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的东北地区耕地土壤条件空间分布特征

    李超赵洋杨翠翠张超...
    601-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土壤条件是耕地质量状况的重要体现,准确掌握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实现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的基础。[方法]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中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 4项耕地土壤条件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土壤条件综合指数 4种方法,对东北地区耕地土壤条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东北黑土地利用与保护提供支撑参考。[结果]东北地区土层厚度大于60 cm的耕地占东北地区耕地总面积的 53。72%,土壤质地主要为壤质,有机质含量高,且以弱酸性为主,强酸性和强碱性占比较少。东北地区土壤条件呈现中部热点集中分布、冷点在四周零星分布的空间格局。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温度、降雨等对土壤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更大。东北地区耕地土壤条件指数介于 44。02~78。66之间,优、良等耕地占比高达 98。07%。[结论]东北地区耕地土壤质量较高,但不同区域耕地土壤条件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应充分考虑土壤条件的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措施。

    耕地质量土壤条件空间分异东北地区

    1986~2018年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袁承程秦宁李亚南张海涛...
    610-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黑土资源保护提供对策建议。[方法]构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的速率和强度指标,应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 1986~2018年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①1986~2018年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总面积为 4953。47 km2,其中,2009~2018年占用黑土资源总面积为 1584。75 km2,年均占用速率较 1986~2009年增加了29。62 km2 a-1;②2009~2018年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的年均强度值为 0。58,较 1986~2009年提升了 0。04;③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速率和强度在空间上具有高度集聚性,且占用强度的集聚性整体高于占用速率;④经济越发达、人口密度越高、距离道路越近的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速率越大,地级城市周边低海拔缓坡地带的黑土资源更容易被占用。[结论]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速率持续增加且呈现两极分化特征,东北地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超过一半来源于黑土资源,且比例不断扩大,其中社会经济、可达性、自然条件是东北地区城镇扩展占用黑土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

    城镇扩展黑土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东北地区

    新疆天山盐碱荒地土壤开垦种植效应分析

    巩晓芳赵毅彭轶楠陈玉坤...
    62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垦荒种植对新疆天山盐碱荒地降碱降盐作用和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为盐碱荒地的开垦改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盐碱荒地及其开垦种麦地 0~40 cm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孢子密度、球囊霉素含量、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pH值、电导率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对比分析两块地的土壤参数,并对两地土壤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开垦种植效应分析。[结果]荒地开垦种植后,每层土壤的总球囊霉素含量和AMF孢子数量显著高于荒地(P<0。01);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每层土壤中均显著高于荒地,可培养真菌在土壤浅表层 0~10 cm显著高于荒地,10~40 cm土层土壤中高于荒地,但不显著(P<0。05);而每层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均显著低于荒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荒地(P<0。01),土壤养分由荒地典型的浅层表聚向土壤较深层分配;开垦种麦地每层土壤的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酸性和中性)均显著高于荒地(P<0。01)。荒地和开垦种麦地土壤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开垦种植后,土壤中球囊霉素、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可培养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磷酸酶和脲酶等都使土壤肥效提高;开垦种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开垦种植对土壤参数多为正效应,其中放线菌和固氮菌的正效应值极高,分别达到5437。04%和 6427。27%。[结论]新疆天山盐碱荒地开垦种植后土壤微环境建立新平衡关系,有效促进了盐碱荒地土壤向耕地土壤的转化。

    荒地开垦种植丛枝菌根真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土壤养分土壤酶活

    土壤容重和水分含量对典型黑土穿透阻力的交互影响

    杨文苑韩国君彭新华高磊...
    634-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黑土地变硬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黑土退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明确土壤穿透阻力与水分状况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黑土地变硬的本底调查与诊断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选择白浆土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容重下土壤穿透阻力与水分含量的关系,构建土壤穿透阻力与水分含量和容重的传递函数,实现穿透阻力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间的转换。为此,黑土的容重从 1。0~1。5 g cm-3 设置 6个水平,白浆土从 1。2~1。6 g cm-3 设置 5个水平,土壤含水量按照田间持水量的 40%~100%设置 7个水平,测定不同组合下的土壤穿透阻力。[结果]土壤穿透阻力随土壤容重增大线性增加,随土壤含水量降低指数增加(P<0。01),白浆土的增加速率大于黑土。土壤容重和水分含量对穿透阻力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低水分条件会加剧土壤容重对穿透阻力的影响,高土壤容重会增强土壤水分对穿透阻力的作用,土壤穿透阻力对土壤水分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容重,白浆土对两个因素的敏感度高于黑土,黑土容重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参数敏感性最大值分别为 4。5和 11。1,而白浆土则分别为 7。0和 15。1,白浆土变硬的风险高于黑土。土壤穿透阻力与容重和水分含量的关系可以用二元幂函数SPR=a×ρb×θc表达,该拟合函数下白浆土和黑土的决定系数均在 0。95以上。[结论]利用构建的传递函数,实现了土壤穿透阻力在不同水分状况下的转换:同一种土壤平均容重下的转换系数可适用于其他容重条件;在不同土壤类型间,黑土某一容重下的转换系数,可用于相同容重下的白浆土,反之亦然。

