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当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迎面科技革命发展的新浪潮,激活改革新动能成为时代议题.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发展的命题,更是一个改革的命题.围绕"中国如何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中国经济改革如何再出发以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激荡思想、贡献智识,希冀抓住科技革命新机,直面发展瓶颈,明辨改革重心,探索创新路径,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权衡研究员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核心命题是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吴敬琏研究员主张回归对"基本问题"的理论解析,包括"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以及市场和法治的本质".眼下,协调好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核心任务.把握技术革命新浪潮,需要进一步坚持改革和继续开放.刘培林研究员基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的"追赶周期"框架,指出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低速增长,而是指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水平相契合,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动"量变",进而为"质变"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当下,要避免"结构代偿",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推动生产率追赶并带动本币升值.高世楫研究员认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解决创新领域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强化市场竞争对创新的激励,加强基础研究以尽快建立激励前沿科技领域探索的管理体制,确保知识和人员的充分流通以提供自主创新的必要信息条件等,以绿色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刘志彪教授认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包括主体性、技术性、场景性、制度性、传输性多维驱动机制,倡议树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从利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起,再把盈余资源战略性超前部署未来产业.郑江淮教授指出,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我国创新发展存在动态演变的二元格局.打破创新集群起步阶段的低水平均衡状态,需要一系列足够有力的"点火"政策,增强区域间技术互补关系,降低知识和技能再配置成本.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整个科创共同体分工协作的结果.黄少卿教授指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提升中国前沿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能力,其根本着力点在于构建一整套与前沿原始创新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推进有利于前沿原始创新的制度变革和政策范式转变.余泳泽教授认为,升级创新价值链才可能实现科技的"自立"与"自强",亟待强化成果流向先进生产力的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打造创新与生产互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多层次创新主体协同的国家创新平台、完善有助于发挥中国特色市场优势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