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胡南南逄蕾路建龙杨锦...
    695-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方法]2022年依托大田试验,设秸秆带状覆盖(TSM)和秸秆碎秆覆盖(TSR)试验为主效应处理,以地膜覆盖(TPM)和露地平作(TCK)为双对照,测定分析玉米农田播前和收获后 0~20 cm、20~40 cm和 40~6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并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与播前相比,处理TCK和TPM降低了 0~60 cm土层TOC含量,TSM和TSR提高了 0~20 cm土层TOC含量;各处理降低了 0~60 cm土层EOC、DOC和POC含量及其占TOC比例。收获期,TSM较TCK显著增加了土壤POC、EOC、DOC和TOC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 47。52%、38。47%、20。58%和 19。91%;TSR较TCK显著增加了 0~20 cm土层TOC和DOC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 3。43%和 14。55%;显著提高了 0~60 cm土层EOC含量和POC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 5。81%和 20。95%。收获期,TSM较TPM显著提高了 0~60 cm土层EOC、TOC、POC和DOC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 25。00%、22。51%、19。30%和 12。69%。TSR较TPM显著提高了 0~20 cm土层DOC、EOC和TOC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 20。04%、7。75%和 7。10%,显著提高了 0~40 cm土层POC含量,提高幅度为 27。64%。与TCK相比,TSM显著提高了 0~60 cm土层土壤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TSR提高了 0~20 cm土层土壤碳库指数以及 0~60 cm土层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与TPM相比,TSM显著提高了 0~60 cm土层土壤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TSR显著提高了 0~20 cm土层土壤碳库指数。[结论]秸秆带状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可为半干旱雨养区农业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支撑。

    秸秆带状覆盖秸秆碎秆覆盖地膜覆盖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杨凯李延锋张西兴王明伟...
    707-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为增加土壤碳固存,改善土壤结构,指导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进行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CK)、化肥+羊粪(AF)、化肥+木薯渣(PF)、化肥+木本泥炭(MF)、化肥+味精废浆料(IF),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果]与CK相比,各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提高了 7。93%~24。67%,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有增加;其中,IF处理的TOC、ROC含量最高,MBC含量最低;AF处理的DOC含量最高;MF处理的MBC含量最高,而TOC、DOC、ROC含量均最低。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活性碳组分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率均有差异,相比CK,仅有AF处理的DOC/TOC有所增加,而各施用有机物料处理的ROC/TOC和MBC/TOC均有增加。施用有机物料明显增加了 1~2 mm和 0。5~1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利于>0。25 mm粒径大团聚体的形成,且各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在 2~5 mm粒级内占比最高。施用有机物料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 17。64%~30。48%,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AF>PF>IF>MF>CK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DOC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大团聚体含量(MR>0。25)、MWD和GM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DOC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结论]施用味精废浆料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最好,施用羊粪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最好。

    有机物料有机碳活性碳组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固碳培肥

    黑龙江省赤芍药效成分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于志民吕品王立民张继舟...
    716-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黑龙江省栽培和野生赤芍药效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土壤养分因子对赤芍药效成分形成与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栽培与野生赤芍对照评价的试验方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数据,运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基于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CA)方法对黑龙江省栽培和野生赤芍土壤养分含量及植株药效成分含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栽培赤芍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野生赤芍土壤,而速效磷显著高于野生赤芍土壤。②栽培赤芍的芍药总苷含量显著低于野生赤芍。在黑龙江省北纬 43°~52°范围内,栽培和野生赤芍的芍药苷含量随区域纬度增高而呈增加趋势,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无规律性变化。③因子分析表明,从栽培和野生赤芍生长土壤养分指标均提取出 2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栽培赤芍(52。72%)小于野生赤芍(65。33%)。④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栽培赤芍中氧化芍药苷、儿茶素和苯甲酰芍药苷和芍药苷含量随土壤速效磷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pH的升高而下降,其中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载荷值(0。649)高于土壤总有机碳(0。491);野生赤芍中氧化芍药苷和芍药苷含量随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载荷值(0。868)高于土壤全氮(0。746)。[结论]黑龙江省赤芍药效成分含量因土壤养分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栽培赤芍中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苯甲酰芍药苷及芍药苷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野生赤芍中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栽培过程中,适宜的磷肥和有机肥施用有利于赤芍药效成分的积累。

