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台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台州学院学报
台州学院学报

冯尚申

双月刊

1672-3708

journal@tzc.edu.cn

0576-5137019

317000

浙江省临海市东方大道605号

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台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为主,也吸纳校外有较好质量的稿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务。编发论文突出科学性、高教性和地方性,既重视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研究,也注意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力求在学院学报共性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特别设置了“天台山文化”、“台温经济”、“地方高教研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杨振宁科研理念及其师承溯源

    厚宇德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艺术家一样,不同的科学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风格.正确的科研理念是科学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思想保障.有些科学家的科研理念是在他不懈努力之后才艰难建立的;更有些科学家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前辈的理念.科学学派就是由遵循相同或相近科研理念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群体,学派的学术基因与传统,主要体现为科研理念的影响而薪火相传的.杨振宁的学术风格与科研理念特征明显,对此他自己做过总结说明,其有两大源头:一部分来自费米与特勒等人的影响,这部分从特征上可以寻根至玻恩学派;还有一部分源于家学和西南联大的熏陶.杨振宁曾在不同场合介绍他自己以及其他著名科学家的科研理念,其目的是宣传正确、先进的科研理念,以促使我国更多科研工作者与科技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在思想方法上保持同步.

    科研理念杨振宁费米特勒玻恩

    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批判——一种科技应用方式的视角

    孙宗岭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论断之一,中德两国学者都对此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诸多思考却未形成体系,在相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中国古代科技异常兴盛而近代科技相较西方渐趋式微的原因则未能说明.基于中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特征,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直接原因是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不敌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而其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方式背后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新时代科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需要通过实践、理论、动力等三重路径进行构建,从而实现对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双重超越,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

    李约瑟问题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科技应用方式

    "重压"与"狂欢"——新冠疫情"极限施压"之下中国旅游业的突围与转向

    崔凤军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旅游业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但重压之下,中国旅游全行业在政府精准扶持和行业自救中实现了突围和转型,表现出了坚强的韧性和众多的亮点特色,在客源市场、市场主体经营模式、旅游消费、旅游扶持政策、旅游业管理手段、旅游学术研究等方面实现了新突围新转向.可以预见,经历了疫情"洗牌"锤炼的中国旅游业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更加强大.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旅游业的至暗时刻正在成为过去式,中国旅游业即将迎来新的蓬勃发展机遇期.

    旅游业新冠疫情极限施压产业转型突围

    论中国抗疫的世界历史意义

    林丁山谭培文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加速推动了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往新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先进政党为核心、人民利益为宗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抗疫之路,彰显了中国制度与中国道路的优越性.中国抗疫过程中所彰显的制度优势与中国道路内含的世界历史逻辑,对于以人为本价值旨向的树立、全球治理危机的化解、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新模式与人类追求文明新样式的选择,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抗疫中国道路世界历史意义

    秦朝家事制度中的"礼法结合"

    周海灵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法结合"作为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特征,在秦朝法制中同样取得了主导性地位.对家事犯罪的惩治,秦朝严厉打击家庭成员中的"不孝"及"亲属相犯"行为,维护宗法伦理不遗余力.所谓秦朝"重刑罚"而"轻德礼"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恰恰相反,秦朝家事制度与中国传统家族法无论在目标还是手段上都一脉相承.这背后既是先秦以来宗法制度作为历史传统的延续,同时也象征着秦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和包容.秦朝作为"大一统"的先驱,虽短暂而亡,但其"礼法结合"的成果及其治国方略却为后世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秦朝家事制度礼法结合宗法伦理

    民营小微企业信用体系法治化探究

    许中缘何雨桐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期间,党中央对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民营企业信用建设是化解融资困境的关键一环.信用与法治的交融,使得信用上升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推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宜继续以政策为主导,应实现法律治理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在民营小微企业信用建设的闭环中,相关征信法律不健全、评价实施不规范、监管奖惩不明确等问题凸显.因此,需要完善事前信用征信法律规范、规范事中信用评价法律监管、推进事后信用奖惩修复法律指引,以实现民营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化.

    企业信用民营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失信惩戒

    数智时代认知加速中面向未来的无知与生命绵延

    师曾志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传播生态与机制的改变,日益加速的反馈机制对社会制度、社会结构进行着变革,其中所带来的诸多变化需要重新思考交流对话中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审视线性时间与生命时间的区别,传播在跨越时空中生命绵延与实在、真理等的关系.认知加速中显现出从相对确定性的已知到面向未知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转变,考验着人们对作为认知与思维前提的无知的重新认识,在理解无知学建立的同时,强调人存在于未知世界中理解无知中的理解的重要性,将无知作为媒介进行自我探索时,生命时间的绵延让人们对自我及生命本身都有了新的理解的视域,认识到传播中主体本位与关系本位的共在,也在启蒙叙事中找到自我微小叙事即生命叙事的着力点.

    生命时间无知无知学认知加速生命绵延

    生命叙事的回归——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国际传播

    李堃
    54-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带来国际传播秩序和格局的转变,个体资源的激活和重组改变了国际传播场域,也改变了人类交流互动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博弈更加凸显感觉和情感等的价值,这既意味着生命叙事的回归,也隐含着重新部落化的可能.从生命传播出发,跨媒介时代的国际传播需要扭转启蒙叙事的逻辑,关注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在具体而微的交流和对话中寻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基础价值的共享,承认利益共同体的正当性,加强有机团结和情感联结.重新部落化也要求多元主体共担责任、共对风险,在持续交往中,推动良善对话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达成.

    生命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生命叙事

    "呼唤人的复归"——互联网时代生命传播中的跨媒介叙事

    付砾乐唐倩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媒介叙事以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过程的互动性,成为互联网环境中生命传播转型的必然选择.生命传播中的跨媒介叙事体现为四个维度:叙事过程社交化、叙事内核情感化、叙事逻辑游戏化、叙事效果数字化.跨媒介叙事在生命传播中的应用进一步凸显了互联网传播格局由传统的机构主体宏大叙事转向多元主体协作叙事,显示出传播格局由主体本位向关系本位转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生命传播新媒介赋权跨媒介叙事主体本位关系本位

    互联网时代重提异化的主体性——以生命传播的视域

    刘欣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异化的扬弃与复归的探讨陷入僵局,其根源在于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的异化是从主体性的破碎开始,货币成为将个体连接成社会的必然中介后,人的主体性进一步隐匿在巨大的外部性之中,因此人丧失了复归的可能性.直至21世纪,互联网成为除货币之外连接个体的新中介.技术赋权下的个体重新获得一种主体性.异化的主体性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被重新打捞起来,马克思曾指明的复归也才有可能在两种路径上展开:主体层面"感觉—实践—生命经验";主体间层面"艺术—共鸣—良善生活".

    异化理论主体性生命传播复归社会加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