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下何以永恒:以莱因哈特的多重艺术时间为例

    董丽慧
    11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至60年代是欧美主流艺术范式从现代向当代的转型期,其中莱因哈特的整体创作,包括架上绘画、实用美术、艺术史教学及写作,具有承前启后的影响力,这显著体现于他针对时间展开的多重艺术探索.莱因哈特在代表作"时间之方"中实践的是对抗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时间的"生命时间",而他在构建错时性艺术史时间轴的尝试中,以"后历史艺术"之名实践的是利科现象学意义上的"归并时间".在由宋元山水画生发出的"非时间"的终极时间体悟中,莱因哈特又与德勒兹提出的"空时间形式"相遇.这种对多重艺术时间的重构,可以为当代性提供一种兼容当下与永恒的思考维度.

    艺术作品的意义重建:围绕《达·芬奇的童年记忆》的再阐释

    陈明烨
    13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兴起的精神分析与图像学为艺术作品的内容、象征和意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在这一背景下,肯尼斯·克拉克、夏皮罗和贡布里希分析弗洛伊德《达·芬奇的童年记忆》一书的理论得失,同时结合对个人心理与公共环境的关系的思考,得出关于艺术作品意义的不同理解.克拉克和夏皮罗在接受弗洛伊德"深-浅意义"论的基础上分别侧重个性发展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贡布里希则致力于重建意义理论,艺术作品的核心意义取决于社会功能语境,而非创作者的私密情感.

    神圣与世俗:唐宋文士的佛教观转型——评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司聃
    14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通过考察唐宋寺院题记来探究唐宋文士佛教观的变化.该书选择以唐宋文士寺院题记这一类型文体为切入点做历时性研究,取材较为新颖,但类型文学面临高度程式化的问题,且因公众面向的特征,未充分对照其他文体,结论未必全面.该书用"世俗化"来解释唐宋士大夫佛教思想的变化,认为多重语意下的"俗世的虔诚"是宋代文士佛教观的内在核心,但较为遗憾的是缺少对寺院功能性演变的阐释.作者在唐宋变革论域下,沿袭海外汉学的研究范式,打破"佛教时代""新儒家时代"的既有划分,认为佛教在宋代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是融入世俗,并在社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作品选

    封2,161-19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