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图书情报知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陈传夫

双月刊

1003-2797

tqy12@whu.edu.cn

027-68754437

430072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知识/Journal Document,Informaiton & Knowled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及出版发行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连续四次被评为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三次被评定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并被评定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还被《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本刊集图书、情报、档案、出版发行于一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题笔谈:调研"信息资源管理"与创作《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纪实

    孟广均
    6-13页

    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助力新质生产力

    李广建潘佳立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讨信息资源管理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其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关键角色,以期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角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从技术与创新、经济与市场、人才与教育、政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同时,讨论了信息资源管理在打破传统产业瓶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培育未来产业萌芽中的策略和路径.此外,分析了信息资源管理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论/发现]信息资源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转型具有显著作用,其与前沿信息技术的融合、学科交叉与融合、信息资源的资产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要素的共识以及学科规范化建设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创新/价值]系统构建了信息资源管理与新质生产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信息资源管理产业结构优化学科交叉融合

    基于大规模用户调查的图书馆多元服务需求和满意度研究

    刘畅孟高慧林博肖珑...
    28-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在"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背景下,响应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指示,开展大规模的图书馆多元服务的用户需求和满意度调查,为国内图书馆服务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调查依据.[研究设计/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用户特征数据,得到了广泛覆盖不同地区、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常住地的7,314名用户的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和二维象限法来描述用户的图书馆相关行为特征及对图书馆多元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状况,运用回归分析来识别用户需求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发现]描述出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所用的图书馆类型、对图书馆服务的熟悉度,以及获取图书馆服务信息的渠道等行为特征,揭示出用户对图书馆各类服务的需求强度和满意度存在显著区别,识别出用户的个人和行为特征会影响其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并与需求特征共同影响其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创新/价值]从用户视角刻画了国内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现状,指明了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潜在方向,提供了图书馆改进服务的可行思路.

    图书馆服务用户需求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影响因素

    基于多元服务需求的图书馆用户类型划分研究

    孟高慧何家瑜刘畅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面向跨多类图书馆的多元服务的大规模用户群体展开类型划分及预测研究,从宏观层面为国内图书馆的精准服务建设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用户特征数据,得到了广泛覆盖学术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多类图书馆的用户的7,314份问卷.采用聚类分析以依据多元服务需求特征划分用户类型,运用差异检验对比各类用户的个人、行为和服务满意度特征,并使用回归分析构建个人和行为特征对用户类型的预测模型.[结论/发现]依据多元服务需求将图书馆用户划分为阅读型、设施型、广需型、活动型、休闲型五类,发现不同类型用户的个人、行为和服务满意度特征存在明显区别,并建立了依据用户的外部特征预测其服务需求类型的模型.[创新/价值]有助于弥补跨多类图书馆的多元服务的用户类型划分研究的不足,在实现精准服务、加强主动服务、改进服务体验、细化服务宣传及优化整体布局多个方面助力国内图书馆服务建设.

    图书馆服务用户类型划分精准服务聚类分析预测模型

    数智时代图书馆用户需求变化研究

    张春红张丹阳王桂敏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基于数智时代图书馆的用户分类研究及行为特征分析,厘清不同用户群体使用图书馆服务的新需求,发现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设计/方法]结合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预测、热点话题识别、案例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梳理用户类型,并基于用户分类及其行为特征进行预测研究,最终总结出用户使用图书馆服务的动机与目标、厘清用户行为与服务需求的变化.[结论/发现]基于用户需求变化分析发现图书馆服务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其关键性结论是:图书馆具有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大致可以分成研究型用户、学习型用户、休闲型用户、体验型用户、情报型用户、合作型用户、特需型用户等七种类型;其需求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可以总体归纳为智慧化、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实用化、精准化和虚拟化,体现在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或功能的各个项目、渠道、流程和整体的需求和期待中.[创新/价值]基于多元分析方法实现用户分类、服务需求变化分析和服务趋势预测,在用户研究与趋势研究领域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数智时代图书馆用户分类用户行为特征用户需求变化服务趋势研究

