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环境学报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广东省土壤学会
生态环境学报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广东省土壤学会

李定强,赵其国

月刊

1674-5906

editor@jeesci.com

020-87024961

510650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生态环境学报/Journ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正式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创刊,原刊名是《土壤与环境》。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优秀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生态学、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重要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对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高水平的综述。本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欢迎国内外同仁投稿和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趋磁细菌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 MSR-1对镉的生物吸附初步研究

    曹振宇涂晨刘颖韩军超...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趋磁细菌由于其独有的趋磁运动能力,展现出成为新型可回收生物吸附材料的潜力。但有关趋磁细菌对 Cd(Ⅱ)的吸附去除应用研究仍非常有限,趋磁细菌对 Cd(Ⅱ)的吸附特征与机理尚不明确。选用趋磁细菌模式菌株 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 MSR-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MSR-1吸附Cd(Ⅱ)前后的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批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溶液pH值、Cd(Ⅱ)初始浓度、细菌生物量和温度等反应条件对MSR-1吸附Cd(Ⅱ)的影响;利用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模拟了吸附过程;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顺序洗脱法等方法初步探究了MSR-1对Cd(Ⅱ)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Cd后的MSR-1菌体表面形貌改变并出现破损。MSR-1 对Cd(Ⅱ)的吸附效率主要受pH、初始Cd(Ⅱ)浓度和细菌生物量等因素影响。当pH为8。0、Cd(Ⅱ)初始浓度为1 mg·L-1、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1 h、细菌生物量(湿质量)为3。33 g·L-1时,MSR-1 对Cd(Ⅱ)的吸附效率可达87。8%。Cd(Ⅱ)浓度在0。5-20 mg·L-1 时,随着Cd(Ⅱ)浓度的升高,MSR-1 对 Cd(Ⅱ)的吸附量逐渐增大,最大吸附量达 1。20 mg·g-1。MSR-1 对 Cd(Ⅱ)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羟基、酰胺I基团和羧基等基团参与了MSR-1 吸附Cd(Ⅱ)的过程。MSR-1 对Cd(Ⅱ)吸附机制可涉及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络合作用和胞内积累,其中离子交换作用为最主要的吸附机制,贡献占比为74。9%。综上,趋磁细菌MSR-1 对Cd(Ⅱ)有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为未来作为有潜力的可回收生物吸附材料,用于Cd污染水体和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趋磁细菌生物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影响因子

    UV185联合高碘酸盐高效降解有机染料酸性红G

    朱先胜唐玉朝伍昌年黄显怀...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染料广泛用于各种行业,是水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基于紫外的高级氧化技术在染料废水处理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研究了 UV185 联合高碘酸盐(PI)均相高级氧化体系去除典型偶氮染料酸性红 G(ARG)的反应机理。UV185 可以裂解水产生活性氧化物种,以UV185 为灯源既保留了UV254 的优势,又可以高效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当PI的投加量为0。5 mmol·L-1,ARG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1 时,光解4 min时ARG去除率可达98。17%,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0。990)。pH 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体系对 ARG 仍保持着较高的去除率,pH 在碱性条件下,该体系对ARG的降解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HCO3-和Cl-对体系会产生抑制作用,NO3-对体系产生轻微的促进,而SO42-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腐殖酸对ARG降解抑制相对较强。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测试结果表明,该体系中的活性物质为·OH、IO3、IO4·和 1O2。TOC结果表明,30 min TOC去除率为67。9%,高于单纯的光解和UV185联合相同浓度下的传统氧化剂过氧化氢(H2O2)和过硫酸盐(PDS)的矿化率。根据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初步推断ARG降解主要通过偶氮键断裂、萘环开环。依据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实验结果提出了ARG在VUV/PI高级氧化体系降解过程中的可能转化途径。

    高碘酸盐酸性红GUV185均相高级氧化自由基偶氮键

    模拟干湿过程对稳定化修复土壤中重金属Ni和Pb的影响

    常春英王刚曹浩轩邓一荣...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定化(固化/稳定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但修复后的重金属会在外界复杂环境因子(淹水-落干、淋溶等)影响下改变赋存状态、缓慢释放,进而引发环境风险。选取珠三角地区典型稳定化修复后土壤为对象,研究模拟淹水、干湿交替两种情形下修复后土壤中2种重金属(Ni和Pb)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可明显提高稳定化修复后土壤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淹水后Ni的浸出量较淹水前上升约 103 倍,重金属Pb浸出浓度受到淹水影响较小。淹水可促使稳定化的重金属从弱酸提取态向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转化,淹水后Ni和Pb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降幅分别为7。16%和 19。9%。淹水通过改变土壤pH、Eh、铁锰氧化物和DOM等影响修复后重金属的稳定性,通过降低土壤pH和Eh促使体系中Mn4+、Fe3+还原,并同时耦合无定形态氧化铁的降低。干湿交替通过对水解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解吸行为而影响重金属的稳定性,总体上干湿交替对体系中的Ni和Pb的浸出浓度、形态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表明,淹水和干湿交替胁迫可以改变稳定化修复后土壤重金属的稳定性,且程度因不同重金属种类及外界胁迫强度而差异较大,短期内重金属浸出浓度远低于相关标准限值,土壤环境风险可控,但鉴于外界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和多元性,实质性延长监管链条、对修复后地块实施定期回顾性评估是实现污染地块可持续安全利用的有效方式。

