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阳能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阳能学报
太阳能学报

殷志强

月刊

0254-0096

tynxbb@public.sti.ac.cn

010-62001037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3号

太阳能学报/Journal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太阳能学会主办,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承办,自1980年创刊以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技术札记、简报及综述性论文。《太阳能学报》编辑严谨,被《EI》收录比例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合抛物面聚光式太阳能光热光电供能器性能研究

    常泽辉李欣亮郭梓珩刘雪东...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复合抛物面聚光器非追日运行时,入射偏角变化对集热性能影响大、逸出光线难以再利用等问题,设计一种复合抛物面聚光式太阳能光热光电供能器,通过在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入光口玻璃盖板下表面增设板背为镜面的光伏组件,可实现对逸出光线的拦截和反射再利用,从而提高供能器对入射太阳辐射的利用效率和供能品位,首先利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分析入射偏角对供能器光线接收率等参数的影响机理,基于仿真结果在实际天气条件下对比研究供能器与同规格CPC的进出口空气温差、光热转换效率及输出电功率等随太阳辐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入射偏角范围为0°<α<30°时,与同规格CPC相比,供能器的平均光线接收率提高14.03%;在晴天条件下,当传热空气流速为2.7 m/s时,供能器与同规格CPC的最大进出口空气温差相差0.2℃,光热转换效率分别为52.62%、52.63%,在此过程中的供能器输出的总电功率为251 W;在多云条件下,供能器可对外输出的热能和发电功率分别为3.26 MJ、210.5 W,研究结果可为太阳能光热光电高效耦合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和思路.

    聚光光热光电太阳能复合抛物面供能

    太阳能集热场阀堵故障对水力热力性能影响研究

    蒋乐南默哲龙王登甲陈展...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阀门卡堵故障对太阳能集热场性能影响进行探讨,通过搭建太阳能集热场阀堵故障实验系统获得阀堵程度与局部阻力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ξ=0.0531K1.7351,建立集热场阀堵故障性能仿真模型分析阀堵故障对集热场水力热力影响规律,并提出阀堵故障对集热场水力热力性能综合影响评价指标ECP.研究结果表明,阀门卡堵故障会导致太阳能集热场压力不平衡率显著增加;当卡堵程度超过50%后,供暖期集热量衰减更加明显,同时易出现系统过热问题.此外,在相同的集热面积和故障程度下,集热场支路数量越少,其综合性能影响越严重.

    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量热力性能水力性能阀门卡堵故障

    第三代太阳能热发电换热器的热工水力性能研究

    王彦泉鹿院卫高祺李峰...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以二元共晶盐MgCl2-KCl和sCO2作为换热工质,探究熔盐和sCO2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流道的热工水力规律.在翼型通道内,由于流动工质在翅片端部发生碰撞,流速最小值一般出现在翅片端部.受流速影响,压力最小值通常出现在翅片最厚处.直通道和翼型通道内Nu、Δp均随Re的增大而增大,f随Re的增大而减小.在直通道和翼型通道内传热效果分别提升53.3%和56.9%.通过拟合,建立熔盐和sCO2作为工质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中的传热和摩擦关联式.

    太阳能热发电熔盐sCO2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翼型通道直通道

    塔式太阳能发电系统S-CO2向心透平气动性能优化

    韩旭杨依栋施海波李奇...
    197-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塔式太阳能发电系统,采用热力设计与气动设计结合的方法,设计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向心透平,探究透平内部流动特性、损失情况,泄漏涡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动叶包角下透平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动叶内部损失主要集中在动叶轴向流域上部,由于叶顶间隙存在,从动叶吸力面向压力面过来的泄漏流与主流相互掺混,在动叶子午面转折角处形成较大的泄漏涡,并不断卷吸在轴向流域形成螺旋状流动.通过增大动叶包角能有效抑制涡流在流道内的发展,同时降低余速损失,但也会造成叶片载荷增加、叶顶泄漏强度提升、整机反动度和摩擦损失增加.通过动叶包角优化后,在45°包角时透平效率达到最大值82.18%,相较于优化前效率提升0.84%.

    太阳能布雷顿循环向心透平气动分析包角

    基于视觉振动测量的漂浮式风力机状态监测方法研究

    唐一皓温斌荣张航田新亮...
    206-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基于视觉的振动测量方法为基础,结合二维运动解析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视觉振动测量的漂浮式风力机(FWT)状态监测方法,可实现漂浮式风力机平台运动和塔筒振动的同步精准监测.虚拟运动仿真视频中,所提方法对漂浮式风力机运动/振动的识别误差不大于1%;在背景噪声干扰下,除漂浮式平台纵摇运动外,其他自由度运动识别误差小于5%.将所提方法应用于浮式风力机模型试验的运动/振动识别中,可实现对漂浮式风力机状态的良好识别.

