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磷有机肥对土壤磷淋失及空心菜产量的影响

    刘新红黑若楠姚怡罗佳...
    992-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肥减磷对于调控菜地土壤磷素的淋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阻控磷淋失和稳定蔬菜产量的潜力还不清楚。[方法]以不施肥和菜地常用高磷含量有机肥(TP 2。03%,HP)为对照,设置总磷含量为1。75%(MHP)、1。32%(MP)和 1。06%(LP)3种低磷有机肥处理,进行空心菜设施栽培试验,考察不同处理对于土壤磷素淋溶、土壤磷含量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空心菜生育前期(第一、二茬)是磷素淋失的关键时期,相比HP处理,低磷有机肥(MHP、MP、LP)处理土壤磷淋失强度第一茬分别降低 4%、21%和 31%(P<0。05),第二茬分别显著降低 24%、34%和 45%;土壤总磷含量第一茬分别下降 6。8%、21。2%和 19。2%(P<0。05),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 0%、21。6%和 20。0%(P<0。05);空心菜产量不显著降低,第一茬MP和LP处理植株磷含量显著降低。表观分析表明,低磷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的遗存。以土壤总磷和淋溶水总磷浓度进行分段回归分析显示,本实验背景土壤磷淋失阈值为土壤总磷 1。19 g kg-1。[结论]低磷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磷淋失强度,显著降低土壤磷遗存,不显著降低蔬菜产量。以实验区土壤为参照,建议在土壤磷高于 1。19 g kg-1 的土壤中使用磷含量小于1。75%的有机肥,在低于此值的土壤中使用磷含量大于等于1。75%的有机肥。

    有机肥减磷淋溶空心菜产量

    农业废弃物直接还田和植物酵素配施对茄子产量影响研究

    李锐群卢云峰贾冬冬王木琳...
    1000-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农业废弃物直接还田并配施农用植物酵素在茄子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农业废弃物合理化利用开发出新的应用模式。[方法]以农业废弃物(落叶、玉米秸秆、果蔬处理废弃物和米糠等)、植物酵素和茄子为材料,设置农业废弃物离田+不施用酵素(N0T0)、农业废弃物直接还田+不施用酵素(N1T0)、农业废弃物离田+施用植物酵素(N0T1)、农业废物直接还田+施用酵素(N1T1)4个处理,测量茄子生物学性状和产量,分析土壤养分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结果]与其它 3个处理(N0T0、N1T0、N0T1)相比,在土壤养分含量上,N1T1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 24。80%、9。07%和 10。72%,有效磷含量分别提升了 22。21%、17。35%和 4。35%,速效钾含量分别提升了 18。18%、5。10%和 11。87%,铵态氮含量分别提升了 28。45%、2。34%和 5。80%,硝态氮含量分别提升了19。26%、7。22%和 10。06%。在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上,N1T1处理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 22。14%、7。88%和11。15%,可培养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 20。28%、7。89%和 11。51%,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 18。49%、6。41%和1。99%。在促生指标和产量上,N1T1处理在各项促生指标上虽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其更能够促进茄子生长,提高其生物学性状,增加茄子产量,增产幅度分别达 20。36%、10。36%和 8。30%。[结论]与单独的农业废弃物还田和单独施用植物酵素相比,农业废弃物直接还田同时配合施用植物酵素更能促进茄子的生长、增加茄子产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农业废弃物植物酵素直接还田茄子产量

    石灰与谷壳炭配施对酸性红壤肥力特征和花生产量的影响

    樊剑波艾栋柳开楼何小林...
    1007-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石灰与谷壳炭配施对红壤酸化特性和花生产量的影响,为实现红壤pH和花生产量同步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花生试验,以常规化肥处理为对照(CK),再设置4个处理:L1C1(石灰,750 kg hm-2;谷壳炭,2250 kg hm-2)、L1C2(石灰,750 kg hm-2;谷壳炭,4500 kg hm-2)、L2C1(石灰,1500 kg hm-2;谷壳炭,2250 kg hm-2)、L2C2(石灰,1500 kg hm-2;谷壳炭,4500 kg hm-2)。测定播种后 15 d和花生收获后的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的产量特征,并探讨石灰与谷壳炭配施下酸性红壤肥力和花生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播种后 15 d,与CK相比,L1C1、L1C2、L2C1和L2C2处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 0。15~0。32个单位、11。92%~22。95%、42。07%~61。74%、17。05%~43。99%和 13。72%~31。68%。花生收获后,L1C1、L1C2、L2C1和L2C2处理的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大体呈现出显著高于CK的趋势。同时,等量谷壳炭条件下,L2C1、L2C2处理较L1C1和L1C2处理显著提高了播种后 15 d土壤pH和花生收获后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与CK相比,L1C1、L1C2、L2C1和L2C2处理花生产量分别提高了8。30%、9。76%、11。12%和 13。31%。播种后 15 d和花生收获后土壤pH、碱解氮与花生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播种后 15天土壤pH提升 0。1个单位,花生产量可增加 80。25 kg hm-2,明显高于花生收获的增量(64。12 kg hm-2)。而当播种后 15天和花生收获后的土壤碱解氮提升 1。00 mg kg-1,花生产量可达到的增量差异较小(分别为 11。07和 9。72 kg hm-2)。[结论]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常规施用化肥配施石灰、谷壳炭可以显著提升酸化红壤pH,增加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养分含量和提升花生产量。为此,建议在红壤旱地上重点调控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以期实现花生高产。