    淹水干湿交替稳定化重金属环境影响

    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的土壤改良效应

    许铭宇俞龙生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型稀土矿区生物生境破碎、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使用农林废弃资源有机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稀土尾砂土壤低成本高效修复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稀土矿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以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园林植物落叶等作为农林废弃有机材料,进行了单施试验,分析其对稀土矿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并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了各处理组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利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落叶重构矿区土壤具有可行性,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土壤肥力;施加落叶对土壤pH值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土壤pH为7。32,较对照组高38。52%;施加改良材料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茶果壳对土壤有机质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组,质量分数均值为132。28 g·kg-1,较对照组提高了2962。04%;玉米秸秆对稀土矿尾砂土壤改良的综合效果最佳,其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971。43%、150%、9。46%、961。64%和7765。32%。不同农林废弃有机材料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各处理门水平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基本相似,第一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该研究结果可为稀土矿区土壤有机质富集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植被生态修复农林废弃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

    基于改进CRITIC-云模型法的机场鸟击风险评价

    刘振江王正曹玉洁蔡姝崴...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我国东部沿海某机场周围8 km范围作为调查区域,根据土地类型进行样线与样点调查法,全年记录到140种鸟类数据。通过对影响鸟击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分析,确定鸟类集群数量、平均体质量、飞行高度、网捕数量、飞行速度等5个指标为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鸟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各指标数据特征以区间形式制定等级划分标准。针对鸟情数据冗余与极端值情况,对传统的CRITIC法和云模型法进行改进,得到改进CRITIC-云模型法,并运用到机场鸟击风险评价中。结合鸟类指标数据与传统CRITIC-云模型法和传统CRITIC-云模型L法(传统云模型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CRITIC-云模型法避免了模型受单个等级区间的影响,能够全面性、综合性评价鸟类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与鸟击风险评价方面适配性更高。确定风险评价等级IV级与V级的鸟类为高危鸟种,共 26 种,其中 1 种为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5种为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通过对高危鸟种活动环境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海洋活动鸟类、海洋与陆地活动鸟类、陆地活动鸟类,分别从鸟类性状的生活习性、繁殖特征、生物学特性等3 个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机场周边环境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鸟击风险评价改进CRITIC法云模型最大隶属度高危鸟种防范措施

    趋磁细菌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韩军超郑茂坤涂晨刘颖...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趋磁细菌是一类能通过生物矿化在细胞内形成磁性纳米颗粒——磁小体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多种自然环境中。趋磁细菌利用体内的磁小体进行定向运动。磁小体主要由磁铁矿(Fe3O4)或胶黄铁矿(Fe3S4)构成,具有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和超顺磁性。趋磁细菌在医学、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都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该文首先介绍了趋磁细菌的分布及其特性,其次归纳了从自然界样品中富集趋磁细菌的主要方法和装置并概述趋磁细菌的培养方法,总结国内外趋磁细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尤其是在重金属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证明,趋磁细菌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金、铬、镉、铜等重金属离子,且对环境中的部分有机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同时,该文也提出目前趋磁细菌的应用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趋磁细菌的高密度培养难度大、分离回收设备不完善以及应用场景局限,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趋磁细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趋磁细菌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研究应聚焦于优化培养条件以实现大量培养,并研发基于趋磁细菌的修复功能菌剂与技术,为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的减量修复提供新方案。

    趋磁细菌磁小体环境污染修复重金属磁性回收

    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及影响因素

    尤琪杨艺张寅清祝凌燕...
    15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银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纳米材料,其具有多种形态与尺寸。因其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众多技术领域,纳米银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导致其在使用的各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天然水环境中,并产生相应的风险,其中纳米银颗粒的应用最为广泛。天然水环境成分复杂,一旦进入水环境,纳米银颗粒将受到水物理化学以及水生生物的影响,其形态与性能将发生改变。纳米银在水环境中积累、转化并可能引起水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扰动,进而产生复杂的毒理效应。因此,对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环境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综述了水环境中纳米银颗粒的来源以及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转化行为,重点阐述了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的化学转化行为,包括水环境中纳米银颗粒的氧化溶解、硫化、氯化等化学转化的过程,以及纳米银自身理化性质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纳米银颗粒不同类型化学转化的影响机制的研究现状。其中纳米银颗粒的氧化溶解是其在水环境中最常见的化学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与纳米银的浓度相关,一般可分为快速与慢速两个阶段。而纳米银的硫化与氯化转化过程更复杂,其主要与水环境中的S/Ag与Cl/Ag相关,并且对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起到关键作用。纳米银在实际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纳米银颗粒水环境氧化溶解氯化硫化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学报》征稿简则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