    漂浮式风力机振动测量状态监测塔筒振动平台运动

    风电叶片摆锤式疲劳加载特性分析及研究

    周爱国董涛施金磊朱玉田...
    21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疲劳加载过程中摆锤式激振器相关参数对叶片振动特性的影响,揭示加载过程中激振器电流的变化规律,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叶片摆锤式疲劳加载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摆锤式激振器的动力参数以及与叶片的相互作用,并对叶片进行疲劳加载.结果表明,激振器中旋转质量会改变叶片疲劳加载系统的固有频率,采用实测加载数据中旋转质量与叶片振动之间的实际相位差,修正理论模型,理论电流峰值相对于实际电流误差为8.5%.

    风电叶片摆锤疲劳测试动力学分析负载特性频率响应

    考虑局部条件特征的风电功率短期预测

    张家安黄晨旭李志军
    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考虑局部条件特征的风电功率短期预测方法.首先,基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对局部条件因素与风力机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风速、风向和对风角度等为影响风电场功率短期预测准确度的关键因素;然后,基于广义极值分布分别对关键因素的分布参数进行估计,并构建平均波动系数指标描述各风力机间的参数差异性,基于K-means++算法对风力机进行聚类;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提取机群内各风力机功率的关键特征,并基于双向循环神经网络(BiGRU)对机群功率进行预测,进而累加获取风电场的预测功率.以华北某风电场运行数据为算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风电功率预测聚类分析神经网络特征提取

    风电变桨轴承齿轮修形的建模方法研究

    谢文涛毛范海王智王渊...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风电变桨轴承齿轮修形的精确建模方法,用以确定风电变桨轴承齿轮的修形量.根据齿廓方程建立离散齿廓点,使用B样条拟合得到精确齿廓线建立齿轮模型,划分网格并使用栅格法加密齿轮接触区;根据渐开线法线性质几何推导出加密区域节点的偏移方向,通过修形曲线函数计算出节点偏移量,沿偏移方向按照偏移量偏移节点,得到修形后风电变桨轴承齿轮模型;建立多个不同修形量风电变桨轴承齿轮模型,分别装配到风电变桨轴系中进行齿面接触计算,对比计算结果确定最佳修形量.最大修形量为40 um时齿面接触应力最小,与两种经典修鼓量公式计算结果基本相同,证明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该文的建模方法,能快速有效地确定风电变桨轴承齿轮修形量.

    有限元分析栅格法齿轮修形齿面接触分析变桨轴承齿轮

    考虑倾斜与偏航的漂浮式风电场模型预测尾流优化控制

    王晓东李彬彬刘颖明朱若男...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漂浮式风电机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尾流优化控制的漂浮式风电场卷曲尾流模型.该模型针对漂浮式风电场内机组倾斜的尾流动态特征,基于准稳态卷曲尾流模型考虑倾斜与偏航偏差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模型预测尾流优化控制方法,以漂浮式风电场输出功率最大为目标协调各机组出力.在FAST.Farm中,将所建准稳态卷曲尾流模型(curl-N)与初始卷曲尾流模型(curl-O)、极性尾流模型(Polar)、大涡模拟(LES)计算的尾迹亏损速度对比,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为证明优化控制方法有效性,与无尾流优化、传统尾流优化进行出力特性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准稳态卷曲尾流模型可适用于尾流优化控制,模型预测尾流优化控制可有效提高漂浮式风电场整场出力.

    海上风电场尾流模型预测控制优化控制发电量提升

    基于稀疏量测的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选线方法研究

    王晓东吴家豪高兴刘颖明...
    24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上风电场多分支集电线路故障定位大都依赖于多测点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集电线路故障选线方法,基于稀疏量测利用局部连接实现集电线路故障选线.该方法以少量节点电流信号作为特征量,建立以稀疏样本的CNN初始网络损失最小为目标的量测位置优化模型,利用离散二进制粒子群(BPSO)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得出最优量测位置.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可在稀疏量测下以较高精度实现故障选线,对采样频率要求较低,不受故障起始角、故障电阻、故障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且对量测噪声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卷积神经网络离散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算法故障选线量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