    东北黑土区黑土退化土壤传递函数参数敏感性转换系数

    蚯蚓活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影响的研究

    马莉景璇璇李同川王云强...
    64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蚯蚓活动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提高区域降水的高效利用。[方法]以咸阳市长武县撂荒地、三叶草地、小麦地、苹果园地 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示踪技术探究蚯蚓活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染色特征、土壤入渗速率和土壤含水量分布特点的影响。[结果]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土壤水分含量与入渗特征因有无蚯蚓活动差异明显。有蚯蚓活动的撂荒地、三叶草地、小麦地和苹果园地土体染色深度分别是同利用类型土地无蚯蚓活动染色深度的 2。36、3。08、1。41和 2。20倍,染色面积比是无蚯蚓活动的 2。33、5。48、1。81和 1。98倍。在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上,有蚯蚓活动的土壤水分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分别是无蚯蚓活动的相同利用类型土壤的 1。43~3。17,3。10~7。60和 1。00~9。68倍。在自然条件下,撂荒地、三叶草地、小麦地和苹果园地,有蚯蚓活动土壤的含水量均高于同一利用类型土地无蚯蚓活动的土壤含水量,有蚯蚓活动土壤的含水量分别较无蚯蚓活动土壤增长了 12。34%、21。76%、8。70%和 53。74%。[结论]在供水量一定的条件下,蚯蚓活动通过增加土壤大孔隙,提高土壤水分入渗量和入渗速率,增加土壤水分优先流入渗深度,进而导致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提高降水水分利用效率。

    蚯蚓染色示踪入渗含水量

    北疆膜下滴灌棉田单个灌水周期内土壤水热盐迁移规律研究

    汪思佳王春霞吴晨涛
    65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连续监测膜下滴灌棉田单个灌水周期内土壤水热盐状况,掌握其在土体内随时间变化的运移规律,并探究三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利用Trime-T3测得各层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同时利用八路报警温度记录仪同步检测土壤温度。[结果]①土层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后土壤水分聚集在棉行下方根系附近。滴头下方土壤盐分变幅最为显著,单个灌水周期结束,滴头下方土壤呈现脱盐现象,而膜间与棉行下方土壤则呈现积盐现象。灌溉水对土壤温度影响显著,单个灌水周期结束后,滴头下方土壤温度呈现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而土壤盐分对温度影响并不显著。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与时间的幂指数相关系数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北疆滴灌棉田单个灌水周期内各土层含水量、温度和含盐量存在差异,随灌水结束后时间的延长,北疆滴灌棉田单个灌水周期内各土层含水量、温度和含盐量变化明显,但水分调控水、温、盐的主导作用越发明显;土壤含水量与同一土层的土壤温度、与 10 cm以下各土层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一水盐空间变化特征可用于当地棉田灌溉灌水周期内土壤墒情变化预测,为棉花精细灌溉制度的制订提供参考。

    膜下滴灌单个灌水周期土壤水热盐迁移Trime-T3棉花

    广东鹤山两种人工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林云慧吴妙兰刘悦于耀泓...
    66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弄清广东省鹤山市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与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造林后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对鹤山市共和镇造林 15年的尾叶桉和厚荚相思人工纯林的土壤CEC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两种树种造林后土壤CEC和其他指标特征及两者间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两树种造林后对土壤CEC的影响。[结果]厚荚相思林土壤CEC、交换性盐基总量(TEB)和盐基饱和度(BS)均显著大于尾叶桉林。厚荚相思林土壤交换性Ca2+含量显著高于尾叶桉林,而两种林分土壤交换性K+、Na+和Mg2+含量无显著差异。Ca2+/Mg2+、Ca2+/K+和(Ca2++Mg2+)/K+表现为厚荚相思林显著大于尾叶桉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尾叶桉林土壤CEC与土壤自然含水量(SWC)、总有机碳(TOC)、总氮(TN)呈极显著正相关;厚荚相思林土壤CEC与TN、C/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P、C/N/P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TEB、总磷(TP)、Na+、BS、Ca2+、Mg2+和pH是影响该区域土壤CEC的重要因素。[结论]在鹤山共和样地,与尾叶桉造林相比,厚荚相思造林显著提高了土壤CEC、TEB和BS,说明其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更具优势。

