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台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台州学院学报
台州学院学报

冯尚申

双月刊

1672-3708

journal@tzc.edu.cn

0576-5137019

317000

浙江省临海市东方大道605号

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台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为主,也吸纳校外有较好质量的稿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务。编发论文突出科学性、高教性和地方性,既重视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研究,也注意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力求在学院学报共性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特别设置了“天台山文化”、“台温经济”、“地方高教研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绝世知音:脂砚斋及其小说学

    洪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同时,一边为之誊录,一边随手加以评点的这位脂砚斋是谁?而这位敢于自称"一芹一脂"的《红楼梦》评点者在小说学家中有何特殊意义与成就?"脂砚斋"可分作广、狭二义:狭义,专指署名和未署名评点《石头记》的这个笔名或称作"脂砚斋"的人;广义,则指包括所有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等手抄本中出现的批评者,及为戚序本写《〈石头记〉序》的戚蓼生.这广义的脂砚斋不仅是有评点红楼的特异功能,更提出了自己深广而精湛的小说要义.

    《红楼梦》脂砚斋特异评点小说学

    论和合文化与台州模式的理论关联及逻辑进路

    许峰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模式历经波折,正在酝酿裂变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台州模式要递进创新并及时跟进后工业化阶段要求,诠释并代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演进特征,必须从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元结构的完美融合切入,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挖掘祖先留下的和合文化这一核心文化资源而取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放大优势和价值竞争力,赋予内生型发展模式新的生命源.因此,有必要溯源和合文化,探寻台州模式演化新机理,重构未来发展人文新优势,增强区域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

    台州模式和合文化理论关联逻辑进路

    目的论视域下台州和合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李春风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负载词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然而台州和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中却存在过度归化、过度异化以及机械翻译等问题.台州和合文化负载词翻译应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不能简单且绝对地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可以在归化、异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注释,使台州和合文化负载词英译更加精准晓畅.

    目的论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台州和合文化

    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张建晓林伟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陈岛垦荒精神要想扩大自身的传播范围,就有必要启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研究,这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指的是社会大众在感知"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判断,具备关系性、社会性、评价性、可塑性等特点.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形象传播等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大众化形象塑造、构建全过程传播体系、做好日常性形象管护,来设计规划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传播

    大陈岛垦荒精神: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林兴初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求美好生活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大陈岛垦荒精神因劳动创造而产生,劳动创造也因垦荒精神而更加美好.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价值.进入新时代,台州更要突出"垦荒精神立心"的价值引领,坚定地走好新时代垦荒路,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创造美好生活.

    大陈岛垦荒精神美好生活价值引领新时代

    陆王心学"减损论"的本体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张娜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外求式的修养功夫路径不同,陆王心学"减损论"致力于发明本心的内求式修养方法.陆王心学"减损论"主张人的本心具足,无需外求,只需去除遮蔽本心的障碍,呈现心之本来面目,就可恢复本有的良知和德性.陆王心学"减损论"这样一种内求式的修养方法,是与其对本体论的认识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与当时社会德治主义的政治哲学息息相关.

    陆王心学"减损论"本体论德治主义

    从"中国风"到"东方文艺复兴"——关于西方"发现"中国艺术的阶段性差异

    杨莉馨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限于东西方艺术交流基本依赖商贸往来和传教士活动的特点,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中接触到的中国艺术品大都为明清时代的世俗性物品和装饰性工艺美术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侵略造成大批中国珍宝流失海外的背景下,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的接受由当下转向古代,由世俗器物转向高雅艺术,由实用转为对艺术品背后美学观念的探究.其中,英国汉学家劳伦斯·宾庸是中国艺术进入欧美现代主义文艺圈的重要桥梁,而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则在东西方艺术具有共通性观念的基础上,以对中国艺术形式之美的阐释跨越了文化鸿沟,借"东方文艺复兴"推动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

    "中国风""东方文艺复兴"宾庸弗莱中国艺术

    《新左岸》杂志与法国颓废派的产生

    李国辉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左岸》(含《吕泰斯》)杂志创刊于颓废文学理念还未成形的19世纪80年代初期.尽管当时颓废文学与自然主义文学混杂共生,但是敏锐的编辑特雷泽尼克因为对魏尔伦的推崇,刊出了一系列在颓废主义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章和诗作.《新左岸》杂志不仅是尼扎尔、波德莱尔以降颓废理念的传薪者,也成为颓废派的孵化器.它聚集了魏尔伦、马拉美、莫雷亚斯、拉弗格、雷诺等重要的颓废者,促成了马拉美主义者和颓废主义者的诞生.正因为《新左岸》的工作,布尔德和卡泽得以确定最初的颓废派成员.《新左岸》是法国颓废派基本格局的确立者.

    《新左岸》颓废派特雷泽尼克魏尔伦莫雷亚斯

    打破诗与现代经验的鸿沟——试论奥登的首部诗剧《两败俱伤》

    赵元
    50-5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登的首部诗剧《两败俱伤》极富实验性,打破了20世纪早期英语诗剧的惨淡局面.与此前的诗剧相比,《两败俱伤》在主题、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上都做出了很大的革新,革新的目的和方向则是由奥登的戏剧观决定的.《两败俱伤》是现代英国诗剧史上第一部实现了诗与现代经验相结合的作品,为英国现代诗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坐标.

    奥登《两败俱伤》诗剧

    塞壬主题阐释的"两种力量"

    於悠然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壬形象自古希腊以来历经反复的阐释与改写.这一巨大阐释空间不仅源于元文本的简洁性,也是因为其关键情节体现了"两种力量"间充满张力的互动,这是一个适宜被改写与演绎的神话母题.传统解读中,这一互动往往被理解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现代解读则回归塞壬歌唱的瞬间,更注重互动所生成的未定性.传统的二元对立视角掩盖了"歌声"这一塞壬的核心特征,也与塞壬杂糅的形象特点相悖,因此,后一类解读能更恰当地阐释塞壬形象的魅力.

    塞壬主题阐释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