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王学春

月刊

2097-0005

6719xb@163.com

0538-6236719

271016

山东省泰安市长城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是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学校展示科研学术成就的窗口。其主要读者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从事基础、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各级医疗单位医护、科研人员、医学专业大中专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紫杉醇调控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陈思文胡卫华严永旭姜根风...
    705-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紫杉醇调控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构建PCOS大鼠模型并提取卵巢颗粒细胞进行培养鉴定,将卵巢颗粒细胞随机分为PCOS组、PCOS+紫杉醇低剂量组、PCOS+紫杉醇中剂量组、PCOS+紫杉醇高剂量组、PCOS+紫杉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制剂组.ELISA实验检测雌二醇(estradiol,E2)、雄激素(testosterone,T)、孕酮(progesterone,P)、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含量;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 紫杉醇各剂量治疗组和TLR4抑制剂组对正常颗粒细胞增殖能力没有影响,但能够显著提升PCOS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与PCOS组相比,紫杉醇各剂量治疗组和TLR4抑制剂组细胞中的E2、T、LH含量明显减少,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凋亡数明显减少;细胞内的TLR4、NF-κB、NLRP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紫杉醇能促进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迁移,抑制其凋亡,其调控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关.

    紫杉醇TLR4/NF-κB/NLRP3多囊卵巢综合征

    基于CRITIC法赋权的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GA-BP神经网络优化白芍甘草脐贴处方

    俞炎彧叶晨星邹纯才鄢海燕...
    710-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白芍甘草脐贴(简称脐贴)处方.方法 采用体外经皮渗透试验并利用高效液相指纹图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以外观、8种指标成分累积释放度、总成分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GA-BP神经网络优化脐贴处方中载药量、促渗剂用量、微粉硅胶占PEG6000和PEG4000总量的比例,确定最佳处方.结果 Box-Behnken响应面法和GA-BP神经网络优化的综合评价指标分别为1.2808(n=3,RSD=3.05%)、1.1937(n=3,RSD=2.26%),经对比及验证,脐贴最佳处方为微粉硅胶占PEG6000和PEG4000总量的比例为9.71%,载药量为24.56%,肉豆蔻异丙酯用量为2.87%.结论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GA-BP神经网络择优确定了脐贴最佳处方,该处方制得的脐贴软硬适中,具有良好的皮肤渗透性.

    白芍甘草脐贴体外经皮渗透试验CRITIC法Box-Behnken响应面GA-BP神经网络

    肺转移瘤巨噬细胞亚群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梁尹攀邵俊杰张蕾管衍娇...
    719-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巨噬细胞亚群在肺转移瘤中的作用及机制,寻找小鼠肺转移瘤中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与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IMs)表达的差异基因及信号通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获得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数据GSM523589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AMs与IMs潜在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DEGs)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及筛选前10位枢纽基因.最后通过qPCR检测核心基因在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AMs与IMs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共鉴定出1 975个AMs与IMs 的DEGs,其中1 511个上调基因,464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发现,DEGs主要涉及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免疫调控、神经元突触免疫突触、生长因子受体活性等;涉及的信号通路为MAPK、NF-κB、TNF-α等信号通路.PPI分析筛选前10位的枢纽基因与细胞氧化磷酸化有关,包括Ndufa8、Cox6b1、Uqcr11、Cox5a、Ndufs6、Ndufs5、Uqcr10、Uqcrq、Ndufb6、Ndufab1;通过qPCR检测发现,枢纽基因Uqcr11、Ndufa5在肺转移瘤AMs中表达高于IMs,与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scRNAseq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的黑色素瘤肺转移小鼠AMs和IMs表达的枢纽基因和信号通路,可为黑色素瘤肺转移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肺转移瘤巨噬细胞亚群生物信息学差异表达基因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
    725页

