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株降解细菌对高粱烟嘧磺隆药害的缓解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高海燕王馨婷郝佳丽张建华...
    801-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获得除草剂烟嘧磺隆的高效降解菌株,并确定其对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降解效果和对高粱药害的缓解作用。[方法]从长期施用烟嘧磺隆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筛选烟嘧磺隆高效降解菌,并运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监测其接种效果。[结果]分离获得XZ4和XZ62株菌,初步鉴定为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和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 sp。)。盆栽结果显示,当土壤中烟嘧磺隆浓度为 0。05 mg kg-1 时,接种菌剂XZ4(108 CFU mL-1)和菌剂XZ6(109 CFU mL-1)处理 42 d,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率分别为 88。15%和 83。78%,且可显著降低其对高粱株高、根长和鲜重的抑制程度。2株菌均可显著增加土壤细菌数量、降低土壤真菌数量,且接种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均可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分别在 108 和 109 CFU mL-1 浓度下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大。与菌株XZ6相比,菌株XZ4对各项指标的作用效果更好。田间试验显示,菌剂XZ4(450 kg hm-2)可以有效缓解 30和 60 g a。i hm-2 烟嘧磺隆对高粱药害的情况,提高高粱出苗率、叶绿素含量、株高和产量,降低病株率,高粱生长基本可恢复至空白处理(BK)水平。[结论]弯曲假单胞菌XZ4对烟嘧磺隆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能力,且可减轻烟嘧磺隆对高粱的药害程度。

    弯曲假单胞菌假黄单胞菌烟嘧磺隆修复作用

    江西某退役焦化厂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评价

    韦春妙章艳红唐玉红刘斌...
    810-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焦化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方法]采集某退役焦化厂土壤样品,采用BCR连续提取法结合ICP-OES测定土壤中 7种重金属的总量及赋存形态,利用风险评价编码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对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参比江西省土壤背景值,土壤中 7种重金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砷(As)、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和锌(Zn)平均含量分别是背景值的 3。15、18。60、2。70、1。93、2。13、0。96和 1。87倍,各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程度属于中等到强变异。7种重金属的主要形态均为残渣态,As、Cd、Cr、Cu、Ni、Pb和Zn占比分别是 79。25%、41。10%、87。37%、59。00%、67。92%、51。02%和 61。10%,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次之,可交换态最小。Cd的有效形态占比最高,达到 58。90%,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土壤pH、有机质(SOM)与 7种重金属各形态间相关性不显著,各重金属赋存形态主要受其相对应的总量影响。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结果表明,Cd为中等风险,As、Cu、Ni、Pb、Zn为低风险,Cr为无风险。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评价结果表明,Cd为重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As、Cr、Cu、Ni、Zn为无污染。[结论]研究区土壤中 7种重金属中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最强,是主要风险因子,其它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态危害程度较低。

    焦化厂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土壤有机质生物有效性

    钙镁磷肥-碳酸钾-石灰配施对稻米镉积累的影响

    马桥陈镔赵颖玥曾清如...
    819-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用石灰能通过调节pH以降低酸性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但用量不适也会对土壤和水稻生产造成负面影响。钙镁磷肥富含硅(Si)、钙(Ca)、镁(Mg)、磷(P)等元素,它们与水稻Cd吸收累积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复配施用钙镁磷肥、碳酸钾和石灰对水稻稻米Cd积累的影响,并探究Si、Ca、Mg、P等元素与水稻Cd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本小区试验设置 1个对照与 4个施石灰处理。对照(CK)以复合肥为基肥、尿素+氯化钾为追肥;同时以钙镁磷肥+尿素+碳酸钾为基肥、尿素+碳酸钾为追肥作为基本条件设置 4个石灰施用水平处理(0、300、450、600 kg hm-2)。[结果]结果发现,与CK相比,所有施用钙镁磷肥和碳酸钾的处理糙米Cd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施加 600 kg ha-1 石灰的处理效果最好,糙米Cd含量从 0。50 mg kg-1 降至 0。18 mg kg-1,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土壤pH值显著上升了 0。57个单位,CaCl2 提取态Cd降低 41。77%,生物可利用态Si、Ca、Mg含量均显著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根和茎叶中Si、Ca、Mg的含量大部分与水稻糙米中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以及生物可利用态Si、Ca、Mg是抑制糙米Cd累积的主要因子,其标准化总效应大小为pH>Si>Mg>Ca。[结论]钙镁磷肥配施石灰在提高土壤pH值、降低有效Cd含量的同时提高了Si、Ca、Mg的生物有效性,抑制了水稻对Cd的吸收和累积,从而能显著降低稻米Cd污染风险。

    水稻大田试验石灰减量钙镁磷肥

    内蒙古某金属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王水平兴安胡有林红梅...
    830-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准确预测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不同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及不确定性,建立适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预测的最优模型。[方法]以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某金属冶炼厂周边农田 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克里格(OK)、随机森林(RF)和普通克里格+随机森林(RFRK)等预测方法,选取土壤理化性质、地形、气候、人为活动等环境变量为建模协变量,构建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预测的适宜模型,揭示砷(As)、铅(Pb)、铬(Cr)、镉(Cd)等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不同建模方法的空间预测精度差异。[结果]①土壤Cr、Pb和Cd平均值分别为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的 3。5、0。66和 0。23倍,该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现象,但并未达到国家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研究区北部、中部以及冶炼厂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区内其它部位。②OK、RF和RFRK三模型的土壤As、Pb、Cr、Cd含量预测精度依次为RFRK>RF>OK,即RFRK模型的预测值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交叉验证R2 值均在 0。8以上,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相关性最强。[结论]普通克里格+随机森林模型可作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预测的有效方法,优先应用于区域农田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和防治方面的相关工作中。

