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电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电机
微电机

谭顺乐

月刊

1001-6848

micromotors@vip.sina.com

029-84276641

710077

西安市桃园西路2号

微电机/Journal Micromotor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微电机》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西安微电机研究所主办的电工技术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微电机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微特电机专委会会刊、机械工业微电机科技情报网网刊。 《微电机》已连续十年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并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微电机》为月刊,大16开本(210mm×285mm),96页,另含彩色广告、彩色插页广告及内页文字广告。《微电机》杂志不但可读性强,而且印刷精良,具有收藏价值,是工作、学习和深造的良师益友。 《微电机》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刊物,主要报道微电机及伺服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探讨、应用实践、技术展望,提供行业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经济、市场信息。 主要栏目有设计与研究、伺服技术、综述、测试技术、工艺与装备、技术讲座、使用与维修、国内外动态及新品讯息,是集学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一体的双月刊。《微电机》每期定价7元,全年定价100元(含邮费)每月28日出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合模型参考自适应无速度矢量控制

    林天杰程善美李连鹏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链模型和无功功率模型由于结构简单、估计性能好,常用于模型参考自适应转速估计.针对磁链模型和无功功率模型各自存在的动稳态问题,通过分析不同模型对磁链精度的需求差异,提出了由无功功率-磁链-切换函数组成的复合模型,该复合模型在动态和稳态过程中都能实现准确的速度估计.经Matlab/Simulink仿真及实物实验,证实复合模型具有良好的动态跟踪性能和优秀的稳态性能.

    复合模型参考自适应矢量控制无速度控制大功率感应电机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PMSM弱磁策略

    周致文赵世伟
    9-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压反馈弱磁控制策略下,不佳的电压外环控制参数引起电流振荡和电流调节器饱和等问题,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弱磁策略.首先,通过将电压方程中的非线性耦合项和转速作为状态变量之一,得到电流环的线性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模型预测控制以电流跟踪误差和d-q轴控制电压增量为优化目标,在每个采样周期求解有限时域内的优化问题,得到d-q轴控制电压.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电压反馈弱磁策略,所提出的弱磁策略的电流响应性能对电压外环的控制参数鲁棒性更高.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模型预测控制

    基于FPGA生成SPWM控制波的逆变电路设计

    徐冬徐节段毅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直流电源给交流电动机供电的场合,为了降低输入交流电对电动机的谐波影响、满足不同电动机对不同频率输入电压的需求,要求设计输出理想正弦波、输出电压频率可调的逆变电路.基于FPGA和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生成SPWM控制波的方法,并考虑降低开关损耗,设计了单相桥式逆变主电路、电压抬升和死区时间形成电路、IR2110驱动电路、开关管保护电路,最终制作实物并用示波器展示开关管驱动信号、不同频率的输出电压波形.测试结果验证了本设计生成的SPWM控制波的有效性、可输出理想的正弦波、输出电压的频率可调且达到1kHz,降低了逆变电路对电动机的谐波影响,适用于需要不同输入电压频率的电动机,进而为直流供电电动机变频调速提供了新思路.

    FPGASPWM控制波逆变电路IR2110驱动电路死区时间

    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永磁同步电机故障智能诊断

    蒋亦悦卞东石焦世琪张晓飞...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机运行过程中故障信号数据量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永磁同步电机智能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格拉姆矩阵(Gram)、相对位置矩阵(RPM)方法将传感器获取的一维时序信号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数据,然后将矩阵图像数据作为ViT-B/16网络的输入进行故障诊断.经过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对永磁同步电机正常、轴承故障、退磁故障等8种状态进行识别和分类,其中使用Gram矩阵图像作为该方法输入的准确率达到99.2%,使用RPM矩阵图像作为输入准确率达到99.6%,均高于AlexNet、VGG16、ResNet等卷积网络的故障分类准确度,证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永磁同步电机故障诊断的准确度.