    78例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

    孟珂心丁晓陆海军
    726-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腺鳞状细胞癌(thym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的临床特征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8年3月15日至2023年3月15日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次确诊的78例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24年3月15日,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以及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 78例患者的中位PFS为66个月,1年、3年、5年PFS率分别为91.0%、69.0%、54.3%.全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χ2=7.43,P=0.006)、N分期(χ2=6.00,P=0.050)、M分期(χ2=8.18,P=0.004)、TNM分期(χ2=4.91,P=0.027)、手术(χ2=4.10,P=0.043)、治疗方式(χ2=10.19,P=0.017)与患者的P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HR=1.30,95%CI:1.08~1.58,P=0.007)、化疗(HR=0.22,95%CI:0.06~0.77,P=0.018)、单纯手术(HR=0.04,95%CI:0.01~0.29,P=0.001)、手术加辅助治疗(HR=0.23,95%CI:0.06~0.86,P=0.029)是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手术(HR=0.06,95%CI:0~0.74,P=0.028)和手术加辅助治疗(HR=0.08,95%CI:0.01~0.79,P=0.031)是Ⅰ/Ⅱ期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长径(HR=1.35,95%CI:1.03~1.78,P=0.031)和放疗(HR=0.21,95%CI:0.05~0.92,P=0.039)是Ⅲ/Ⅳ期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SCC患者预后较差,肿瘤长径和肿瘤分期与患者的PFS相关,分期尽量选择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九版TNM分期.手术、放疗和化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进展风险,建议Ⅰ/Ⅱ期患者尽量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可进行辅助治疗,Ⅲ/Ⅳ期患者的治疗尽量加入放疗,化疗也可加入综合治疗.

    胸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预后无进展生存

    3D腹腔镜在袖状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彭悦杨成符清胜李锐洁...
    733-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3D腹腔镜在袖状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肥胖患者共10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腹腔镜系统选择不同,分为2D腹腔镜组(47例)和3D腹腔镜组(54例),手术方式均为标准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比较2组的总手术时间、胃切缘及大网膜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相关指标.结果 3D腹腔镜组无中转变更为2D腹腔镜手术病例.3D腹腔镜组的总手术时间、胃切缘及大网膜缝合时间均短于2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也少于2D腹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术后相关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腹腔镜在袖状胃切除术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D腹腔镜2D腹腔镜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

    Encor和Mammotome在乳房BI-RADS 3类肿物切除中的应用比较

    刘焱侯传强
    737-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Encor和Mammotome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类乳腺肿物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1日—2023年9月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乳腺疾病科接受微创手术的乳腺BI-RADS 3类肿块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共纳入800例,分为Encor组和Mammotome组,每组各400例.比较2种旋切系统在疼痛、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组织量与肿块体积比值、术后出血、肿块残留、切口感染、皮肤误切、患者满意度、切口长度、更换旋切刀例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在术中疼痛、出血量、皮肤误切及切口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出血、肿块残留例数、切除组织量与肿块体积比值、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Mammotome组优于Enco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cor组未发生更换一次性旋切刀情况,Mammotome组有8例更换了一次性旋切刀,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mmotome系统更精确、细致,更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适用于较小肿块的切除;而Encor系统刀头稳固,动力强劲,不需要专人取标本,适用于较大肿块、男性乳房发育等的切除.

    乳腺,人EncorMammotome肿块残留切除组织量与肿块体积比值

    安徽农村老年人多重慢病与肌肉减少症的相关性

    赵文正张燕代晨谢伦芳...
    741-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安徽农村老年人多重慢病与肌肉减少症的相关性,为预防或延缓肌肉减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在安徽省六安市和阜阳市选取652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多重慢病由研究对象自我报告并经二级及以上医院确诊,肌肉减少症通过肌肉减少症5条目量表(sarcopenia-five,SARC-F)来评估.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探讨多重慢病状况、数量与肌肉减少症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16名老年人,其中有194名(31.5%)患有肌肉减少症.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无慢性病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SARC-F得分较高(模型3:β=0.866,P<0.05),患有多重慢病的老年人SARC-F得分较高(模型3:2种慢性病:β=1.071,3种慢性病:β=1.174,4种慢性病:β=1.147,P均<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较于无慢性病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患肌肉减少症的风险较高(模型3:OR=2.075,P<0.05),患有2种和3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患肌肉减少症的风险较高(模型3:2种慢性病OR=1.980,3种慢性病OR=2.632,P均<0.05).结论 在安徽农村老年人中,是否患有多重慢病、多重慢病数量与肌肉减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及时开展对多重慢病的健康管理,对预防或延缓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多重慢病肌肉减少症老年人农村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

    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心脏淋巴瘤1例并文献回顾

    杨昊霏方向刘岐焕
    747-751页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心包积液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晕厥

    智能响应性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应用进展

    张海峰郑士亚程韬邵翔宇...
    752-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应用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智能响应性生物材料是一类能够对外界刺激如温度、pH值、光照、电场、磁场以及生物分子等做出响应并产生相应变化的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智能响应性生物材料促进组织修复机制及智能响应机制作一综述,并进一步分析智能响应性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与再生过程中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响应性生物材料组织修复再生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