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们需要一场范式革命——中国社会变迁与自主知识生产

    李梅高原
    4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十大认识论问题

    米加宁
    5-8页

    强可持续性范式与中国发展C模式

    诸大建
    9-12页

    大型社会模拟器:社会知识生产的大科学装置

    吕鹏
    13-16页

    基于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测试社会学"

    梁玉成
    17-21页

    数据内爆时代认知范式变革下的知识生产

    姜利标
    22-25页

    数字技术方法与研究范式转型——以历史学为例

    梁晨
    26-29页

    人机互生:范式革命与知识生产重构

    邱泽奇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创新范式、知识传播范式和知识扩散范式是三重相互关联且机制各异的不同指称。当三重范式组合为一个协同体系时,便是知识生产范式。知识生产与人类历史相伴随,源远流长。当我们用知识生产范式去分析时,会发现范式革命的次数极其稀少,除了古代社会对理性运用的残缺范式,在遇到新一代人工智能之前,也就只有从科学革命开始建立的完整范式。以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正在重构人类的知识生产,形成人类与机器互生的知识生产新范式。

    知识生产范式革命残缺范式完整范式人机互生人工智能

    从康德到第三形而上学

    邓晓芒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可从两种形而上学之间的"桥梁"提升为第三种形而上学,即审美的形而上学,它才是前两种形而上学的根。这原本也是康德文本中可能隐含的意思,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只是西方传统的"物理学之后"和"存在论",审美在这种意义上只能是"桥梁",但审美形而上学是超越存在论的"语言学之后",它从诗性和隐喻结构来看待语言的本质,并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提供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按照黑格尔的思路将康德美学引上了一种动态的诠释学本体论,虽然完成了一次"语言学转向",但由于受到传统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局限,仍然未能上升到"语言学之后"的视野。这种非存在论的或超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只有在中国传统形而上学即"伦理学之后"中才找到了支持,但后者由于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学倾向"而同样未能提升到"语言学之后"。第三形而上学则是经过对西方"物理学之后"和中国"伦理学之后"加以综合而超越双方之上所提出的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形而上学设想。

    《判断力批判》自然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伦理学之后语言学之后

    人是什么——康德的第四问

    何怀宏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晚年对第四问的探讨基本是一种综合性、概括性和总结性的探讨。尤其对其认识论和道德哲学来说是这样,他将认识论和道德哲学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范畴中来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重要补充:一是联系历史政治对人性的探讨(道德哲学的延伸);二是联系宗教对人性的探讨(回答第三问,但将两问结合);三是从经验观察到对人性的直接探讨(如实用人类学)。"人应当是什么"或者"人将会是什么"还是要受到"人实际是什么"的限制的,这意味着我们要看到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全面地看待"人是什么",还应该深入分析人的欲望、非道德情感、各种意志(而不仅仅是道德意志)以及信仰——不仅是在单纯理性的范围内,还有对历史和现实的宗教形态的分析。对"人的有限性"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认知的局限性,还应意识到道德和审美的有限性。虽然康德并没有像他在回答前三问中那样,特别地提出一个根本的新理论和原则,但第四问的提出依然有重要价值:不仅为康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用以审视其全部的四问,甚至观察全部的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人学形而上学道德康德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