    土壤重金属普通克里格随机森林普通克里格+随机森林空间预测

    内蒙古西部某铜尾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陈晨红梅施和平兰天...
    840-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铜尾矿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和污染风险等级,为防治土壤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某废弃铜尾矿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 50份土壤样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计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重金属铜(Cu)、锌(Zn)、砷(As)、铅(Pb)及镉(Cd)的污染水平;结合重金属形态,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估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迁移风险,并分析重金属的来源和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结果]①重金属Cu、Zn、As和Cd未超出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污染风险管控标准》风险管制值,仅有一个采样点Pb含量(448。02 mg kg-1)超过风险管制值;Cu、As、Pb和Cd分别有 32、17、15和 3个点位重金属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Zn不超标。②土壤Cu和Pb污染较严重,Zn污染程度最低。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处于低风险和无风险范围。土壤重金属存在迁移风险,表层土壤 65%的采样点As污染具有高迁移风险。土壤中铁锰氧化态(F3)和交换态(F1)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As、Pb及Cd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儿童健康风险高于成人。④研究区重金属污染几乎都源于尾矿释放。[结论]研究区重金属含量不同程度超出风险筛选值,需进行调控;属中等污染水平,是尾矿长期堆放所致,需减少在该研究区内的牧业生产活动。

    尾矿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风险评价

    电动修复对土壤铅形态及伴矿景天铅富集的影响

    朱煊马红艳石秀顶周文怡...
    852-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电动修复对土壤铅(Pb)形态及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Pb富集的影响。[方法]采集云南会泽县者海镇铅锌矿周边污染红壤,开展一维、二维、三维 3种电助植物修复(Electrokinetic-assisted phytoremediation,EKAPR)盆栽试验。[结果]电动力介导下不同分区土壤pH产生差异(阴极区>中间区>阳极区),弱酸可提取态Pb含量提高(最高比试验前增加 8。95倍),在 0~20 V内随电压增大而增加,且阳极区>中间区>阴极区。适宜电动力介导可促进土壤Pb解吸并提高土壤孔隙水Pb含量,也会促进伴矿景天生长(5 V>10 V>20 V、二维>三维>一维),植株地上地下Pb含量与富集量均明显增加。[结论]电动修复促进土壤Pb向弱酸提取态转化,促进伴矿景天对Pb的吸收。

    电动修复伴矿景天铅形态富集特征植物修复

    土壤圈与岩石圈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吗?

    吉德昌丁凡汪景宽
    862-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圈和土壤圈是陆地上两个最大的碳库,正确评价两者的固碳作用对制定和推动国家碳中和战略至关重要。通过讨论两者碳库的数量及时间尺度、人工固碳措施效果、认识局限,深入剖析了两者碳中和的局限与不足。如果我国实施所有的碳汇目标导向型管理措施(包括部分草原和灌木地植树造林、50%退化草地封育、60%的农田进行秸秆还田、30%的农田开展免耕等),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每年总固碳量将为0。20 Pg C,仅占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5。8%~7。1%。但是,实施以上所有措施在实践上还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该碳汇量仅在理论上成立。尽管通过一些管理措施可以增加一定的土壤碳汇,但由于土壤固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土壤固碳不太可能决定碳中和的走向。岩石圈的人工固碳措施成本高昂,回报率低,目前已开展的商业项目固碳量仅为 0。07 Pg C,也不太可能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因此,土壤圈与岩石圈固碳是实现碳中和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主力军,目前不宜过度强调土壤和地质在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性。本文提供一个全新视角系统评价了两者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为碳中和政策制定和施行提供了参考。

    气候危机碳排放人工固碳碳中和

    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土壤结皮对磷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罗朝逸吴艳宏
    867-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土壤表层颗粒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胶结形成的混合物,对特殊环境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概述了生物土壤结皮组成、类型和演替过程,简要总结了生物土壤结皮的 4种功能特性,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对高山生态系统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生物土壤结皮影响磷循环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高山生物土壤结皮对磷生物有效性提升的作用角度,提出高山裸地土壤和植被快速发育的技术路径,为高山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参考。

    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土壤结皮功能特性磷循环生态恢复

    基于文献计量的根际激发效应研究进展与趋势

    姚忠凯刘丹阴黎明淳心...
    87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根际激发效应(RPE)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 216篇RPE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源,通过CiteSpace、VOS viewer对发文数量、平均/总被引频次及国家、机构、作者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PE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1984~1995年)、稳定发展期(1996~2014年)和快速增长期(2015~2022年)。美国总发文第一且中介中心性最高,国际影响力最大;中国在 2018年后年均发文攀升至第一,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次于德国,排在第三位。国际上主要以Cheng W、Kuzyakov Y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就研究机构而言,中国科学院发文数量最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RPE的量化方法、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且大多是采用植物幼苗和在室内盆栽条件下完成的。因此,亟需将室内研究拓展至野外原位条件,综合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改进CO2 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捕获方法,加强成年树种RPE的种间差异变幅研究,优化Earth-System模型参数,进而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根际激发效应文献计量土壤有机碳碳循环

    农田土壤微塑料的检测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熊新港殷伟庆常铖炜王超...
    886-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威胁,它们一方面改变土壤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生长,另一方面可能通过食物链传输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微塑料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研究开展较多,而在其含量更多的土壤介质中的行为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探明微塑料在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程度和作用机制迫切需要。本文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主要来源,对土壤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及环境行为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了农田土壤微塑料的来源分布、检测方法、赋存迁移及其影响机制等,并对当前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建立更加规范统一的土壤微塑料监测标准,系统掌握农田微塑料的来源、丰度和污染机制,并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对于减少其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微塑料农田土壤检测方法环境行为来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