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学刊
体育学刊

杨文轩

双月刊

1006-7116

tyxk@scnu.edu.cn

020-85211412

510631

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楼4-5楼

体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体育专业学术性刊物。设有经验总结、理论探索、读书思考、试验报告、专题讨论、最新科技知识介绍、体育科技动态报道等栏目,为体育学术研究和学习提供交流园地。读者对象主要是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院校师生、教练员、运动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的生成逻辑、现实审视与路径探寻

    张瑞林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学科"化价值取向导致的学校体育过于偏重课程技术化、知识体系化和教学程序化,从而忽视了学生本体感受与个性化发展以及引发的教育功利化倾向等问题,提出在"双减"政策实行过程中,从"非学科"角度回归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本质,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在个人成长性和社会适应性、教育方式的运动实践性和身体感知性、教育方法的个体差异性和项目技术"非阶梯"性、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并据此提出以中华体育精神浸润为目标、以具身性为依据、加强"家校社"联动、重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非学科"视域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实践路径。

    学校体育非学科以体育人中华体育精神具身性

    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审视——基于学科与学理的多维考辨

    邵天逸李启迪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辩证分析立场,从历程、价值、问题角度切入审视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旨在明晰其学科价值、澄清内在问题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演进主要体现为能力目标的单一指向、能力目标的拓展与相对固化、能力目标的调整与多元化 3 个阶段特质;(2)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价值主要包括彰显体育课程特性、反映能力教育诉求以及与学科核心素养互为呼应;(3)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内在问题主要呈现为概念表述模糊、理论定位漂移以及实践方案缺失;(4)新时代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优化,应注重规范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概念表述、明晰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关联向度、完善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学科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建设体育强国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刘纯献龚德明刘盼盼李雨珊...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建设体育强国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无论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容体育强国建设的人民性,汇聚建设体育强国的中国力量,凝练建设体育强国的中国智慧,还是坚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立场,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把握时代脉络,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党领导建设体育强国的强大优势,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体育发展目标,夯实中国特色体育之路,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建设体育强国内涵等是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建设体育强国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核心价值观

    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机理和实践指向

    傅钢强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特点包含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 4 个方面,因此,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全覆盖、高水平、社会性和动态化的基本内涵。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农村体育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从政策要素、场地要素、资金要素和人才要素 4 个方面提出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策略。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负效应的形成与消解

    冯俊翔郑家鲲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数字技术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负效应的现实图景、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并据此提出消解路径。研究认为,当前数字技术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要存在数字靶向"偏移",诱发决策偏态风险;数字运行"增负",增大服务压力并异化治理导向;产生"无效增量",降低服务"投入-效益"比;加大监管难度,滋生信息风险等负效应。其形成原因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数字技术本体局限,主体态度、认知、能力偏差,服务客体技术应用失衡。基于此,提出健全制度环境,规正数字技术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导向;推动技术优化,避免因技术局限产生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应异化;强化主体理念引领与能力培养,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技术嵌入合理性;加强对服务客体技术失衡的弥合补足,提升数字技术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等消解策略。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技术嵌入负效应

    家庭体育概念的时代审思

    李小进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辨析家庭体育内涵界定中存在的分歧与不足,结合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重构家庭体育的内涵,旨在推动家庭体育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的发展已经突破参与人数的条件限定,打破家庭体育活动场所的空间囿限,其核心价值向培育"完整的人"发展演变,"家庭生活中由家庭为主体组织实施"是家庭体育区分其他体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将家庭体育内涵界定为"家庭生活中由家庭为主体组织实施并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

    体育概念家庭体育体育参与家庭生活完整的人

    "村赛"热的冷思考

    古晓晴蔡艺杨前程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贵州"村赛"热及其背后潜在问题展开探讨。研究认为以人为本的草根叙事满足农民体育文化需求,以体共情的文化认同促使农村青壮年返乡回流,以赛为媒的产业振兴助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媒赋能的赛事传播推进乡村品牌赛事建设是促成"村赛"热的重要因素。但其背后也存在"现代体育"盛行,影响传统体育生态环境;"锦标主义"滋长,偏离农民寓赛于乐初衷;"羊群效应"产生,阻碍乡村体育多元发展;"资本主义"介入,弱化农民参与主体地位等问题。为此提出以文化创新为理念,拓宽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空间;以乡土气息为核心,保持乡村体育赛事固有属性;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发挥乡村特色体育资源优势;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增强乡村体育发展内生动力等应对策略。

    乡村体育乡村体育赛事乡村振兴"村BA""村超"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孙葆丽高泳李圣鑫叶凡希...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探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在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内涵和赛后发展原则。研究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北京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对北京冬奥遗产明晰自身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系统的发展本质、平衡的发展向度、统一的发展愿景和关联的发展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基于此,研究将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内涵总结为"冬奥遗产与生态环境共容""冬奥遗产与社会发展共融"以及"冬奥遗产与经济发展共荣",同时提出以人为本、协调共治、共建、共享和循序渐进 4 项赛后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期为北京冬奥遗产的赛后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奥林匹克运动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冬奥遗产联合国

    "成熟都市"视角下东京2020奥运遗产探析

    魏然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结合"成熟都市"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对东京 2020 奥运会产生的奥运遗产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东京 2020 奥运形成临海副都心城市建设遗产,推进"共生型社会"建设遗产,可持续发展"东京方案"方面的环境改善遗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科技创新遗产。上述奥运遗产实践提供"成熟都市"与奥运会互动的新样本,也在全周期治理、以人为本、多元主体参与、科技支撑方面为奥运遗产的前置规则及赛后延展提供借鉴。

    成熟都市东京2020奥运会奥运遗产

    现代奥运会场馆治理的历史进程、多重困境与消解之道

    王海燕王润斌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运场馆的超大规模与巨额成本使奥运会的举办频遭诟病。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百年奥运场馆数量波动上涨、使用更新优化、布局模式转换、配套迭代升级的状况及致因进行解析,认为场馆规划有失致使额外成本攀升,场馆利用不佳导致场馆荒废闲置频现,办奥挤出效应招致反对浪潮频发,场馆治理不当引致生态破坏屡现,据此提出若干消解策略:超前规划场馆,规避奥运场馆赛后"白象化";注重赛后利用,促进奥运场馆发展可持续;倡导节俭办赛,探索场馆多元利用新举措;注重低碳环保,追求场馆治理环境正影响。

    体育管理奥运场馆白象化成本超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