    红壤酸化花生石灰谷壳炭相关关系

    外源富氢水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武泉栋姚玲崔健张丁...
    1014-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盐胁迫是制约绿豆生长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如何缓解绿豆盐胁迫已成为植物抗逆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富氢水作为一种新型外源添加物质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究外源富氢水缓解绿豆盐胁迫的可行性。[方法]以绿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培方式,从幼苗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逆性指标三方面,研究根灌不同浓度富氢水(25%、50%和 100%)对盐含量 1。5 g kg-1 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的缓解效应。[结果]与非盐胁迫对照相比,在1。5 g kg-1 盐胁迫处理下,绿豆幼苗生长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受到明显抑制,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与 1。5 g kg-1 盐胁迫、非富氢水处理相比,施加不同浓度富氢水(25%、50%、100%)处理均有效促进绿豆幼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外源不同浓度富氢水处理均能缓解绿豆幼苗盐胁迫,其中 50%富氢水处理的缓解效果最佳。利用外源富氢水缓解盐胁迫的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研究结果对外源富氢水缓解绿豆幼苗盐胁迫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绿豆富氢水盐胁迫幼苗

    两株黑曲霉生长代谢能力与浸出富钾页岩效果的比较分析

    包麒钰刘鹏付奇伟于志楠...
    1022-1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两株不同来源Aspergillus niger菌种(MQ013、MQ039)对富钾页岩中K、Fe、Si、Al等主要元素的溶出动力学差异,并结合菌种的生长代谢特性,探明菌种选择性浸出矿物中主要元素的可能生物化学机制。[方法]通过在Czapek's培养基中摇瓶培养考察菌株生长代谢特性与浸矿实验效果;培养液中的有机酸、蛋白质与多糖分别采用HPLC、苯酚-硫酸法与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盒进行测定;采用ICP-AES方法测定浸矿上清液中的K、Fe、Si、Al等金属离子的含量;矿物表面形貌特征及矿物组成分别采用SEM-EDS与XRD进行分析确定。[结果]MQ013具有较强代谢产苹果酸、酒石酸和琥珀酸的能力,而产胞外多糖和蛋白质能力弱于MQ039,其培养液中以上各代谢产物最大值分别为 118。25、78。88、60。12、5920、5。29 mg L-1;MQ039不产酒石酸与琥珀酸,但代谢产柠檬酸、草酸、胞外多糖与蛋白质的能力较MQ013强,培养液中以上各代谢产物最大值分别可达 91。20、85。21、9100、6。44 mg L-1;MQ013对富钾页岩中Si的浸出选择性要明显好于MQ039,其浸出液中SiO2 的含量是MQ039的 1。60倍,而MQ039对Al、K、Fe的浸出选择性要明显强于MQ013,其浸出液中Al2O3、K2O和Fe2O3 的浓度分别是MQ013的1。82、1。17和 1。22倍。[结论]同种菌株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会导致其存在一定的生长代谢特性差异。两株黑曲霉MQ013与MQ039之间代谢产物的组分与分泌量差异是影响其选择性浸出富钾页岩中K、Fe、Al、Si等元素效率的关键因素,其中蛋白质与多糖对黑曲霉选择性浸出K和Fe有利,而苹果酸与柠檬酸可分别促进黑曲霉优先释放Si与Al。

