。5%和38。6%。生草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41。4%、38。5%和28。5%。采取梯田生草综合措施下的果园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最高。③生草措施显著提高了枇杷果实产量,并以梯田生草果园的平均产量最高,其产量比顺坡清耕、顺坡生草和梯田清耕果园分别增加了36。0%、6。5%和27。5%。[结论]梯田生草综合措施能够降低坡地果园土壤养分迁移,有利于坡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保持,是红壤丘陵地区坡地果园最优的水土保持措施。

    红壤丘陵区养分迁移有机质速效养分产量

    植物-土壤反馈对外来植物节节麦入侵过程的影响

    孔秋真赵晓东
    420-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探讨植物土壤反馈在节节麦入侵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节节麦的入侵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节节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节节麦入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通过种子萌发及盆栽控制试验,探讨了不同入侵程度土壤对节节麦及其主要伴生植物—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反馈作用。[结果]节节麦的入侵降低了入侵地土壤养分,其中,至重度入侵时,入侵土壤中全钾、硝态氮、铵态氮及有效磷含量较裸土下降达到显著水平(P<0。05);入侵土壤对节节麦自身种子萌发影响较为明显,且整体呈正反馈作用,但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相对较小;入侵土壤的化感物质残留对小麦生长表现出负反馈作用,且占绝对优势;而土壤真菌对节节麦幼苗株高生长、叶和总生物量的积累则呈占主导地位的正反馈作用。[结论]节节麦的入侵降低了土壤养分,改变了土壤真菌及化感作用,创造了有利于其自身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土壤生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对小麦的竞争优势。因此,积极的植物土壤反馈促进了节节麦的入侵。

    节节麦植物土壤反馈土壤养分化感物质

    盐碱处理对高羊茅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的影响

    唐慧敏倪晓臻王颖超张雅洁...
    428-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高羊茅(Festuca elata'Crossfire Ⅱ')为试材,研究不同程度盐碱处理对高羊茅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网络复杂性的影响。[方法]按9∶1∶1∶9摩尔比例混合NaCl、Na2SO4、NaHCO3和Na2CO3四种盐,配制0、200、400和600 mmol L-1 4个浓度盐溶液,分别为S0、S1、S2和S3处理。不同浓度盐溶液定时定量浇入种植高羊茅盆栽土壤中,90天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与S0处理相比,S1和S2盐碱处理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无显著影响,S3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盐碱处理也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随盐碱处理程度的增加,优势门子囊菌门真菌相对多度逐渐增加,壶菌门真菌相对多度逐渐降低。与真菌相比,盐碱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较小,仅S3处理降低了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但对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无显著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盐碱处理通过影响有机碳和有效磷对土壤真菌群落产生间接影响。[结论]高浓度盐碱处理降低了高羊茅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但对细菌群落影响较小。

    盐碱处理细菌群落真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高通量测序

    砒砂岩区沙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平茬的响应

    祁慧娟郭月峰姚云峰祁伟...
    437-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内蒙古砒砂岩区是黄土高原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针对目前砒砂岩区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掌握砒砂岩区平茬后沙棘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明确平茬对沙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该区已进入衰退期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对平茬(齐地平茬0cm,留茬10cm,15 cm,20cm)与未平茬条件下沙棘林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微生物数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中各个指标表明15 cm平茬处理较其它平茬处理优,各个平茬处理下根际土壤pH变化不明显。②15 cm平茬处理特有扩增子序列变异(ASV)且数目最多。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土层0~10cm最高,平茬处理组15 cm最高,平茬处理组高于未平茬处理。各个平茬模式0~10 cm根际土壤深度之间成分相似,20~30 cm根际土壤深度之间成分相似,10~20 cm根际土壤深度成分不相似,平茬处理组中15 cm分布相对独立。③4个沙棘平茬模式和对照组未平茬根际土壤样本共检测到细菌37门、116纲、227目、356科、634属和697种。门水平属水平下0~10cm土层相对丰度最高,门水平属水平下15 cm平茬处理相对丰度最高。④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优势门丰度相关性分析,根际土壤有效磷与大部分细菌优势门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沙棘留茬高度为15 cm时最好,平茬有利于沙棘林下根际土壤修复,间接反映出平茬对沙棘更新复壮是有利的。研究结果可为砒砂岩区沙棘人工林更新复壮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砒砂岩区沙棘根际土高通量测序技术细菌群落多样性

