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途径行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罗文辉谢文瑞陈权珍薛兰凤...
    1008-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中、下消化道两种方式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并初步探究FMT治疗UC的机制.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FMT治疗的UC患者资料,因移植途径不同分为中消化道FMT组和下消化道FMT组.以改良Mayo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疗效,并检测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确诊为UC的患者14例,其中中消化道FMT组5例,下消化道FMT组9例.两组UC患者经FMT治疗后Mayo评分均下降(P<0.05),肠镜结果也显示,黏膜炎症情况好转,水肿、充血、糜烂等情况均有所改善;两组UC患者治疗前后的Mayo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C患者肠道屏障功能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在FMT治疗后均下降,以细菌内毒素下降最明显;中消化道FMT组治疗后细菌内毒素下降差值与下消化道FM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T治疗UC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中消化道FMT与下消化道FMT疗效相当.

    溃疡性结肠炎粪菌移植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

    中国部分地区基于社区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Meta分析

    周金池赵曙光王新魏延...
    1012-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2000年至2019年中国部分地区社区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病率情况.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BM、CNKI、维普、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2000年至2019年发表的中国社区人群GERD患病情况的横断面研究.2名独立研究者利用NoteExpress和Endnote x8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文献梳理,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患病率的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4篇文献,总计100231例受调查者.结果显示,中国社区人群GERD患病率为7.69%(95%CI:5.95%~9.63%).亚组分析显示:评价标准:RDQ量表结果显示GERD诊断率为6.83%(95%CI:5.06%~8.87%),GERDQ量表显示诊断率为9.81%(95%CI:6.00%~14.42%),其他问卷结果显示,诊断率为7.80%(95%CI:2.85%~14.95%)(P<0.05).地区差异:西北地区患病率最高8.99%(95%CI:6.44%~11.95%),华东地区患病率最低5.88%(95%CI:2.51%~10.56%)(P<0.05).性别差异:男性8.51%(95%CI:6.12%~11.25%),女性8.29%(95%CI:5.93%~11.00%)(P<0.05).城乡差异:农村患病率6.88%(95%CI:5.49%~8.45%),城市患病率6.73%(95%CI:4.51%~9.34%)(P>0.05).结论 中国人群GERD总体患病率7.69%,GERDQ诊断率高于RDQ;GERD患病率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胃食管反流病社区人群患病率Meta分析

    紫檀芪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何鹏展马静静刘颖慧邓欢...
    1021-1025,1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紫檀芪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和活性;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和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AIF、Bax、Bcl-2、CytC、Survivin、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MMP-9和MMP-2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紫檀芪对胃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P<0.05);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结果显示,紫檀芪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P<0.05);紫檀芪诱导细胞内ROS产生(P<0.05),增加AIF、Bax、CytC、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降低Bcl-2、Survivin、MMP-9和MMP-2的蛋白水平(P<0.05).结论 紫檀芪可能通过胞内ROS激活线粒体途径,从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紫檀芪胃癌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

    43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差异性分析

    郑家垚许炎钦林旭郑晓玲...
    1026-1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上消化道不同部位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因食管、胃黏膜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共430例,比较不同部位(食管、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及有无静脉麻醉的胃镜活检病理与ESD术后病理结果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430例病灶中,食管206例,贲门93例,胃体40例,胃角40例,胃窦51例.胃镜术前活检病理与ESD术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52.1%,ESD术后病理升级病灶为187例(43.5%),病理降级病灶为19例(4.4%).各个部位符合率分别为58.3%、40.8%、52.5%、45.0%、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ESD术前活检病理分类为轻判与非轻判两个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较大面积的病灶术前活检轻判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病灶部位、形态、活检组织块数、有无静脉麻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0例病灶中,术前活检由我院完成的有160例,其中麻醉胃镜97例,普通胃镜63例,麻醉胃镜与普通胃镜术前活检病理与ESD术后活检病理轻判率分别为38.1%(37/97)vs 52.4%(3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镜活检病理与ESD术后病理存在一定差异性,1/3以上的病灶有轻判的可能,故活检病理为癌前病变时应需进一步充分评估.上消化道各个部位的活检病理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胃镜术前活检的轻判率低于普通胃镜,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普通胃镜检查完成度不满意时,应建议麻醉胃镜下进一步评估.

    上消化道早期癌活检病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研究

    谭琰张小丽苏航周安付...
    1031-1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结肠炎大鼠体内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和DSS组(饮用5%DSS诱导构建结肠炎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DSS+VNS组(给予VNS)和DSS+Sham组(给予假迷走神经电刺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IL-17、IL-22)、趋化因子(CCL28、ITAC)及对应受体(CCR10、CXCR3)的含量.HE染色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组织中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的阳性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DSS组和DSS+Sham组比较,DSS+VNS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减少,结肠形态明显改善,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下降;血清中趋化因子及对应受体的含量减少,结肠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趋化因子CCL28及其受体CCR10的阳性表达率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NS能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症反应,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水平有关.