    尾叶桉厚荚相思土壤化学计量阳离子交换量人工林

    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和施氮水平对皖南稻区土壤肥力和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程文龙卜容燕王慧胡润...
    669-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与氮肥不同配施比例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特征,为南方稻区紫云英与化学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稻-紫云英轮作体系下,设常规施肥为对照处理(100N%,CF)、2个氮肥用量水平下(80N%、60N%)4个紫云英翻压量(15、22。5、30、37。5 t hm-2)处理,总共 9个处理。在水稻收获期,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通过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PLS-PM)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 80%N和 60%N水平下,当紫云英翻压量达到 22。5 t hm-2 及以上时,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提升幅度分别为 5。08%~7。46%和 5。40%~12。38%,且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有一定提升作用。在两种氮水平下,当紫云英翻压量分别达到 22。5 t hm-2 和 30 t hm-2 以上时,能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全磷、全钾养分吸收量,并能维持水稻产量不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紫云英翻压量和施氮肥水平分别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和水稻产量均为显著正相关。[结论]紫云英翻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具有正效应,且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而提高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及其产量。施氮肥水平则主要显著影响土壤全氮的含量,从而提高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及其产量。在皖南稻区,减施 20%化学氮肥,紫云英翻压量为 22。5 t hm-2 以上,以及减施 40%化学氮肥,紫云英翻压量为30 t hm-2 以上时,可保持水稻稳产。

    紫云英氮肥水稻产量土壤肥力

    油菜翻压与生物炭施用对新建温室土壤性状影响研究

    王威卢树昌
    67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合理高效培肥新建温室土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稻壳生物炭和绿肥油菜为供试材料,设计无生物炭加绿肥(0+22。5 t hm-2,GM)、生物炭和绿肥配施(22。5+22。5 t hm-2,BC+GM)、无生物炭无绿肥(0+0 kg hm-2,CK)3个处理,进行小区玉米栽培试验,研究油菜翻压与生物炭施用对土壤性状影响。[结果]在整个翻压培肥在过程中,BC+GM处理土壤团粒结构R0。25 值最高,土壤容重最低、田间持水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CEC均为最高,28 d时分别为4。86%、1。45 g cm-3、24。08%、17。82 g kg-1、115。33 mg kg-1、0。91 g kg-1、1。31 mg kg-1、45。16 mg kg-1、428。93 mg kg-1 和 18。09 cmol(+)kg-1,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GM处理效果次之,但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pH值最低,28d时分别为 232。56 mg kg-1 和 7。87,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BC+GM处理为最高,28 d时分别为 0。690 mg(g d)-1、0。2628 mg×10-1(g d)-1、151。81 mg kg-1、5。71 mg kg-1;GM处理效果次之,CK处理最低,CK处理与BC+GM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BC+GM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量亦最高。[结论]BC+GM处理(22。5+22。5 t hm-2)对土壤性状改善效果最好,可优先用于当地新建温室土壤培肥。

    油菜翻压生物炭新建温室土壤性状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南方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效应

    陈立天刘玉学何莉莉吕豪豪...
    686-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稻田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以期为稻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南方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施肥条件下设置 4个水稻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分别为 0、7。5、15。0和 22。5 t hm-2,以不施肥且不添加生物炭为空白对照,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固碳量、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水稻产量进行测定,评估其净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与常规施肥但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相比,添加 22。5 t hm-2 水稻秸秆生物炭显著降低稻田土壤容重达 5。1%,显著提高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达 8。1%、38。8%、55。2%和 64。2%。水稻收获后土壤固碳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单位质量(kg)生物炭的土壤固碳量并非随生物炭添加量提高而持续增加,添加量为 15。0 t hm-2 时达到最高值 0。361 kg。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相比,添加 22。5 t hm-2 水稻秸秆生物炭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幅达 14。5%;显著降低N2O和CH4 累积排放量分别达 19。9%和51。6%,显著降低稻田综合增温潜势、净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达 49。9%、291。7%和 55。3%。[结论]综合作物增产、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效应,添加22。5 t hm-2 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作为稻田固碳减排的最优策略。

    生物炭温室气体固碳稻田土壤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