    迈向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赋能方案设计

    祝嘉淇孟高慧刘畅张久珍...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尝试设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赋能方案,助力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改造和升级.[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29所代表性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实践进行现状梳理、特点总结与问题剖析.[结论/发现]当前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具有开局良好、依托数智技术、以局部智慧化为主等特点,同时存在缺乏集成性建设方案、建设进度不均衡、软硬件基础受限的问题.依据当前智慧化建设的现状、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智慧化赋能方案,介绍了赋能的对象、过程与环境.[创新/价值]所提出的赋能方案有助于填补集成性建设方案的空缺,以期为未来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提供借鉴.

    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数智赋能案例研究

    文化记忆:从后现代到后数字时代

    夏翠娟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在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扬·阿斯曼逝世之际,回顾与总结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梳理其发展脉络和重要学术影响,作为对学术研究者和学术研究本身的致敬.[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文献研究,解读该理论的后现代性本质,以追溯其产生跨学科影响的根源.[结论/发现]提出数字记忆作为数智时代文化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字人文作为数智时代记忆研究的大帐篷,并对数字记忆和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创新/价值]结合元宇宙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后数字时代记忆研究的新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记忆研究的新议题.

    文化记忆数字记忆数字人文后现代后数字时代

    技术驱动与体验牵引并重: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姜婷婷陈雪孙竹墨
    83-9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旨在夯实数字文化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数字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构思、创建、评估提供实践指导,激发数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活力.[研究设计/方法]首先调查展示了沉浸式媒介和自然式交互这两大类前沿技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应用现状;而后针对技术导向的数字文化体验雷区,提出了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以体验设计与度量为双翼的"一擎两翼"模型.[结论/发现]数字文化"一擎两翼"模型引入了备受推崇的"以用户中心"数字体验设计理念,并对过去受到忽视的数字文化用户需求挖掘、偏好识别、反馈分析工作进行了重点阐释.展望未来,多感官呈现、多模态交互、多样化体验度量将成为数字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创新/价值]通过基础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总结凸显了新兴技术驱动和用户体验牵引对于推进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数字文化沉浸式媒介自然式交互用户体验设计与度量"一擎两翼"模型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机制

    王曦
    94-10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聚焦剖析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机制,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运用扎根理论,深度访谈图书馆领域的专家与从业人员,采用编码技术处理数据,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机制模型.[结论/发现]智慧图书馆在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中的发展机制是一个综合技术支撑与用户体验优化的复杂过程.智慧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增强了图书馆的日常运营效能;智慧资源层面,提升资源利用、采编、组织的效率;智慧空间方面,打造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交流环境;智慧服务层面,提升了服务响应速度与质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智慧管理层面,为管理决策、绩效考核和资源优化提供有力支持.[创新/价值]揭示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机制,推进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为图书馆管理者提供策略参考.

    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智慧技术智慧资源

    "常识化后免于引用"现象的测度研究——以马太效应为例

    吕海华李江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常识化后免于引用(Obliteration by Incorporation,OBI)"现象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某些观点、方法、发现、理论等知识被普遍接受之后不再被引用的现象,这类知识在科学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但其学术影响力可能被低估,因此,对于常识知识的OBI现象测度尤为重要.[研究设计/方法]选取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1992-2021年)与JSTOR(1986-2018年),下载含有"马太效应"的全文本文献,通过构建OBI现象测度框架,揭示OBI现象中显性引用、隐性引用以及间接引用的程度,探究OBI现象背后引用行为的原因.[结论/发现]该框架能够有效揭示OBI现象的外部及内部特征,OBI现象背后的引用行为受到时间、文献类型以及语言等因素影响.[创新/价值]通过对于知识扩散过程中OBI现象的测度,为准确揭示常识知识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知识流动的测度维度.

    常识化后免于引用常识知识知识扩散隐性引用间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