    结肠炎迷走神经电刺激大鼠炎性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

    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李文洁商春雨桑慧周颖...
    1037-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发病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病因研究和建立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结直肠息肉患者1439例(病例组),其中非腺瘤性息肉485例,腺瘤性息肉954例,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278名为对照组.收集性别、年龄、BMI、饮食习惯、运动、H.pylori感染、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便秘、腹泻、吸烟、饮酒等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及不同病理类型息肉者的上述各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病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具有高BMI值、高脂血症、特殊饮食嗜好(红肉、辛辣、油腻、高盐、水果)、吸烟、饮酒、H.pylori感染、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便秘等因素人群中更为多见(P<0.05).其中高龄、高脂血症、H.pylori感染、便秘、吸烟及饮酒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息肉组内,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相比,高龄、高脂血症、饮酒是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次、多发、大息肉的病理类型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多见(P<0.05).结论 高龄、高脂血症、H.pylori感染、便秘、吸烟及饮酒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高脂血症、饮酒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单次、多发、大息肉的病理类型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多见.

    结直肠息肉危险因素病理类型相关性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标志物与细胞因子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李彩东雷志萍张旭强田鹏飞...
    1042-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AFP等标志物和IL-4、IL-10、IL-17等细胞因子在HBV患者外周血高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3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50例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患者(HCC组)纳入研究队列,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两类指标的表达水平,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组指标的整体差异,Spearman方法分析标志物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CC组患者外周血标志物表达水平升高.CHB组AFP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Z=-6.86,P=0.000);HCC组AFP-L3、GP-73、AFP水平分别较健康对照组(Z=-6.88,Z=-6.30,Z=-7.40;P=0.000)和CHB组显著升高(Z=-6.67,P=0.000;Z=-2.38,P=0.017;Z=-6.48,P=0.000).CHB组和HCC组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CHB组IL-4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变化明显(Z=-6.09,P=0.000),HCC组IL-4、IL-10、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上升(Z=-6.36,P=0.000;Z=-3.09,P=0.002;Z=-4.42,P=0.000),与CHB组IL-10、IL-1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0,Z=-3.90;P=0.000).CHB组和HCC组标志物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健康对照组仅AFP-L3与IL-10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32),CHB组AFP-L3和AFP表达水平分别与细胞因子存在正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P-73与IL-17水平存在正相关性(P=0.031);HCC组AFP-L3和GP-73的表达水平分别与IL-4、IL-10、IL-17显著正相关(P=0.000).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AFP-L3、GP-73等标志物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依赖于临床病程分期而明显升高,且两类标志物相关性高,可在临床诊疗HBV感染相关CHB和HCC患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HBV感染标志物细胞因子

    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性质分析

    李会珍马利亚夏俊来陈涛...
    1047-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局灶性病变性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63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行静脉超声造影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肝局灶性病变性质,以MRI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静脉超声造影、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病灶检出率、不同直径大小病灶检出率、良恶性病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法分析静脉超声造影、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性质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 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病灶检出率(97.87%)高于静脉超声造影(75.53%)(χ2=10.243,P=0.001).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10 mm病灶:89.47%、10~30 mm病灶:100%、>30 mm病灶:100%)优于静脉超声造影(42.11%、81.97%、92.86%)(χ2=3.845,P=0.017).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良恶性病灶检出率(良性病灶:100%、恶性病灶:94.59%)高于静脉超声造影(87.72%、56.76%)(χ2=3.628,P=0.018).与超声造影检测相比,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可对病灶周围微血管血流分布及病灶轮廓清晰显示,且在良性病灶病变中也可清晰显示.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88.09%、87.32%、84.27%)均高于静脉超声造影(74.38%、72.17%、70.71%)(P<0.05).结论 与单纯静脉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静脉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不仅有更高的病灶检出率、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良恶性病灶检出率,而且由于超微血管成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信号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在准确判定病变性质上具有优势.

    静脉超声造影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肝局灶性病变病变性质检出率

    WNT1和WNT2在乙肝相关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刘涛杨燕刘红莉
    1052-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WNT1和WNT2在乙肝相关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WNT1和WNT2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相关性,比较不同WNT1和WNT2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率,分析乙肝相关肝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WTN1和WNT2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58.8%、71.3%)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1.2%、22.5%)(P<0.05);WNT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HPV-DNA相关,WNT2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TNM分期及HPV-DNA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WNT2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AUC=0.812,95%CI:0.768~0.857,P=0.000).Kaplan-Meier生存率结果显示,WNT1和WNT2低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72.7%、78.2%)显著高于WNT1和WNT2高表达患者(55.3%、49.1%)(P<0.0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血管侵犯、TNM分期、WNT1表达及WNT2表达是乙肝相关肝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WNT1和WNT2在乙肝相关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WNT2在乙肝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WNT1蛋白WNT2蛋白乙肝相关肝癌预后

    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对幽门螺旋杆菌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马丽申慧琴
    1057-1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广泛黏附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杆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停留于胃内可能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最终胃癌的发生;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1,IDO1)是一种免疫调节酶,可在炎症过程中激活,诱导免疫耐受而有助于细菌长期生存;本文对胃黏膜中IDO1表达对H.pylori及H.pylori感染胃黏膜疾病发展的免疫调节作一概述.

    幽门螺旋杆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