    长期"化肥有机替代"提升红壤腐解微食物网生态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

    罗美玲邢稳韩硕袁梦...
    448-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究长期"化肥有机替代"对土壤腐解微食物网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土壤可持续培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南方红壤长期施肥田间定位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腐解微食物网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长期化肥有机替代的响应,并通过共现网络分析方法评价长期化肥有机替代对土壤腐解微食物网生态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长期化肥有机替代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整体微食物网的物种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及整体微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各功能群生态网络的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连通性和模块化程度等绝大多数拓扑参数均表现为化肥有机替代处理下较高;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化肥有机替代处理各功能群生态网络的鲁棒性较高,细菌、原生动物、线虫和整体微食物网生态网络的脆弱性较低。[结论]长期化肥有机替代提高了南方红壤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及整体微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提升了微食物网的生态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对土壤生态功能有着潜在的改善作用。

    化肥有机替代土壤微食物网线虫原生动物微生物生态网络

    耐低温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活性研究

    齐笑萱张阳赵爽韩斯琴...
    460-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筛选低温下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种资源,促进秸秆在低温条件的快速腐解。[方法]本研究利用低温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刚果红定性、内切β-葡聚糖酶活力定量等分析方法进行低温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依据菌株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菌种,探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产酶能力,并对粗酶提取物进行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结果]①筛选到一株低温下高效产纤维素酶的真菌ZY-50,鉴定为球芽异普可尼亚菌(Metapochonia-bulbillosa),目前尚无该菌产纤维素酶的报道;②球芽异普可尼亚菌ZY-50可在低温条件下生长并具有较强产纤维素酶能力,其内切β-葡聚糖酶活力在28℃、16℃、10℃温度下分别为76。03 U mL-1、128。34 U mL-1和115。67U mL-1,该菌在16℃下产外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较稳定,最高分别为2。31U mL-1、2。43 U mL-1,16℃下滤纸酶活力最高为7。89 U mL-1;③粗酶提取物的内切β-葡聚糖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在10~40℃温度下,在1。5 h内相对酶活为90%,最适pH为5。0,10 mmol L-1 Co2+对其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球芽异普可尼亚菌ZY-50可在低温条件下生长且产纤维素酶活力较强,在促进秸秆低温腐熟方面具有较好的的应用潜力。

    秸秆腐熟低温纤维素酶真菌

    滨海盐度梯度土壤中固氮菌和反硝化菌的分布特征

    宋延静马兰张晓黎王洁...
    471-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讨滨海土壤盐渍化过程对氮转化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滨海盐土自然盐度梯度下固氮菌和反硝化菌的分布特征。[方法]在莱州湾南岸及黄河口采集自然盐度梯度(0。64%~5。18%)土壤样品,人为划分为低盐度(0。64%~0。76%)、中盐度(1。25%~2。39%)、高盐度(3。49%~5。18%)三个梯度,利用荧光定量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不同盐度梯度土壤中固氮菌(nifH基因)和反硝化菌(nosZ、nirS、nirK基因)的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固氮菌丰度在低盐区显著高于中、高盐区(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ifH基因拷贝数与土壤NO3-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Shannon指数与土壤平均粒径(d0。5)显著正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nifH基因群落结构与土壤盐度显著相关(P=0。04)。反硝化菌在该区域盐土中以nirK基因型占主导,nirK、nirS和nosZ三种基因的拷贝数受盐度影响不大,但(nirK+nirS)/nosZ拷贝数比值随盐度升高而显著升高。无机氮营养是影响该区域盐土反硝化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滨海土壤盐渍化程度显著影响固氮菌的丰度、群落结构和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的比值,可能影响土壤氮循环过程及N2O排放,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滨海盐土固氮菌反硝化菌盐度梯度环境响应

