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胡文仲

双月刊

1002-5529

wgwx@bfsu.edu.cn

010-88819929/9930/9931/9867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

外国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外国经典儿童文学中的"尺度"

    张生珍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尺度"与种族、性别等维度一样,影响着人们对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规范的认识,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形塑."尺度"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知与评判标准,也作用于价值体系与社会规范的建构,但这一差异性标志却屡遭忽视.本研究从身体大小这一尺度的文化表征切入,辨析大尺寸身体和小尺寸身体在儿童文学中的具体呈现.通过聚焦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庞然大物和矮小形象,如矮人形象、巨人、机器人、相较于成人矮小的儿童、小动物等,探察隐藏在"尺度"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如自我与他者、权力关系等,展现看似弱小的儿童群体所承载的颠覆力量,进而深度发掘由尺度所引发的价值评判等问题.

    文化尺度身体尺寸权力关系标准规范儿童文学

    消失的叙述者——《绿衣亨利》的文体传承与自我书写

    丁君君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瑞士作家凯勒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绿衣亨利》有两个版本,其1854/1855年的初版面世时,正值法国文学走向现代主义的转折时代,然而这部与《包法利夫人》有颇多共通之处的小说却因为文体结构的失衡遭到市场冷遇,经历了大幅改动后于1879/1880年再次出版,后成为德语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绿衣亨利》的成书史以及版本差异问题出发,将初版小说置于德语文学启蒙以来的叙事体裁传统中,并借助福柯对欧洲主体伦理实践的考察来理解其作为自我书写的内在逻辑,反思19世纪德语现实主义小说所面对的历史困境.

    凯勒《绿衣亨利》异闻小说自我技术

    《奥德赛》中的主客伦理关系

    张杰
    13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古希腊语中的"客人"有主客两义,暗含紧张对立关系,"客谊"却是荷马史诗人物普遍接受的信念,是神圣的,且受到宙斯的保护.漂泊的奥德修斯是否能够处理好主客关系,关系到他能否顺利归返家园.而对列维纳斯与德里达而言,好客是他们对西方哲学与复杂社会现实深入反思的切入点.两位哲人对有条件好客与无条件好客、他者、礼物等问题的哲学探讨可激发对荷马史诗好客伦理的当代思考,而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哲学英雄奥德修斯则需重新面对严惩求婚人的伦理尴尬.

    好客客谊赠礼奥德修斯

    《大主教之死》的美国西南历史再现与现代性批判悖论

    周雪松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大主教之死》文本内外的美国西南空间动迁,揭示薇拉·凯瑟在小说中的历史转向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而意在借古喻今.主人公解辖域化式的传教之旅寄寓着作家对20世纪初美国现代性因逐新求变的特质而引发的物质主义、审美降级等问题的质疑与反思.不过,主人公创建美国天主教区的历程,亦参与并推动了 19世纪的西扩运动.这一再辖域化改造隐含着作家对美国西南现代空间再生产的肯定,从而暗示了其现代性批判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凯瑟美国西南历史再现现代性

    古希腊诗体墓志铭的文学演进与诗歌传统

    王公纬
    16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希腊的诗体墓志铭是欧洲诗歌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作为一种经典文本,它既有历史学意义上的铭文价值,同时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以诗歌形态存在的文本资料之一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将古风至古典时代的希腊诗体墓志铭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学文本进行考察,挖掘其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的文学价值,分析其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结构、审美意识以及价值认同等问题,并论述它作为一种源于社会功能性的文本逐渐向文学自觉的转变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对后世欧洲文学影响深远的诗歌传统.

    古希腊墓志铭诗歌古风古典社会文化

    穿透回音壁:评伊格尔顿《批评的革命者》

    许小凡
    177-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伊格尔顿新著《批评的革命者》中提取了关于学院内外、审美公共性、批评的求真这三条线索,梳理了伊格尔顿在本书中与自身著作谱系的对话;同时也探讨了本书在宏观问题意识和具体论述层面,与近十年涉及文学批评伦理的其他重要著作的对话,尤其是诺思的《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本文提出,《批评的革命者》通过重返20世纪上半叶剑桥英语系"批评革命"的传统,希望召唤一种能够穿透学院话语回音壁的公共批评,并期待在批评中重建一种更广阔的审美意识.本书人物的选择和论述的重点,也暗示了一套可欲的批评传统:一种肉身实践与话语相互印证的努力.

    伊格尔顿诺思文学批评审美瑞恰慈利维斯