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阳能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阳能学报
太阳能学报

殷志强

月刊

0254-0096

tynxbb@public.sti.ac.cn

010-62001037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3号

太阳能学报/Journal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太阳能学会主办,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承办,自1980年创刊以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技术札记、简报及综述性论文。《太阳能学报》编辑严谨,被《EI》收录比例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鸟喙式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牛壮郝敏王玉鑫张佳亮...
    264-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仿生鸟喙式结构引入涡流发生器中,结合Fluent软件在Re=6000~26800范围内对其换热能力j、流动阻力f与综合热性能CPEC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鸟喙式涡流发生器是一种高换热低流阻的高效换热元件,在Re=13000时CPEC较传统矩形翼提高 62.35%.此外其综合热性能随着迎流攻角α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α=30°时达到最大,较空通道提高26.83%.增大斜截角度β是降低流动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β=24°的结构较无截角结构流阻f降低47.03%.

    数值模拟换热性能导热系数涡流发生器综合热性能

    基于新型VLMZVM的ANPC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环流抑制方法

    杨向真刘灿杜燕张徐进博...
    272-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广泛应用在大功率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多机有源中点钳位(ANPC)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间的低频零序环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大矢量的新型十三矢量调制(VLMZVM)策略.通过建立多机ANPC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零序环流模型,分析零序环流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检测零序环流状态,实时选择虚拟大矢量或实际大矢量合成方法来抑制零序环流,并提出区分奇偶扇区的矢量分配方法快速选择合成矢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新型VLMZVM策略能在电流突变、参数不一致、全功率因数范围都具有很好的环流抑制效果.

    逆变器分布式发电功率因数虚拟矢量环流抑制调制策略

    光伏系统串联型直流电弧检测技术研究

    王煊原龚春阳陈辉王志新...
    285-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搭建光伏系统串联型电弧实验平台,采集不同环境下50组电弧数据,提取出频域及小波域的能量特征与熵特征,绘制特征的分布情况.通过引入区分度对18种特征进行区分能力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0~30 kHz频谱能量对电弧的区分能力最佳,对电弧状态与正常状态的区分度达到98.49%.研究逆变器启动、太阳辐照度变化及不同环境对特征的影响,分析10~30 kHz频谱能量在光伏系统中的抗扰能力.制作串联型电弧检测装置并提出其阈值的设定及推广方法,装置在多次实验中均可准确检测并迅速熄灭电弧,且在抗扰性实验中未发生误动作,动作时间可达到41 ms.

    光伏系统串联电弧电弧检测特征提取抗扰性分析装置研制

    具备无功输出能力的光伏逆变器IGBT可靠性分析

    张波高远李铁成胡雪凯...
    296-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可靠性评估方法,根据光伏电源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太阳辐照度、环境温度定量分析光伏逆变器IGBT可靠性.该方法利用LightGBM机器学习模型刻画IGBT工况和IGBT结温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有效解决了IGBT可靠性评估中IGBT结温计算耗时长、依赖模型参数的问题.最后,基于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对参与配电网无功调控的光伏逆变器IGBT可靠性进行量化评估分析.

    太阳能配电网光伏逆变器可靠性分析LightGBM模型结温

    一种用于光电/光热综合利用的光谱选择性金属网格涂层

    陈肯赵斌裴刚
    303-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光电/光热综合利用(PV/T),提出一种纳米级金属(银)网格涂层,在太阳辐射波段(0.3~2.5 μm)具有高透过率,在红外波段(2.5~25 μm)具有高反射率,与全波段(0.3~25 μm)高吸收/发射的PV/T吸收器结合可产生太阳辐射波段高吸收、红外低发射的光谱选择特性,从而显著降低PV/T的辐射热损.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模拟分析网格周期、宽度和厚度对金属网格涂层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金属网格的周期为500 nm,厚度为50 nm、宽度为30 nm时,其太阳波段透过率达到0.90,红外反射率达到0.88.与已有ITO光谱选择性涂层相比,金属网格涂层的太阳辐射透过率提高20%,红外反射率提高24%,同时薄层电阻(5.3 Ω/Sq)降低47%.