    有机酸对滇水金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重金属解吸的影响

    陈倩张先言黄琳曦吴星杰...
    483-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外源有机酸对滇水金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重金属解吸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滇池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滇水金凤根系分泌物,研究不同浓度(0、0。005、0。01、0。05、0。1 mol L-1)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酒石酸对滇水金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铅(Pb)、铜(Cu)、锌(Zn)解吸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5种有机酸均能显著促进土壤中Cu和Zn的解吸,且随有机酸浓度增加其解吸量增大,根际土壤中重金属解吸量大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以0。1 mol L-1 丁酸对Pb、0。1 mol L-1酒石酸对Cu和Zn的解吸量最大,分别为19。41、22。40和22。97 mg kg-1。Cu和Zn的解吸分配系数(Kd)随5种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降低,Kd均在纯水处理时达最大值,分别为360。79和6592。64 L kg1;非根际土壤中仅0。1 mol L-1丙酸能解吸Pb,乙酸浓度为0。005、0 mol L-1时Cu、Zn的Kd最大,分别为11079。68、3452。75 L kg-1。5种有机酸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滇水金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木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磷酸酶活性,以0。1 mol L-1戊酸、酒石酸分别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181。88±2。54和717。34±6。64 nmol h-1 g-1。土壤酶活性与有机酸浓度、Cu和Zn解吸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酸处理下滇水金凤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结论]有机酸处理能增加滇水金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Pb、Cu、Zn的解吸量和土壤酶活性,解吸后的重金属Cu、Zn能激活土壤酶活性。

    滇水金凤重金属解吸分配系数土壤酶相关性分析

    连续5年施用钝化剂对根际土壤镉活性及在水稻植株体内转运与累积的影响

    张丽娜何雨茹盛浩刘鑫...
    494-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连续5年施鸡粪发酵有机肥、生石灰和Si-Ca-Mg 土壤调理剂后,对水稻根际土壤镉(Cd)活性、水稻各部位Cd累积量和转运系数产生的累积作用效果。[方法]选取Cd污染风险管制的酸紫泥田为研究对象,应用大田配对试验,于2015年开始单施三种钝化剂,并于2019年晚稻黄熟期,采集土壤及植株样品,测定根际土壤和水稻各部位Cd含量,研究根际土壤Cd活性和水稻各部位Cd的累积及转运对连续5年钝化剂施用的响应。[结果]连续施有机肥、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处理后,分别显著降低水稻糙米、茎叶和根系Cd含量60%~75%、40%~77%和17%~48%(P<0。05);其中,连续施石灰、土壤调理剂处理后,糙米Cd平均含量降至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值(0。2 mg kg-1)以下。此外,连续施有机肥、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后,分别显著降低了Cd由水稻根系向茎叶、茎叶向糙米的转运系数26%~38%、29%~58%和根际土壤DTPA提取态Cd(DTPA-Cd)含量13%~33%,但也提高了根际土壤pH值0。2~0。9个单位,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也呈上升趋势(P<0。05)。糙米Cd含量主要与水稻植株Cd转运系数、土壤pH、DTPA-Cd、交换态钙和络合态铁含量相关。[结论]土壤Cd污染风险管制的酸紫泥田,连续5年施生石灰、Si-Ca-Mg 土壤调理剂后,可实现稻米达标生产。稻米Cd累积量下降与水稻根际土壤Cd活性降低、植株Cd富集转运能力降低有关。

    Si-Ca-Mg土壤调理剂酸紫泥田水稻土双季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