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学刊
体育学刊

杨文轩

双月刊

1006-7116

tyxk@scnu.edu.cn

020-85211412

510631

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楼4-5楼

体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体育专业学术性刊物。设有经验总结、理论探索、读书思考、试验报告、专题讨论、最新科技知识介绍、体育科技动态报道等栏目,为体育学术研究和学习提供交流园地。读者对象主要是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院校师生、教练员、运动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位法》实施背景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的科学内涵及推进路径

    关清文方千华王涛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位法》正式实施和专业学位体育博士首届招生将于2025年开始,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体育博士生培养进行探析,可为体育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思路。研究认为,《学位法》实施背景下体育学博士生培养以"分类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创新能力"为关键素养、以"独立自主"为必备行为、以"辩证统一"为发展依循。针对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困囿和国外经验,提出推进路径:(1)强化分类发展培养定位,逐步探索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2)建立科学合理招生体系,推动选拔方式全面申请考核制;(3)提升培养过程学术深度,促进跨学科理念进课程和师资;(4)优化创新成果条件要求,凸显学位类型与学科专业特点;(5)规范学位论文程序内容,增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监督力度;(6)完善学位质量保障机制,维护体育博士生学位合法权益。

    《学位法》体育学博士生人才培养分类发展

    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引发的思考——兼与《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一文作者商榷

    张晓林白洋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主题比较、逻辑关系、论证过程和学科发展路径层面对《非学科化》一文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商榷,厘清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化与"非学科"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化的重要标志,而《非学科化》一文的立论源于校外培训的体育范畴,学校体育与校外培训中的体育存在本质差异。推动学校体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精准把握体育学科发展方向,着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科治理能力,积极推动体育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提升学校体育以体育人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学校体育以体育人体育学科非学科

    现代体育断想

    王广进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是现代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应从系统角度解读它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研究认为:(1)现代体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些规则统一的体育活动,逐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结果。(2)现代体育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下的"二级"存在,它是适应大系统诸多"一级"子系统要求的结果,包括适应工业生产对身心的要求、工业时代对社会治理的要求、政治对博弈舞台的要求、经济对承载平台的要求、休闲对娱乐项目的要求、教育对育人内容的要求、宗教对传播手段的要求、战争对躯体培养的要求。(3)社会文化一定程度上体现对体育的适应,如古希腊雕塑、文学、音乐、哲学、阶层标识等对古代奥运会的适应,现代服饰、器械、医学、政治对现代体育的适应。(4)现代体育包含4要素,即体育技术的经济性、时空人为限制的规范性、器械外显的识别性、规则设置的胜负原则。(5)体育项目是指以体育技术、时空限制、器械和规则等要素组合成的,以体育技战术为手段获取自由社会的有机体;现代体育是指以体育项目为中介,满足人类对极限追求的社会现象。

    现代体育体育项目社会文化功能论

    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史学转向及其反思

    刘冠启花家涛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史学转向问题,需在跨学科视角下,从学科概念、方法与范式出发,反思其方法论的局限性,继而阐明史学思维对推动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论变革的重要意义。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史学转向提供重新认知体育研究对象的方法,拓展勾连体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视野,更迭体育文化行为解释的研究范式,提供以微观体育管窥社会结构变迁的叙事方法。以上述方法论为指引开展体育人类学研究,形成田野经验在历史上的延续性,不仅在空间维度上深化对微观体育行为的文化叙事,而且在时间维度上强化体育文化的历史过程叙事,继而为体育人类学整体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推进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体系化发展。

    体育人类学体育史史学转向方法论变革

    我国群众性与竞技性赛事融合发展的机理、现实与策略

    张磊刘广飞雍明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群众性与竞技性赛事融合发展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群众性与竞技性赛事融合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运动项目为基本的共同基础是前提,边界逐渐模糊是加快融合的条件,以此构造全民参与的竞争型赛事样板的融合雏形。透过厘清"双赛"融合脉络探讨当前存在的根源性问题、主体性问题、内容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表现为"双赛"融合认识不足制约互动关系、"双赛"地位竞争引致角色冲突、运动项目融入不深导致根基不稳和缺乏政策体系保障削弱融合动力。基于此,提出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强化"双赛"融合认识;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抓手,促进"双赛"多方面融合;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内容,推动"双赛"构建新发展形态;加强体制机制保障,促动政策资源向群众性赛事倾斜。