    太阳能纳米金属热能光电光热综合利用低发射率涂层

    基于灰度直方图自适应B样条曲线拟合的光伏组件热斑检测方法

    蒋琳苏建徽陈薇汪海宁...
    310-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外热图像探测热斑的过程中,会受到复杂环境以及采集过程引入的诸多因素干扰,导致常规图像处理方法无法准确检测出热斑.提出一种改进的热斑检测方法,该方法根据灰度直方图特征进行自适应节点配置的B样条拟合,从而实现阈值选取和热斑分割,不仅同样具有抑制噪声的特点,且提高了热斑检测的准确率.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实现含有大量噪声的光伏组件红外热图像的热斑检测,提高热斑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

    光伏组件热斑红外热图像B样条自适应节点

    基于流固耦合的单轴跟踪式光伏结构风致扭转研究

    李正农伍世芳
    316-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跟踪式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写自定义程序代码UDF对Fluent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单轴跟踪式光伏结构的二维模型,研究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扭转振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风速达到某一特值后,结构出现等幅周期性振动,发生软颤振现象,而其阻尼比对抑制扭转振动有一定的作用,这同实际情况较吻合;光伏组件倾角在0°~20°范围内时,倾角越大,扭转振动的临界风速越低.

    太阳能光伏组件风效应流固耦合扭转振动阻尼

    基于实例迁移学习的小样本光伏功率短期预测

    王晓霞艾兴成王涛
    325-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建光伏电站历史数据匮乏导致功率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例迁移学习的小样本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测方法.首先,以一组丰富的长期运行光伏数据为源域,利用多核最大均值差异估计源域与目标域光伏数据的匹配相似性,筛选出高相似的迁移源域;然后,建立加权对抗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通过对抗学习赋予源域光伏样本权重以调整其数据分布,将调整后的源域数据充实目标域数据集,采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挖掘公共知识域中光伏发电功率序列与气象数据的双向时序关联特性,实现小样本条件下光伏功率的精准预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深度学习和模型迁移方法,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历史数据有限条件下光伏功率的预测精度.

    光伏发电预测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管式PECVD制备原位掺杂多晶硅的性能研究

    黄嘉斌赵增超李明陈俊...
    334-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管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各项沉积参数对硅太阳电池重掺杂多晶硅钝化接触(SiOx/Poly-Si(n+))的影响.TOPCon太阳电池的掺杂多晶硅是通过对沉积的非晶硅高温晶化来实现的,通过改变PECVD的沉积温度、Ar和PH3的流量、沉积功率等沉积参数,可获得不同厚度、结晶度和掺杂浓度的掺杂非晶硅(a-Si(n+))薄膜,然后通过高温退火得到不同的Poly-Si(n+)薄膜,从而导致SiOx/Poly-Si(n+)钝化接触在钝化质量和载流子选择性等方面的不同特性.最后在沉积温度480℃、Ar流量8 L/min、PH3流量0.8 L/min、沉积功率12000 W、退火温度920℃的条件下获得最佳双面SiOx/Poly-Si(n+)/SiNx钝化接触,少子寿命达到6445 μs,隐含开路电压(iVoc)达到742.7 mV以上,单面饱和电流密度J0低至4.2 fA/cm2.

    硅基太阳电池钝化多晶硅掺杂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轻量化M-CNN的太阳电池表面缺陷识别

    陶志勇易廷军林森杜福廷...
    34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太阳电池EL图像,提出一种高识别率的轻量化M-CNN网络模型.首先,该网络模型将拼接的多特征图融合通道注意力机制;然后,引入Ghost卷积层降低模型参数;最后,利用普通卷积层取代最大池化层进行特征空间降维.实验结果表明:在自建裂痕、阴影、微小瑕疵、无缺陷图像数据库共15767片上,M-CNN对粗糙分类检测准确率和瑕疵分类检测准确率分别是99.83%和93.38%,模型参数量是1.29 MB.相较先进的MobileNetV3、DeepVit和MobileVit等网络,M-CNN有缺陷识别率高和模型参数量低的优势.

    太阳电池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处理缺陷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