    富钾页岩曲霉真菌活性钾选择性浸出生物化学机制

    耐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硒富集和土壤硒活化能力研究

    王明释蒋代华陈远权黄雪娇...
    1031-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出高耐亚硒酸盐并对土壤硒素活化效率高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含硒平板划线法筛选耐硒菌株,利用 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将菌株添加到含硒液体培养基中测定其硒富集率。将菌株添加至富硒土壤中,测定培养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评价菌株活化土壤硒的能力。[结果]筛选出两株细菌可耐亚硒酸盐浓度高达500 mmol L-1,16S rDNA鉴定菌株分别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QZB-1)和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 LAB-1)。在pH=5~10、温度 15~40℃、NaCl<10%条件下两株细菌均能生长。两株细菌均具有较高的亚硒酸盐富集率,其中粘质沙雷氏菌完全富集 2 mmol L-1 SeO32-仅需 18 h。将两株耐硒细菌制成菌悬液添加到土壤中,均能提高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硒含量。两株细菌能改变土壤的硒形态分布,降低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硒含量,提高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的含量,其中两株细菌混合施用对土壤的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的提高最显著。[结论]从广西富硒土壤中筛选出两株高耐亚硒酸盐的微生物,其拥有较高的硒富集和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能力,可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微生物资源。

    耐硒菌粘质沙雷氏菌彭氏变形杆菌硒富集土壤硒活化

    杉木林转茶园和草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刘威朱尧吕自敏张永瑞...
    1041-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杉木林转变为茶园和草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点,并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杉木林、茶园和草地等 3种植被类型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并分析土壤化学因子对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杉木林改种茶园后,茶园土壤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提高 33。55%,茶园土壤担子菌门相对丰度下降了 34。93%;杉木林改草地后土壤子囊菌门相对丰度下降 33。86%,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提高 19。41%;茶园和草地土壤细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分别降低 74。54%和 82。72%,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 23。33%和 31。59%,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 35。85%和 72。52%。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均为杉木林显著高于茶园和草地;杉木林土壤细菌丰富度显著高于茶园和草地。RD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大于真菌,土壤pH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铵态氮和碱解氮。[结论]杉木林转茶园和草地后,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均降低,细菌物种多样性增加,相对丰度有所降低。由杉木林转化而来的茶园和草地土壤中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茶园杉木林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湖南省油茶良种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

    董文统田诗义叶佳伟潘忠飞...
    1050-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弄清湖南省油茶主栽良种根际微生物区系特征,筛选出关键差异微生物菌群,为油茶林土壤生物菌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 OTU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油茶良种'华硕'(HS)、'华鑫'(HX)、'湘林 210'(XL210)以及普通油茶(CK)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油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运用冗余分析方法,探讨土壤因子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核心菌群的筛选。[结果]①油茶良种根际微生物数量的排序均为HS>HX>XL210>CK。铁、铜、总有机碳、铵态氮、β-葡萄糖苷酶是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全钾、电导率、植酸酶是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②油茶良种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微生物为Microscillaceae、那提普斯壳科Natipusillaceae、Leotiomycetes。[结论]差异微生物可作为人工合成菌群的核心候选成员,为油茶林土壤生物菌肥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油茶良种根际微生物关键微生物区系

    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相异性

    梁泽丽秦佳琪何江刘含颖...
    1060-1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乡土阔叶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差异及其调控的土壤环境因子,为优化和改造现有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转换的经营策略提供土壤微生物学方面的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Castanopsis hicklii,CHP)、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MLP)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PSF)等 3个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Primary secondary forest,PSF)为对象,对各林分 0~20、20~40和 40~60 cm等 3个土壤层次的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探讨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Alpha多样性、分子生态网络结构对不同林分的响应。[结果]①天然次生林和乡土阔叶人工林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且天然次生林比乡土阔叶人工林拥有较高的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和网络结构复杂性。②土壤pH、含水量、NO3--N和速效磷是导致乡土阔叶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Alpha多样性和网络结构复杂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基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视角,在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天然次生林的同时,提倡营造模仿天然次生林的多阔叶树种混交林,可以提升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网络结构复杂性,从而促使该地区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微生物森林管理乡土树种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酒庄废水冬灌对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常洁李秀芳郑兰香
    1071-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酒庄废水灌溉改善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效果。[方法]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开展酒庄废水冬灌试验,设置废水占比分别为 0、25%、50%、75%和 100%五种处理,每个处理单次灌水量 10。8 m3。于 11月冬灌,次年 4月葡萄展藤后采样,测定 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表层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结果]采用酒庄废水冬灌后 0~100 cm各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增加,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 0~60 cm土层有所增加,氨氮含量在表层呈增加趋势,且土壤钠吸附比(SAR)增加。废水冬灌能够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上,废水冬灌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丰度明显降低,而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却明显增加。在属水平上,废水冬灌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束毛球菌属(Trichococcus)的相对丰度明显增高。土壤全磷、全氮和有机碳是影响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合理控制酒庄废水冬灌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但要关注土壤盐分离子积累风险。

    酒庄废水冬灌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