    体育赛事群众性赛事竞技性赛事产业融合

    业态识别与培育: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路径探析

    曾播思张瑶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体育场馆业态发展水平是影响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基于业态分析视角,探索不同阶段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业态选择困境,寻找进路,期望为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借鉴。研究认为:大型体育场馆业态包括场馆核心业态、场馆辅助业态和场馆外围业态3种类型。在场馆赛后利用初期业态结构单一、赛后利用中期业态秩序混乱、赛后利用成熟期业态管理难度大。应构建场馆核心业态骨架、弹性优化场馆业态结构、加强场馆内外业态联动、培育业态协商发展政策等路径,促进新时期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

    体育产业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业态识别

    痛并快乐: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现象学研究

    祝大鹏周雯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探讨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表现形式、动机来源和认知特点,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13名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为访谈对象,并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良性自虐现象普遍存在于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群体中;(2)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环境、生理和心理等3个方面;(3)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动机来源主要包括挑战自我、过往经历、同伴激励、追求刺激和探索未知等5个方面;(4)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在认知上反映出追求认同接纳、能力体现和利弊权衡的结果。研究认为良性自虐行为对于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利弊共存,需要积极引导宣传、正确教育和制度合理管控,保障马拉松跑者安全科学运动,促进身心健康。

    运动心理学良性自虐马拉松跑者现象学

    大学生心理韧性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习惯控制及抵制诱惑的视角

    唐芳武王伟强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习惯控制及抵制诱惑的视角,构建心理韧性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链式中介模型,解释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机制,从而有效落实"健康中国2030"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广州4所高校先发放338份预测问卷进行试测,随后发放并回收659份正式问卷。使用SPSS 26。0、PROCESS 2。6。1和AMOS 24。0对新编制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深入剖析大学生心理韧性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结果表明:在心理韧性正向影响体育锻炼行为中,习惯控制和抵制诱惑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并分别正向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及分别起中介作用。通过习惯控制的习惯形成、习惯评估和习惯调整,提高自我评估、自我吸引和自我效能,进而增强其抵制诱惑、维持自律锻炼行为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目的。

    心理韧性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控制抵制诱惑大学生

    HAES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进食障碍倾向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体重自我污名的中介作用

    郭文邵文珍郭吟郑澜...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各种体型都可以健康的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进食障碍倾向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以及体重自我污名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随机抽取156名肥胖青少年为被试者并分为3组,实验组A进行强化的各种体型都可以健康的干预(I-HAES干预),实验组B进行传统的各种体型都可以健康的干预(T-HAES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实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体重自我污名和进食障碍倾向的时间、组别主效应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体育锻炼行为的时间主效应显著,但组别主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两种干预对体重自我污名、进食障碍倾向影响显著,但T-HAES干预的效应更强;I-HAES干预对体育锻炼行为有显著影响,但T-HAES干预的影响不显著;与T-HAES干预相比,I-HAES干预对进食障碍倾向影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更强;I-HAES干预通过体重自我污名间接影响体育锻炼行为,但T-HAES干预的间接效应不显著。研究认为,与T-HAES干预相比,I-HAES干预在降低肥胖青少年体重自我污名与进食障碍倾向、提升体育锻炼行为水平方面的效果更好。

    运动心理学各种体型都可以健康干预体重自我污名进食障碍倾向体育锻炼行为

    青少年静态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孙洁丽郭亚茹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静态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和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于2021年9-12月在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宿州与长沙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0 327名12~17岁青少年进行静态行为调查与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卡方检验、逻辑回归分析探讨两者关系。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总检出率为28。6%,其中抑郁症状、严重抑郁总检出率分别为19。5%、9。1%。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于初中,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静态行为时长≥8 h、视屏时间≥2 h组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静态行为时长<8 h、视屏时间<2 h组的1。302和1。348倍(P<0。01)。研究表明:静态行为尤其是视屏时间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应当重视静态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通过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鼓励参与户外活动、教育正确的使用习惯、家长监督和参与等措施限制静态行为和视屏时间,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

    青少年抑郁症状静态行为视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