    赤芍药效成分土壤有机碳芍药苷典型相关分析

    长期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黄泥田水稻籽粒氨基酸及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陈晓玲王飞章逸敏陈红梅...
    729-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配施有机物质对黄泥田水稻籽粒氨基酸品质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及提升水稻籽粒品质提供施肥依据。[方法]采集第 36年黄泥田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量稻秸还田(NPKS)4 种处理水稻籽粒,分析不同处理籽粒氨基酸与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结果]与CK相比,施肥处理的水稻籽粒总氨基酸含量增幅 13。8%~22。8%,NPKM与NPKS处理较NPK处理分别提高 8。0%和 7。0%,差异均显著(P<0。05)。施肥处理的籽粒全氮含量较CK增幅 10。4%~19。2%,NPKS增加最为明显,差异均显著(P<0。05),NPKM与NPKS处理的籽粒全磷含量较CK分别提高33。1%和35。9%,差异均显著(P<0。05);施肥处理的籽粒钙、镁与硫含量分别较CK增幅 3。2%~13。8%、5。2%~9。0%与 8。6%~12。2%,其中钙含量以NPK处理增加最为明显,镁、硫含量以NPKM处理增加最为明显;除籽粒铁含量外,施肥处理的籽粒锰与锌含量分别增幅 7。1%~31。1%与 16。1%~19。4%,均以NPKM增加最为明显。土壤碱解氮含量对籽粒氨基酸含量贡献率达 85。9%,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对不同处理水稻籽粒氨基酸品质的影响大小总体表现为NPKM>NPKS>NPK>CK。[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配施牛粪与秸秆还田提高了黄泥田水稻籽粒氨基酸品质与全氮、全磷、镁、硫矿质元素含量。施肥还提高了水稻籽粒微量营养元素锰、锌的含量,尤其是有机无机肥配施。黄泥田水稻籽粒全氮、锌矿质元素含量与土壤氮、锌矿质元素有效态含量呈一元二次函数回归关系。

    有机物质长期施肥黄泥田氨基酸品质矿质元素含量水稻

    黑土区玉米农田跳虫和螨类群落特征对耕作和氮肥施用的响应

    刘宇航王滨鄢麒宝孙新...
    736-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黑土玉米农田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对跳虫和螨类两类中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耕作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土壤耕作方式为主因素,氮肥用量为次因素,共计 4个处理:旋耕不施氮(CTN0)、旋耕施氮肥(CTN180)、条耕不施氮(STN0)和条耕施氮肥(STN180)。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自试验小区上层土壤中分离跳虫和螨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非度量多维标度法等方法,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土壤螨类和跳虫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 5427只,隶属于 28科 41种。相较于旋耕,条耕方式下螨类和跳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显著升高,其中超过 70%的螨类和跳虫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都增加,包括泛甲螨属(Pantelozetes sp。1)、宋氏异棘跳(Allonychirus songi)和斑体甲螨科种 1(Oribellidae sp。1)。条耕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间接提高了螨类的群落多样性。耕作方式与氮肥施用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螨类和跳虫的丰度和生物量,而且在旋耕方式下,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跳虫的丰度和生物量,但是螨类的丰度和生物量都显著下降。[结论]条耕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动物的食物来源,使土壤中跳虫和螨类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旋耕处理,而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的提升使跳虫和螨类多样性也高于旋耕处理。

    条耕方式氮肥施用中型土壤动物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对黑钙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孔德庸邢力文韦娜郭伟...
    746-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降低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是稳定粮食产量、缓解黑钙土退化的有效途径。明确玉米-豆科作物轮作制度下,腐植酸生物肥对退化黑钙土的改良效果,为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芸豆为试验作物,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 6个处理,分别为:当地常规化肥施用量(CF)、常规化肥施用量减少20%(RF)和常规化肥施用量减少 20%配施腐植酸生物肥 45。0 kg hm-2(RFH1)、67。5 kg hm-2(RFH2)、90。0 kg hm-2(RFH3)、112。5 kg hm-2(RFH4);测定芸豆不同生育期和收获后各处理耕层土壤容重、团聚体、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析腐植酸生物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能使土壤容重降低,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5 mm、5~2 mm和 2~1 mm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及比例,改善土壤物理结构。2021年和 2022年各处理中RFH2处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均最大,较CF处理增加 17。6%和 10。6%(P<0。05)。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11。8%~34。6%、10。1%~48。4%、10。4%~14。7%和 13。7%~35。2%。土壤中微生物α多样性和物种丰度提高,RFH2处理土壤细菌Ace指数较CF处理增加 16。6%(P<0。05),RFH3处理土壤真菌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CF处理增加 42。6%和 28。8%(P<0。05)。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能够提高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微生物所占比例。腐植酸生物肥的施用促进了芸豆的产量形成,2021年和 2022年RFH2处理芸豆籽粒产量最高,较CF处理增加 24。7%和 21。5%(P<0。05)。[结论]综合分析认为,常规化肥施用量减少 20%配施 67。5 kg hm-2 腐植酸生物肥(RFH2处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效果最佳。

    化肥减量腐植酸生物肥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芸豆

    生物炭添加对三江平原白浆土玉米农田细菌群落的影响

    李富王雪力张武王相玉...
    758-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三江平原白浆土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重量的 0%(CK)、1%(B1)、3%(B2)和 5%(B3)一次性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培养 90 d后采集土壤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细菌数量,分析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中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CK)相比,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生物炭低比例添加(1%)处理显著提高,生物炭高比例施添加(3%~5%)显著降低。不同生物炭添加处理土壤细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但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逐渐下降,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逐渐增加。优势菌属为KD4-96、Subgroup_6、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且KD4-96、Subgroup_6、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相对丰度与生物炭添加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Haliangium和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与生物炭添加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容重、田间持水量、pH、有机质、全氮、全磷、饱和体积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壤因子,其中以田间持水量和饱和体积含水量影响土壤细菌菌属丰度最为显著。[结论]生物炭添加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的改变间接地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生物炭土壤细菌相对丰度冗余分析

