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蔡祖聪

双月刊

0564-3929

actapedo@issas.ac.cn

025-86881237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土壤学报/Journal Acta Ped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综述与评论、问题讨论等。为中文(含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信息源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该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CA、PЖ、CAB系列及FAO Agris AGRINDEX等收录,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生产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库损失的影响

    周建斌陶静静赵梦真崔娇娇...
    593-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土壤无机碳(SIC)周转缓慢,在全球农田碳循环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作用有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无机碳转化速率也较快,在土壤肥力、碳库转化和调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农田无机碳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无机碳在农田土壤固碳、缓冲土壤pH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特别是氮肥大量施用导致我国一些地区农田无机碳消耗,加速土壤酸化,增加了作物重金属污染风险,影响了农田土壤健康.认为我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区非石灰性土壤与石灰性过渡区、山东半岛棕壤与潮土过渡区、东北黑土与黑钙土过渡区等区域SIC含量相对较低、降水量相对较高,长期大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农田表层SIC发生损失,属SIC损失敏感区.提出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查明农业生产特别是施用氮肥对土壤无机碳去向的影响,研究土壤有机碳-二氧化碳-钙离子-无机碳相互作用机理及对氮肥的响应,在全球碳循环及土壤碳收支平衡研究中,应考虑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对土壤无机碳库的影响.建议定期监测我国无机碳损失敏感区农田土壤无机碳含量,合理施肥以减少土壤无机碳损失.

    石灰性土壤土壤无机碳二氧化碳氮肥水分

    土壤健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张江周李奕赞李颖张俊伶...
    603-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土壤能够保障健康食物生产,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明确土壤健康现状,系统开展土壤健康诊断是培育健康土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的基础.然而,以往人们基于单一土壤功能即土壤生产力开展了大量的指标选择和评价工作,忽视了其他土壤功能,评价指标中土壤生物学特性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土壤过程的动态监测少.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及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土壤健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正在不断完善.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作物体系,建立多目标协同的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成为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热点和前沿.本文总结了土壤健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分析了生物学指标在土壤健康评价中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我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土壤健康评价方法以及基于土壤功能和土壤管理等评价方法的进展、优缺点和应用区域,提出了完善土壤健康评价系统的途径.未来需要构建基于区域自然禀赋环境特征的土壤-作物管理大数据平台,发展生物学指标,建立长期和全程动态监测体系,并与快速无损测试技术、智能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多目标协同、适用于不同区域和作物体系的土壤健康评价方法,通过多主体参与,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土壤健康评价生物学指标多目标协调大数据平台

    土壤健康评估指标、框架及程序研究进展

    李烜桢骆永明侯德义
    617-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健康已经成为土壤学中的研究热点.对土壤健康进行科学的评估是进行土壤健康管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然而,由于土壤具有多种属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地进行土壤健康评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回顾了土壤健康概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进行土壤健康评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及其表征意义;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土壤健康评估框架及其适用性,梳理了土壤健康评估的一般程序,并指出我国未来的土壤健康评估应该关注碳汇指标、生物学指标和环境指标.本文旨在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壤健康评估方法提供借鉴.

    土壤健康评估方法指标最小数据集土壤健康指数

    耕地和草地土壤健康研究进展与展望

    司绍诚吴宇澄李远涂晨...
    625-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持和保障农业生产、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提供了基本服务,是链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增强土壤健康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皆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广泛的研究.耕地和草地是当前地球上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约占地球上无冰土地12%和26%.同时,"田"和"草"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耕地和草地两种农牧地类型土壤健康对于维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围绕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健康的相关研究呈现兴起态势.中国在此研究领域虽比较活跃,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且还未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土壤健康评估体系.本文首先厘清了土壤健康内涵的演变,并聚焦于以上两个典型的农牧地类型,归纳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次,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土壤健康评估研究工作现状,同时总结了中国在土壤健康维护方面已有的工作基础;最后,对我国未来土壤健康评估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改善耕地和草地土壤功能、维护我国土壤健康提供依据和方法.

    土壤健康耕地草地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功能

    激光诱导击穿原子光谱在土壤分析中的应用

    马菲周健民杜昌文
    643-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分析是土壤学研究及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传统土壤化学分析方法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土壤学海量信息数据快速获取的需求.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作为一种全新的、反映土壤组成元素原子信息的光谱技术,其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前处理,可实现原位、快速、多元素连续在线检测,每条光谱记录土壤样本独一无二的特征,可以视为土壤"指纹",成为现代土壤分析的有效技术之一.首先介绍和分析了激光诱导击穿原子光谱的原理、光谱获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光谱数据处理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等;然后阐述和梳理了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土壤分析方面的应用成果和进展,包括土壤鉴定、土壤养分评估、土壤重金属测定、微观/介观尺度土壤原位表征等;最后讨论和总结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土壤分析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用展望.

