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性问题尖锐复杂、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面对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在具体举措方面如何不断创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如何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为此,本刊编辑部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约稿,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当下,从文明的角度来观察和审思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十分必要,为深入寻求人类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本期开始,"重识中国与世界"栏目正式更名为"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亦特此说明.唐永胜教授指出,新时代中国外交应确立积极可行的战略目标,坚持合作共赢、积极塑造、寓攻于防、有效制衡、因势利导、知雄守雌、以迂为直、战略集中、运用复杂、内外统筹的战略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方向,立足长期博弈处理好中美关系,建设性经略周边,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建设.李开盛研究员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厘清了其对国际环境的诉求,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整体开放的经济环境、良性竞争的政治环境和相对和平的安全环境,进而分析我国面临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提出通过稳定大国关系争取重塑多极化格局、多点出发维护基于市场与公正的产供链、支持全球性国际机制发挥更大作用等建议.门洪华教授强调,在美国强化对华战略竞争之际,"泛安全化"倾向正在美欧日对华政策中凸显,"泛安全化"导致这些国家国内政治保守化、对外关系封闭化,严重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安全体系正常运转,成为干扰破坏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因素.中国需从理念、政策与制度层面进行战略应对.胡宗山教授认为,中国应以革命斗争时期的策略经验为指引,确定应对美国全面竞争的策略逻辑和策略框架.在充分考虑美国对华竞争策略结构的前提下,中国应将坚持独立自主、复合制衡等作为主要战略,将斗争联合两手并用、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等作为主要策略.孙德刚研究员提出,中国需发挥区位优势,以"全球东方"为新突破,将周边外交升级为"大周边外交",在欧亚腹地拓展战略纵深,使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连为一体,成为连接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的桥梁和纽带.李舒教授指出,科技问题的"政治化""武器化""国家化"和"意识形态化",使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国通过科技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应对全球变局尤为迫切,亟须在科技外交战略谋划、理论建设、工作布局、实践路径、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