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康德与儒家的"文明互鉴"——百年康德接受史反思

    邓安庆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传播康德的学者正是从创造新文化的实践中把握到了以自由为核心的康德哲学的魅力,他们通过对康德的专家型解读和思想性对话的相互促进,阐明了只有在康德哲学与儒家思想的"文明互鉴"中才能真正发现各自思想中的真理与义理.因此,新一代的康德研究者,要在思考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轨道上获得真切的哲学问题意识,形成有自身风格的原创性的康德释义学,才有可能赢得国际康德学界的承认和尊重.

    康德儒家中国文化文明互鉴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权利问题

    杨国荣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权利首先以个体为依托.在权利这一层面,个体的追求往往彼此相异甚至分离,由此可能导致各种对立.与之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仁道"的观念.权利意识仅仅关注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而仁道则是以所有人具有的内在价值为关注点.人的权利本身有其物质基础,也有精神内涵.前者关乎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涉及各种感性需要,后者则与人的存在的精神性层面相联系.只有在形成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个体才会有精神层面的自觉追求.人的权利还具有实质与形式的方面,二者本质上相互关联.中国古代传统中的贤能政治与近代和现代传统中的群众路线,都关乎以上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民主与民本的分辨,是需要关注的另一问题.认为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主则是人民主权,二者泾渭分明,这种流行之论并不确切.事实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蕴含着民主内容,二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的权利的内涵.

    权利仁道民主民本

    敞开未来:文明史叙事的第一轴心期迷思与第二轴心期拓展

    任剑涛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史叙事是一个关乎人类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的大历史叙述.第一轴心期让人们高度关注作为文明源头的过去.这促成了一种文明史叙事的基本倾向:人们不仅习惯于在面对困境时回到第一轴心期寻找解决方案,而且将自己面对的一切境遇归之于第一轴心期,进而将人类的命运紧紧地与第一轴心期关联在一起.这是一种具有深厚根由的思维模式,但也是一种缺陷愈来愈明显的思维定势:第一轴心期的迷思,遮蔽了关注第二轴心期的目光.第二轴心期是近四百年渐次展开的时期,它不同于处理人己关系的第一轴心期,着重处理的是人机关系.它是人类走向一个崭新未来的时期.能不能够从面向过去的第一轴心时代迈进面对未来的第二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正面临的一个究竟是堵塞未来还是敞开未来的重大决断.

    文明史第一轴心期第二轴心期过去未来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结构类型探析

    周敬青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日益显现出制度化、规范化、制度规范体系化的特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一新的重大概念的提出,以及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造就勇于自我革命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客观需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由多种类型的规范体系同构而成,主要包括以宪法为统领的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制度规范体系、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为统领的党的规范性文件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四个子规范体系有机耦合,共同构建起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基本结构;四个子规范体系在不同场域、不同层次对党的自我革命发挥着指引和约束作用;四个子规范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保障,共同保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结构类型理论探析

    财税改革方法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对策思路

    杨志勇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财税改革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财力保障.现代财政制度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是数字财政、发展型财政以及经济建设财政.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秉持正确的方法,形成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法论.结合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应坚持改革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的改革方法、坚持在开放中推进改革、坚持不断提升改革能力.唯有不断提升改革能力,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确保改革持续深化的根本途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改革方法论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何以驱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

    李炜光臧建文
    11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财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国家治理的关键连接点.财政社会学理论揭示了财税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这是以财税体制改革驱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的理论基础.研究发现,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市场统一、社会公平正义及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为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政策指引.基于财税体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传导机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应聚焦于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以及央地关系调整等方面,并以此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财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治理财政社会学

    愤怒的生成逻辑与情感治理

    马向真张金金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愤怒既有"正义之怒",也有"疯狂之怒".为了更公允地评价愤怒情感,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可对愤怒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渴望得到承认是愤怒产生的道德心理基础;对正义规范的认知与信念是愤怒产生的道德认知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愤怒产生的关系基础.为了防止基于承认、正义的反抗之怒,恶化为怨恨与仇恨而造成社会共同体的撕裂,应该顺着愤怒的指引,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促进相互承认,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共同体.

    愤怒生成逻辑承认正义情感治理

    我们为何需要"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葛兆光
    1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与不少关于全球史研究的重要著作陆续出版相比,中国学者自己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还相对缺乏.2024年,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历史学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先生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全三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不同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叙述,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为推动我国的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融会贯通,本期以《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出版为讨论契机,特邀葛兆光、陈恒、章清、段志强四位学者,将讨论进一步延展,以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球史书写.

    当代中国史家何以书写全球史

    陈恒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与不少关于全球史研究的重要著作陆续出版相比,中国学者自己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还相对缺乏.2024年,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历史学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先生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全三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不同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叙述,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为推动我国的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融会贯通,本期以《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出版为讨论契机,特邀葛兆光、陈恒、章清、段志强四位学者,将讨论进一步延展,以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球史书写.

    在全球史背景下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

    章清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与不少关于全球史研究的重要著作陆续出版相比,中国学者自己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还相对缺乏.2024年,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历史学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先生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全三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不同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叙述,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为推动我国的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融会贯通,本期以《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出版为讨论契机,特邀葛兆光、陈恒、章清、段志强四位学者,将讨论进一步延展,以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球史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