    基于绿肥根系分泌物特征的新垦耕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改善研究

    吴通兴吴维聪周秋惠徐秋芳...
    769-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种植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升新造耕地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但绿肥根系分泌物特征尚不清楚。[方法]本研究以无植物为对照,进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大豆(Glycine max)、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盆栽试验,探明不同绿肥根系分泌能力、根系分泌物组成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结果]大豆生物量(平均单株重量 9。11g)最大,而根系分泌量(TOC 8。01mg)最小,明显低于白三叶(10。37 mg)和黑麦草(14。78 mg);基于单位植物和根干物质重量的根系分泌量为白三叶最高(0。408%和 1。249%)、大豆最小(0。088%和0。312%),表明白三叶的根系分泌能力很强。采用乙酸乙酯萃取、GC-MS鉴定根系分泌物成分,分别检出白三叶、黑麦草、大豆 29、21、28种化合物,主要为烃、酯、醇等化合物,不同绿肥各大类物质的组成存在差异;丙酸乙酯、乙酸丙酯和磷酸三丁酯等酯类物质,以及杂环类的吡啶均为优势成分,但不同绿肥占比不同。采用Biolog法评估三种绿肥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发现,大豆土壤微生物代谢有机碳能力最强,单一碳源每孔的平均吸光值(AWCD)高低依次为大豆>白三叶>黑麦草>对照;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酚酸、多聚物、胺类等 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比较发现,大豆土壤微生物对前 3类物质的利用最强,白三叶土壤微生物对酚酸和多聚物利用最强,黑麦草土壤微生物对胺类利用最强。[结论]豆科绿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积极作用优于禾本科黑麦草,以改进土壤微生物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新垦耕地推荐种植豆类绿肥。

    新垦耕地绿肥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

    不同套作模式对土壤镉形态、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高广贤王亮赵宝平张茹...
    780-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镉污染严重,引起作物籽粒镉含量超标。套作模式能否改善镉污染农田的土壤镉形态、酶活性剂微生物多样性尚不清楚。[方法]设置小麦套作向日葵(WS)、小麦套作玉米(WM)、向日葵单作(S)、玉米单作(M)以及小麦单作(W)5种模式,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镉含量及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探究测定指标间相互关系。[结果]套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降低 10。7%~34。8%,且交换态镉比例也有所降低;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 8。0%~34。4%、脲酶活性提高 12。8%~70。6%、蔗糖酶活性提高5。1%~44。3%;真菌α多样性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提高31。07%~82。89%,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提高 8。53%~78。28%;β多样性无置信区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相对丰度变化明显;属水平下差异微生物的Subgroup_6 属、Subgroup_10 属、67-14属、KD4_96属、A4b属、MND1属相对丰富显著上调。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真菌α多样性、被孢霉门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态镉呈显著负相关关系;Subgroup_10 属、67-14属、A4b属与土壤有效态镉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套作模式可提高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效态镉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细菌多样性的提高不利于交换态镉降低,真菌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几种种植模式中以小麦套作向日葵表现最佳。

    套作模式有效态镉土壤酶微生物多样性

    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与木本生物炭对紫苏吸收镉的影响

    隋秀玉王伟何石福辛在军...
    791-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程度镉污染土壤中添加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木本生物炭对紫苏植株吸收镉的差异,为在镉污染土壤上安全种植紫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采自赣州的镉污染土壤为基质开展盆栽试验,在轻度镉污染(LC)土壤和重度镉污染(LG)上,分别设置空白对照(LCCK,LGCK)、单施木本生物炭(LCB,LGB)、单施多粘类芽孢杆菌(LCJ,LGJ)、木本生物炭+多粘类芽孢杆菌(LCBJ,LGBJ)八种处理,通过分析地上和地下紫苏生物量、紫苏各器官镉含量、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土壤pH等指标,解析木本生物炭和多年类芽孢杆菌对紫苏生长和镉吸收富集的影响特征。[结果]在重度镉污染土壤中,LGBJ处理对紫苏"促生"效果最显著,与LGCK相比,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增加 48。26%和 36。77%;在轻度镉污染土壤中,与LCCK相比,LCBJ处理地上和地下部分紫苏生物量分别增加14。15%和17。00%。在重度镉污染土壤中,土壤有效态镉含量表现为:LGBJ<LGB<LGCK<LGJ。LGBJ处理下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比对照降低 56。97%,地上和地下部分紫苏镉含量显著降低 39。84%和 33。03%。在轻度镉污染土壤中,LCBJ处理对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和地上和地下部分紫苏镉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此外,在不同程度镉污染条件下,木本生物炭与多粘类芽孢杆菌联合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镉的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与地上和地下部分紫苏镉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重度镉污染土壤中,木本生物炭与多粘类芽孢杆菌联合施用可通过调控土壤pH和土壤有效态镉的含量,降低紫苏对镉的吸收,从而缓解镉对紫苏生长抑制。

    多粘类芽孢杆菌木本生物炭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