    二维图像VisionTransformer电机故障诊断

    表贴式永磁电机转子偏心下齿槽转矩研究

    卜凡郗珂庆胡博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工程实践中,表贴式永磁电机转子偏心难以避免.转子偏心导致气隙磁场发生畸变,进而影响齿槽转矩.该研究旨在通过一种基于子域法的磁场解析模型,探讨转子偏心对表贴式永磁电机性能的影响.将电机二维平面分为若干子域,通过结合边界条件求解方程组,获取了磁场分布及齿槽转矩.研究对比了子域法模型与有限元法计算气隙磁通密度和齿槽转矩的结果,并分析了样机在偏心条件下的齿槽转矩,结果显示在偏心率较低时,样机转矩提升量与其偏心率呈正比例.文章通过样机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该模型可在设计阶段估算转子偏心带来的影响,为电机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永磁电机转子偏心子域法齿槽转矩

    微型压缩机用多槽多极表贴式电机研究

    乔正忠毛临书徐飞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型电机因尺寸特点和使用条件较传统压缩机电机有较大差异,从而高效低噪音的设计理念也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微型48 V电机,从机理分析、仿真设计和样机验证三个阶段,对比不同槽极配合和不同转子结构,优选出12槽10极表贴式结构为性能噪音最优结构.进一步,对选定的结构优化设计,电机单体和压缩机验证结果均优势明显,从而确定了最终方案并按量产化产品推进.

    微型电机槽极配合转子结构12槽10极表贴式结构

    基于VMD和POA-SV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高川苏淑靖
    42-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三相电机轴承故障状态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与孔雀优化算法(Peafowl Optimization Algorithm,POA)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结合的故障识别方法,通过VMD将轴承的不同故障信号数据分解为多个本征模态分量(IMF),首先,根据样本熵选出合适的IMF重构成最优的特征信号;其次,计算特征信号的时域特征、能量熵、多尺度样本熵值,构成多维特征向量矩阵;最后,使用孔雀优化算法对SVM的惩罚参数和核函数进行优化,建立POA-SVM诊断模型,将构建好的多维特征向量矩阵输入到模型中进行诊断.将孔雀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POA-SVM)与金豺优化算法(Golden Jackal Optimization,GJO)支持向量机(GJO-SVM)、粒子群优化算法(Po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支持向量机(PSO-SVM)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POA-SVM相比GJO-SVM和PSO-SVM在不同工况下的故障识别率和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

    变分模态分解孔雀优化算法多尺度样本熵支持向量机轴承故障诊断

    无铁心超导直线牵引电机特性研究与结构优化

    赵正伟杨文姣闫兆盈陈博博...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铁心超导直线同步电机(Superconducting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SLSM)具有大气隙、大推力、高效率等优势,是高速磁浮列车的核心牵引动力装置.为提高无铁心SLSM的推力性能,本文研究了跑道形线圈结构参数对电机空载磁场和推力的影响规律.首先,研究了跑道形超导励磁线圈结构参数对空载磁场和推力的影响规律;其次,厘清了跑道形初级线圈结构参数和双层匝数组合对推力的影响规律,明确了跑道形超导线圈的长宽组合,以及跑道形初级线圈的宽度、直线段长度和内外层匝数组合的选取原则,实现了无铁心SLSM的电磁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最后,借助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优化后的无铁心SLSM进行了电磁力特性分析,验证本文研究.

    直线电机超导电机电磁力特性结构优化

    纯电动商用车驱动电机温度场分析与冷却结构设计

    王苏磊梁冰陈楷翼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磁同步电机体积小,转度快,长期运行易导致温升显著.针对纯电动商用车驱动电机热负荷大、损耗严重的问题,以84 kW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展开电机温度场分析与优化研究.首先建立了驱动电机的几何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与理论计算求解不同工况下的电机损耗;其次设计了机壳螺旋流道、工字流道与轴向流道,构建电机温度场与流场的耦合求解模型,并结合冷却效率、流量阻力和加工方便性等优选结构方案.最后,基于优选水道结构方案,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对水道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字水道通壳体温度降低了 17.9%.

    永磁同步电机温度场冷却结构多目标优化

    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策略与能量回收的发展综述

    崔建锋安永峰
    62-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动力汽车可以通过协调不同的动力来源和回收制动能量来满足电力需求,从而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和汽车行驶性能.首先对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这三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接着讨论了能量管理策略,最后研究了制动能量回收和能量计算,以及制动回收能量结构与流程和影响能量回收的因素.希望为后续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者做出参考贡献.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结构能量管理策略制动能量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