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台湾农业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台湾农业探索
台湾农业探索

曾玉荣

双月刊

1673-5617

twnt@163.com

0591-87869435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台湾农业探索/Journal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省农科院情报所与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农业社科类期刊。是大陆最早报道台湾农业的专业性、权威性刊物之一。旨在通全面深入地介绍、分析台湾农村社会、农业高新科技及经济发展,以及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状况与信息,促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会展经济赋能区域合作的机制与路径分析——以海峡两岸"农订会"为例

    黄杰鸿孟宪成程俊恒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索会展经济赋能区域合作深层次、长持久、高水平发展的优化路径,为完善构建新时代会展经济与区域合作之间的互动机制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以期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双向互动视角,运用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海峡两岸"农订会"这一闽台合作典型案例,分析会展经济与区域合作发展的互动机制,归纳第16届海峡两岸"农订会"的运营模式及实践成效,总结当前闽台合作及广义区域合作的发展瓶颈与现实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会展经济与区域合作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两岸"农订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广度与深度之间难以平衡、缺乏科技创新的有效推动、区域内要素市场难以形成的问题,据此从"多元化""融合化""数字化"3个方面提出建设中国会展经济体系的路径,以更好地发挥出会展经济赋能区域合作的优势效应.

    会展经济区域合作双向互动农产品采购订货会

    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的粤台旅游协同发展探析

    杨超杨若谦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区域间经济互动的深化使得区域协同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粤台两地在旅游领域的协同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是增进彼此文化和情感纽带的战略举措.[方法/过程]依据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理念,梳理粤台两地旅游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有格局,剖析存在的困境,探寻在新区域主义框架内推进双方旅游协同发展的具体策略.[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粤台两地旅游产品存在着较强的差异互补关系,两地间交通便捷,两地文化交流紧密,经济合作根基深厚,旅游政策环境也在波动中逐渐恢复正常.但粤台旅游协同发展依然面临着政治因素和两岸关系的复杂性、舆论影响和民众间不信任感加深、规章和监管的差异、旅游市场重叠等挑战和障碍.为进一步推动粤台旅游协同发展,需积极探索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完善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重视市场开拓与品牌营销,加强基础设施与新技术应用.

    粤台旅游新区域主义协同发展

    福建发展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分析

    杜朝运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我国老龄化加剧带来失能人口养老照护的巨大需求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老龄化更甚于城市老龄化,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行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已成当务之急.[方法/过程]分析发展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的迫切性、应用价值和制度特征,结合福建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之一的晋江市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情况,提出福建发展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供给上应该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路径.通过实践考察,认为福建省发展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存在资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的多元筹资模式、"软硬兼施"提高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供给能力、科技赋能提升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的监督管理实效.

    福建省农村长期护理保险乡村振兴晋江市

    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决策?——基于CLDS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慧婷周毕芬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返乡农民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决策,为有效实现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就业"、推动农村信息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启示.[方法/过程]采用2012-2018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及其3个维度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决策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促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概率提升;(2)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收入较高的返乡农民工、中老年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决策呈正向关系,并且能够显著促进中、东部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决策.

    数字普惠金融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

    福建省生态可持续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张倩楠陈惠梅林知远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究如何实现福建省生态可持续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福建省产业发展升级转型.[方法/过程]利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的权重,并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福建省2011-2022年生态可持续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最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指标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程度.[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福建省生态可持续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显著,总体耦合协调程度发展趋于良好,协调等级为优;根据灰色关联法可知,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大的3个指标分别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第一产业增加值、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因此,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发展运行机制、打造智慧农业、整合推进生态旅游项目等对策建议.

    生态可持续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分析

    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黄星宇郑兴明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基于当前的乡土文化状况及其所遇到的困境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借鉴.[方法/过程]分析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总结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乡土文化在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存在资源流失衰退、经济价值转化困难、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防止乡土资源流失、破解经济转化难题、消除社会认知偏差、加强法规建设4个维度人手,综合施策,助推乡村共同富裕.

    乡土文化乡村共同富裕现实困境实现路径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绩效的影响——基于CHFS2019的实证分析

    林东萍周毕芬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通过实证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绩效的影响,以促进农户的高质量创业,推进返乡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方法/过程]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绩效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外出务工经历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创业绩效;(2)家庭社会资本在外出务工经历影响农户创业绩效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初始投资规模差异和地区差异,外出务工经历能够显著提升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创业绩效,而且只对东部地区的农户创业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据此提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培训;提升返乡创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建议.

    外出务工经历农户创业绩效

    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业协同发展分析——以湘西为例

    许雷宁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业的关键因子,探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既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又有助于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分类指导,以推动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方法/过程]选取湘西地区21县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以及障碍度模型等分析湘西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业的协同情况.[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湘西大部分县的湘西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变化和农村就业水平特征存在一致性,但是前者发展优于后者;两者之间依赖性较强,但是协同性仍有提升空间;农业生产效益类指标优于其他3类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要从体制机制上加大对农村就业创业的帮扶力度,根据现有水平对各县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分类指导,通过改良技术等方式形成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并在全域范围开展农旅融合,挖掘各县特色农产品,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农村就业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障碍度湘西

    山岳型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脆弱性"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分区——以武夷山脉为例

    龚晓玲孙晓宇高扬仪朱里莹...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提升管理保护山岳型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提高生态适应能力,为今后更合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GIS空间分析为支撑,从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和脆弱性的双重内涵与需求出发,构建武夷山脉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高供给—脆弱性"协同分析框架,对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行空间集成,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差异化分区治理策略.[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武夷山脉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整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2)武夷山脉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整体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武夷山脉边缘沿线城市生态脆弱性整体较高,且武夷山脉南部生态脆弱性略高于武夷山北岸;(3)武夷山脉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脆弱性匹配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低供给—高脆弱性区逐步向外以半环状过渡到高供给—低脆弱性区的趋势,且空间错位现象显著.

    武夷山脉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修复高供给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