    土壤分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化学计量学土壤鉴定土壤元素含量预测

    土壤中钨的环境行为与潜在风险:研究进展与展望

    杜辉辉刘新李杨罗子佩...
    65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钨(W)已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列为一种新兴污染物.钨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土壤中累积,进一步对土壤环境和生物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害,而目前人类对土壤中钨的赋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风险等方面的认识严重不足.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本课题组的试验数据,系统梳理了典型区域土壤钨含量水平、钨在土壤中的环境界面行为以及钨在生物中的富集特征和潜在健康风险.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向,旨在呼吁更多学者关注土壤系统中钨的生态环境风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

    土壤环境迁移转化生物富集生态风险

    中国西沙群岛土系的建立中国西沙群岛土系的建立

    杨安富胡玉麟林天李德成...
    66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南海岛屿土壤资源极为稀罕且珍贵,但迄今对该区域海岛土壤研究尚不充分,在土壤分类方面,已建土系甚少或信息非常缺乏.本研究通过2020年对西沙群岛13个岛礁的土壤调查,对确定的7个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详细鉴定,7个剖面的成土母质均来自死亡的珊瑚和贝壳,2个剖面仅有暗沃表层,2个剖面有淡薄表层和雏形层,3个剖面仅有淡薄表层.7个剖面均为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和高热土壤温度状况和具有珊瑚砂岩性特征,6个剖面有富磷特性.在高级分类单元上,2个剖面归属于磷质钙质湿润雏形土亚类、4个剖面归属于磷质湿润正常新成土亚类,1个剖面归属于钙质湿润正常新成土亚类.在此基础上,划分出4个土族,建立了晋卿岛系、甘泉岛系、永兴岛系、赵述岛系、南沙洲系和甘泉堤系6个土系.其中,晋卿岛系、甘泉岛系、永兴岛系、赵述岛系和南沙洲系分布于海岛中的蝶形洼地,有植被覆盖,为鸟类栖息地,枯枝落叶和鸟粪较多,土体中有机碳和磷的含量较高.甘泉堤系分布于环岛裸露海堤,无植被,鸟类活动甚少,土体有机碳和磷含量极低.本研究结果不仅对认识南海诸岛土壤有借鉴意义,还可为海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国土资源有效管控提供基础信息.

    南海西沙群岛土壤系统分类土系

    水耕条件下两类富钙母岩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归属及成因探讨

    李松慈恩连茂山曾蔓漫...
    678-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重庆境内,遂宁组(J3s)钙质泥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剖面分异多不明显,而石灰岩发育水耕人为土则不尽如此,其原因尚不明确.为此,以上述两类母岩在不同坡位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耕条件下钙质泥岩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发生特征及系统分类归属,并以有机碳矿化特性为切入点,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从中坡至坡麓,钙质泥岩发育的水耕人为土(CS)结构面上均仅有少量锈斑且游离铁的垂直分异不明显,而石灰岩发育的水耕人为土(LS)结构面上有少量至多量锈斑且在不同坡位的分布状况不同,特别是下坡呈酸性的土体中游离铁的下层聚集显著,表明两类母岩发育水耕人为土铁的剖面迁移特征有明显差异.CS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15)显著低于同坡位的LS(P<0.05),较低量的易矿化有机碳使得CS土体中高价铁难以发生还原,铁的剖面迁移不明显,导致不同坡位的CS典型个体均被归为简育水耕人为土;从中坡至坡麓,LS的C15逐级增高,且坡麓的C15显著高于其他坡位(P<0.05),加之受与坡位关联的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其典型个体依次被归为"简育""铁聚"和"潜育"水耕人为土土类.易矿化有机碳含量可能是决定坡位能否引起富钙母岩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产生类型分异的重要因素.

    土壤发生系统分类水耕人为土有机碳矿化富钙母岩

    基于1︰5万数据库的福建省土壤全氮密度及储量估算研究

    陈中星张楠黄凯邱龙霞...
    68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全氮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3082个剖面数据和最新建立的1︰5万大比例尺矢量土壤图,对全省土壤全氮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壤总面积为12.08×106 hm2,表层(0~20 cm)和剖面(0~100 cm)土壤的全氮密度分别为0.35 kg·m–2和0.97 kg·m–2,储量为42.06 Tg和116.83 Tg.全省土壤全氮密度整体呈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沿海低而内陆高.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山地草甸土的表层和剖面全氮密度最高,分别为0.85 kg·m–2和2.09 kg·m–2;而风沙土的表层和剖面全氮密度最低,分别为0.11 kg·m–2和0.27 kg·m–2.从不同行政区来看,南平市和龙岩市的表层土壤全氮密度最高,分别为0.40 kg·m–2和0.39 kg·m–2,而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剖面土壤全氮密度最高,分别为1.19 kg·m–2和1.11 kg·m–2.总体而言,福建省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空间分布差异很大,今后可依据不同行政区和土壤类型的全氮分布制定合理的施肥管理措施.

    福建省全氮密度全氮储量1︰5万土壤数据库

    区域尺度生物结皮下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郭琦卜崇峰李宜坪鞠孟辰...
    699-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旱区广泛分布的活性地被物,生物结皮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有关区域尺度生物结皮养分效应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取覆盖毛乌素沙地全域的146个样点,以地统计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区域尺度上旱区荒漠生物结皮下伏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物结皮提升了荒漠土壤养分含量,3种养分含量的变异系数(CV)中等,变异性大小顺序为CVTP(60.5%)>CVSOC(37.9%)>CVTN(30.8%);不同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不同,TP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强烈,SOC、TN为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受到植被状况、地表水热平衡状况等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在区域尺度上生物结皮下伏土壤养分含量在研究区东部较高,西南部较低;TP含量自东向西递减,SOC、TN含量自东向西呈现高-低-高-低的带状分布特点,二者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8,P<0.01).

    生物结皮毛乌素沙地土壤养分半方差函数空间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